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摘 要: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正确理解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状况,明确我们的发展任务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影响
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不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很多同学会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错误的认识。那么到底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皇帝一旦登基就是终身为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虽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但很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维系于君主个人的品质。权利的过度集中还容易导致朝中官员争权夺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君主专制必然会被民主制取代。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这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员掌握人事大权,从而把握一切权利,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避免了频繁的分裂与割据现象。天下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种表现在西方政体中被称为联邦制。
二、过程
1.萌芽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开始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总结历史教训,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提出的政治理论,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目的。
2.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结合,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早期,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
3.巩固于西汉时期。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武帝推行“推恩令”,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4.完善于隋唐时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加强于北宋时期。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分割地方行政权,并派文臣担任地方官;地方只留一小部分财政,其余全部上交中央,分割地方的财政权;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分割地方的军权。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危机。
6.发展于元代。元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并且加强对西藏等边远地区的管辖,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使得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结局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与发展,然而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统治者采用重农抑商的方式维护其作为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导致封建社会后期的闭关锁国,对商业实行重税,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早期的民主思想在暗长,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他们反对专制,要求民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乃至无产阶级的壮大与觉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终被历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和自由。
本文编号:12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