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动员与主体——西方传播学界视域中的“颜色革命”研究
本文关键词:话语、动员与主体——西方传播学界视域中的“颜色革命”研究
【摘要】:西方传播学界视域中的"颜色革命"是以话语、动员与主体作为关键词进行研究的。首先,引入话语维度,详细解剖"新媒体"与伊斯兰文明中悠久的"烈士叙事"产生化合,并聚焦新媒体话语本身的激进性特征与颜色革命所置身的历史、政治特定语境;其次,虚拟的新媒体话语是通过"动员"对社会实体产生杀伤力的,而"意义"是形成社会运动中"集体身份"的关键,并引入"公民宗教"这一概念来辨析颜色革命中阿拉伯地区受众是否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在主体方面,西方传播学界的研究者也力图勾勒参与颜色革命的男男女女们个体、具象的脸庞。当然,西方学界对颜色革命的研究也存在显著的不足,其局限背后自有方法论与价值观的深刻原因存在。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颜色革命 新媒体 话语 动员 主体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话语策略研究”(项目号:15CWX03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206;D55
【正文快照】: 颜色革命是指自2010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种认为是“强作用”,因为颜色革命被称作脸书革命、推特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社会群革命,似乎新媒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而另一种思考体运动,其对阿拉伯世界、西方国家以及国际地缘战略格认为“数字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魏育青;;撕开伤口,拒绝忘川——格拉斯《剥洋葱》中的“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闫振存;论主体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历史预制、现实预制与价值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肖圣龙;;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杨航光;;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7 吴芳;;网络流行词汇的语意观察[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8 王淑华;;平民生活博客的角色表演及其互动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9 储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孙昂;跨文化交际中的多元身份意识[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单晓红;;城市女性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昆明市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3 邵培仁;邱戈;;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翼青;;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学科建构的历史贡献[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旦;;身份与角色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6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7 陈亚军;;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袁伟华;;对外政策分析:家在何方?[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彭红;;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启示[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6 顾炯;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国立;纪昀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王竞晗;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性伦理学基础[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霞;电视栏目的品牌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职业角色期待转变的教育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3 常国防;孔子“成人”之动态过程考释[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邹贵福;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D];南京大学;2011年
5 周芳名;乡村“关系疏离”与人体安全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芦文嘉;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传播思想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潇潇;新生活运动中的社会表演探析[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8 黄璜;劳动关系对国有企业工人尊严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倩;劳动关系对煤矿企业工人尊严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云韬;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社会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倩;论网络新语体的流行与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常丽双;健康传播的非科学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臻;传播过度:我们所面临的困境[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6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90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