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4:29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中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 党际协商民主


【摘要】: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运用和体现,在中国的施行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际协商为各项事务的顺利协商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的分析,梳理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内容和路径,进而总结出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及其对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重要价值。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论述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协商民主思想为党际协商民主提供了理论指导,并阐述了在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成立的国民参政会积极展开党际协商,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战时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制度——三三制政权,1946年政协会议期间党与民主党派协商一致取得了有利于人民的成果,1949年党与民主党派协商筹备新政协会议,这些实践为党际协商民主的确立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二章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主要内容。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时刻注重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就“要不要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怎样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等问题通过多种形式与各民主党派进行了多次协商,集中各民主党派力量共同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了广泛多层次的协商,对公私合营问题和资本家改造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中,通过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就“要不要制宪”和宪法草案内容等相关问题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展多层次的协商会议,最终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外交方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坚持以《共同纲领》为指导,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在重大外交事务上展开协商,决定发起抗美援朝运动,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第三章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运行。详细叙述了为确保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得以有效运行,中共中央设立了多个党际协商平台,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双周座谈会、最高国务会议、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座谈会等;同时,系统论述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及《五四宪法》的制定为党际协商民主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第四章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提出新中国初期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并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得以运行,同时,协商于决策之前,这些都是保证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成功运行的宝贵历史经验。更深入思考将党际协商民主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首先,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这就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视民主党派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谐党际关系。这就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走群众路线,并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营造良好党际协商环境。最后,要进一步推进党际协商机制发展。这就要完善协商机制,推进党际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同时,用理性精神推进党际协商民主,构建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 党际协商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绪论10-22
  • 一、选题意义10-11
  • (一) 理论意义10-11
  • (二) 实践意义11
  • 二、相关概念界定11-12
  • (一) 协商民主11-12
  • (二) 党际协商民主12
  • 三、研究现状及其分析12-20
  • (一) 学术界研究现状12-19
  • (二) 存在问题19-20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20-21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21
  • 五、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之处21-22
  • (一) 研究的主要方法21
  • (二) 主要创新之处21-22
  •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22-30
  • 一、党际协商民主的理论指导22-26
  • (一)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22-24
  • (二) 毛泽东的民主协商思想24-26
  • 二、党际协商民主的实践基础26-30
  • (一) 利用国民参政会积极开展党际协商26-27
  • (二) 建立抗战时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制度:三三制政权27
  • (三) 协力争取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27-28
  • (四) 协商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8-30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主要内容30-39
  • 一、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党际协商民主30-31
  • (一) 关于“要不要进行土地改革运动”问题的协商30-31
  • (二) 关于“怎样进行土地改革运动”问题的协商31
  •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党际协商民主31-34
  • (一) 改造前广泛、多层次的协商32
  • (二) 关于公私合营问题的协商32-33
  • (三) 关于资本家改造问题的协商33-34
  • 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中的党际协商民主34-36
  • (一) 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并开展多层次的协商会议34
  • (二) “要不要制宪”问题的协商与共识34-35
  • (三) 宪法草案内容的协商与共识35-36
  • 四、外交方面的党际协商民主36-39
  • (一) 协商决定发起抗美援朝运动36-37
  • (二) 协商一致,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37-39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运行39-45
  • 一、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的运行平台39-42
  • (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9-40
  • (二)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0
  • (三) 双周座谈会40-41
  • (四) 最高国务会议41-42
  • (五)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座谈会42
  • 二、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运行保障42-45
  • (一) 政协会议的召开为党际协商民主奠定了制度保障42-43
  • (二) 《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为党际协商民主制度化提供了法律保障43-45
  •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45-57
  • 一、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45-48
  • (一) 党际协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45-46
  • (二) 党际协商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得以运行46-47
  • (三) 新中国初期对各项事务的协商于决策之前47-48
  • 二、新中国初期党际协商民主的当代价值48-57
  • (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大团结大联合48-51
  • (二)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谐党际关系51-53
  • (三) 完善党际协商机制,构建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53-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刘松;卢继元;;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逻辑关系与理论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马黎晖;;我国政党制度下民主党派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童庆平;;新中国筹建过程中的政党协商民主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992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992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