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权到民主: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威权到民主: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研究
【摘要】:印度尼西亚在战后苏哈托总统时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但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印尼经济又在短时期内急剧下滑,并因此引发社会的动荡和统治危机。印尼经济的急剧变化都与政治上的威权体制有密切联系。威权体制依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一方面促使印尼经济获得快速增长,但该体制下民主政治建设及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造成的矛盾却成为印尼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促使民众民主及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同时世界民主化浪潮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苏哈托总统长时期统治期间,印尼形成了威权体制,领导人家长制作风,政治生活僵化等诸多弊病严重影响了印尼的政治生活。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而现实中的参与机制的缺失使印尼政治发展严重受阻。本文选取经济危机及政治精英的政治选择两个变量,通过重构印尼民主转型及制度变迁的过程,试图探讨亨廷顿的民主化理论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印尼的表现,并突出制度变迁给印尼政治发展带来的巨大进步。印尼的转型是较为成功的案例,没有出现混乱及反复动荡的情况,更没有出现军政府或军事政变的后果。印尼转型最大特点是相对和平,军队及警察都较为顺利地退出了国家政权体系,而各种政治力量也都是在民主制度框架内部参与政治、表达诉求,通过和平选举来竞争权力。因此印尼的民主化进程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转型,以制度变迁的方法来研究其深层次原因更是一次有益尝试。本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印尼基本情况做了简要介绍。第一章首先对印尼的威权制度进行了解构。印尼的威权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作者以经济危机为变量,指出经济危机触发了印尼社会隐藏的各种矛盾,制度的缺失由此显现得更加明显。第二章作者着重论述了在印尼威权体制崩溃中各政治行动者的政治选择,在第一行动集团中,旧政权中的苏哈托总统在失去支持后黯然下台。以哈比比、瓦希德和梅加瓦蒂为代表的温和的反对派精英则是通过民主的程序成功地表达了诉求。作为军队的实权派,维兰托将军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克制,为避免印尼陷入武装冲突做出了很大贡献。以学生和教徒为主体的第二行动集团不断的抗争,表达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在两大行动集团的不断交锋与博弈中,制度变迁得以实现。本文第三章着重于印尼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在威权转型过程中,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威权体制的崩溃,民主制度的建立及巩固,在此时期,印尼已经处于民主制度巩固阶段,印尼的民主制度特别是程序民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文章第四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这一章对印尼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的基本逻辑进行了梳理,同时总结了印尼转型的意义和价值。印尼的转型基本向着民主的方向进步。印尼从威权崩溃到民主转型基本完成,是经济危机这一引致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更有各个行动主体的选择作用,作者认为这是印尼实现转型的主要动因所在。
【关键词】:威权 民主 民主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3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导论11-22
- 一、研究的缘起11-12
- 二、研究的意义12-13
- (一) 理论意义12
- (二) 现实意义12-13
- 三、研究现状13-16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四、基本概念16-18
- (一) 威权政治16
- (二) 民主16-17
- (三) 民主转型17-18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8-19
- (一) 研究思路18
- (二) 研究方法18-19
- 六、理论视角及支撑19-20
- (一) 亨廷顿民主化理论19
- (二) 制度变迁理论19-20
- 七、个案基本情况介绍20-22
- 第一章 经济危机与威权体制下的社会危机22-31
- 一、“潘查希拉民主制”下的制度解构23-25
- 二、依靠威权驱动的经济增长潜伏着社会矛盾25-31
- (一) 经济增长与不平等的加剧26-27
- (二) 经济增长与政治诉求的增加27-28
- (三) 经济危机引发全面的社会危机28-29
- (四) 对威权体制下制度缺失的评析29-31
- 第二章 威权体制崩溃中各政治行动者的政治选择31-41
- 一、第一行动集团的政治选择31-37
- (一) 旧政权中的鸽派:下台31-32
- (二) 温和的反动派:精英选择的胜利32-35
- (三) 军队:印尼实现和平的关键35-37
- 二、第二行动集团的政治选择37-39
- (一) 学生和教徒:政治抗争的胜利者37-38
- (二) 中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稳定器38-39
- 三、两大行动集团政治博弈与印尼制度的变迁39-41
- 第三章 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巩固41-47
- 一、民主制度的确立41-43
- (一) 苏西洛推进民主化的政策41-42
- (二) 佐科总统就任完成交替42-43
- 二、印尼民主制度的巩固43-44
- 三、印尼民主转型的前景与挑战44-47
- 第四章 印尼民主转型评析47-52
- 一、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的基本逻辑47-49
- (一) 民主转型的引导性因素47-48
- (二) 民主转型的选择性变量48-49
- 二、印度尼西亚转型的特点和意义49-50
- 三、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的价值50-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一55-57
- 附录二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琼华;;论民主转型烈度[J];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2 王鹏;;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J];行政论坛;2010年05期
3 高春芽;;结构约束与理性选择的辩证——当代民主转型理论的发展[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3年02期
4 汪芳;;向民主转型[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5 佘纪国;;动力与逻辑:村庄权力结构民主转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6 佘纪国;;村庄权力结构民主转型:阻力及其逻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佘纪国;;动力与逻辑:村庄权力结构民主转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8 苗连营;吴礼宁;;从公民参与看东亚民主转型[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9 马群;;民主转型与经济发展——亚当·普沃斯基民主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4期
10 徐鸣;;墨西哥的政策调整与民主转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鸿博;;民主转型与拉丁美洲的现代化——以独立后的墨西哥为例[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黄铭廷;;台湾原住民族土地权利的民主转型正义——以新北市政府部落重建水治理政策为例(英文)[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 赵鼎新;寻求共识以推进渐进民主转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波;西班牙民主转型并非一帆风顺[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程明;如何做好民主转型与巩固?[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张梦旭;分离主义阻碍利比亚民主转型[N];人民日报;2012年
5 肖自强;西方学术大师查尔斯·泰勒来华讲“民主转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张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民主巩固是多种因素混合的结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柳红;柬埔寨:民主转型加速度[N];经济观察报;2013年
8 夏璐;聚合式民主与协商式民主关系如何[N];中华读书报;2014年
9 肉唐僧;不掀桌子,游戏才能玩下去[N];东方早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戴志勇;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群;民主转型与民主的可持续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菲易;国际化、制度化与民主化[D];复旦大学;2009年
3 郭中军;台湾民主转型中的民粹主义[D];复旦大学;2006年
4 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D];上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幸尧;民主转型时期缅甸媒体对华“错误知觉”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凌海;马来西亚民主化的特点及其成因[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媛;论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进程中的反腐困境[D];南昌大学;2015年
4 黄鹤;从威权到民主: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郑宝明;韩国民主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蒙泫润;1986年以后菲律宾的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赵树维;新加坡民主转型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8 张小宇;国际因素视角下印度尼西亚民主转型的动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9 肖怡梦;从结构和政治行动者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主转型[D];山东大学;2013年
10 王代金;韩国民主转型进程中的政治结构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7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97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