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清代松江府的社会救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0:26

  本文关键词:清代松江府的社会救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松江府 社会救济


【摘要】:在清代松江府,自然灾害频发给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危害。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农村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灾害发生时更加缺粮;佃田租率高,高利贷盘剥严重,商人乘灾害之机囤积居奇,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困难。正是在不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民众迫切需要社会救济。松江府的社会救济主要包括三大类。一、官方救济。政府主导开展的救济包括应急性救济措施,主要有蠲缓、赈济和抚恤三个方面。但是,应急性的救济措施并非长久之策,因此政府也开展了以仓储体系为重点的长效救济措施。在清代前中期的松江府,无论是常平仓还是社仓,都因为官方监管不力,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救济效果。到了清末,政府兴办积谷仓,由于改变了资金筹集方式,使得资金的来源变得较为稳定,且更加强调官府的监管作用,运行效果相对理想。但是,经费和物资挪作它用的现象依旧没有根本改变,这也限制了救济效果的发挥。二、民间救济。民间救济为补官方救济之不足而产生,它主要包括恤嫠、育婴和助葬三个方面。尽管三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救济事业的不断扩大,因资金短缺而出现了善举徭役化的倾向,使地方士绅渐失办理善业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救济的发展。在此情势下,官方资金的注入起到了一定的维持作用,置办田产为长久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变通筹资方式而采取愿捐等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三、宗族救济。清代松江府宗族开展救济的基础是族田。小规模族田通常为族中士绅管理或者轮管,较大规模族田则设立义庄等机构,由建庄者及其嫡系担任庄正进行管理。到了清末,族田的管理渐趋合理。清代松江府族田的经营大多采取出租的方式。宗族基于族田收入开展赡济族贫、资助婚丧嫁娶以及助教兴学等活动。限于经济实力和宗法观念,宗族救济主要惠及族内,更多的是限于嫡系群体,但在经济实力允许时也会给外姓贫苦以少量帮助。三大类救济间具有一定联系。政府支持民间和宗族开展救济,官方救济因经营管理的不足需要以官督民办的形式整顿积弊,民间救济为补官方救济之不足应运而生,但是在资金不足时也需要依靠官方的拨款。官方倡导、激励和保护族田的发展,宗族基于族田开展救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适量发挥着民间救济的作用。尽管清代松江府三类救济的配合难称紧密,并未实现区域内的有效整合,但是在稳定和发展地方社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清代松江府地区的社会救济,对于今天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训和启发意义。首先,社会救济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其次,应当树立建章立制是有效开展救济前提的意识。最后,社会救济事业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参与,但是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处理好与民间力量的关系,坚持自己的监督管理者角色,杜绝直接插手干预顶,以防止官方化过程中产生腐败,最终致使救济事业衰亡。
【关键词】:清代 松江府 社会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9;D69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导论8-15
  • 第一章 清代松江府的历史地理与社会环境15-19
  • 一、松江府建置沿革15
  • 二、频繁的自然灾害15-17
  • 三、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17-19
  • 第二章 政府主导的官方救济19-46
  • 第一节 应急性救济措施19-31
  • 一、蠲缓19-27
  • 二、赈济27-30
  • 三、抚恤30-31
  • 第二节 长效性救济措施31-46
  • 一、从常平仓到义仓31-37
  • 二、办理积谷仓37-46
  • 第三章 士绅倡率的民间救济46-64
  • 第一节 民间救济的主要内容46-56
  • 一、内外结合的恤嫠类救济46-50
  • 二、形式多样的育婴类救济50-53
  • 三、有效开展的助葬类救济53-56
  • 第二节 善举的徭役化及其解决56-64
  • 一、善举的徭役化56-57
  • 二、经费解决的途径57-64
  • 第四章 宗族开展的族内救济64-82
  • 第一节 族内救济的经济基础64-75
  • 一、从建置祭田开始65-69
  • 二、基于祭田发展义田69-75
  • 第二节 族内救济的举办75-82
  • 一、族田的经营管理75-77
  • 二、族内救济的内容77-80
  • 三、救济的限制条件80-82
  • 结语82-84
  • 参考文献84-92
  • 后记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略论民国时期青海社会救济[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2 赵泉民;;历史语境中的“社会关怀” 读《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J];博览群书;2003年10期

3 周正;社会救济法律制度与宗教在价值基础上的整合——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的考察[J];昆明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J];经济论坛;2009年10期

5 李飞龙;;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和建国初期的社会救济[J];兰台世界;2012年25期

6 王峰;曹莉莉;;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的社会救济理念[J];学理论;2012年26期

7 黄安年;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17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谭志云,刘曼娜;清代湖南溺婴之俗与社会救济[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9 姚延玲;;明清时期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房列曙;;民国时期安徽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银端;庄锡福;;略论我国社会救济的科学发展观[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中华;;孙中山的社会救济观述评[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碧田;;董必武的社会救济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4 谢圣远;;反传统社会保障论——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观点及其推论[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5 贾晓燕;;农村社会救济法律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6 徐鹏;;沦陷时期上海奉贤地区的社会救济[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高中华;;试论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工[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凡;德国接受社会救济的人数增长迅速[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社会救济与社会互助需要共同发展[N];中国社会报;2003年

3 记者 施扬 朱海兵 ;社会救济应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N];浙江日报;2004年

4 李红光;为完善社会救济提供历史借鉴[N];人民日报;2011年

5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记者 李志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关爱弱势群体[N];南昌日报;2007年

7 王涛 张立宁;民政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8 ;清代北京社会救济的管理机构(下)[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王金波 师同明;宁津探索社会救济新路[N];人民日报;2003年

10 瑚世博;洛南出台新型社会救济制度[N];商洛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菁蕾;近现代长春的社会救济(1889年-1949年)[D];吉林大学;2008年

2 易晓明;建国初期武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研究(1949-1956)[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二霞;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救济机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恬;清代松江府的社会救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樊迪;建国初期杭州市社会救济研究(1949-1956)[D];浙江大学;2012年

6 王翔;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对成都的社会救济[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李宗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河南省救济院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林鹏旭;明代乡村社会救济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赖声振;政府行政的政治因子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10 孙明霞;唐代的社会救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4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884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