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南亚安全形势及中国对南亚安全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冷战后 南亚 中国 安全形势 安全合作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冷战结束后,南亚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总体上朝积极方向发展的同时,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严重地制约了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影响了南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作为紧邻南亚的大国,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南亚国家利益出发,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周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政策,积极推动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南亚国家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开展与南亚国家的安全交流和合作,支持南亚地区安全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维护南亚地区安全的重要外部力量。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South Asia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Whil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s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Traditional security factors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actors are intertwined with each other. It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sian countries, and thus affected the peac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outh Asian region. As a big country close to South Asia, it is not only from its own interests but also from the interests of the South Asian countries. China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olicy of safeguard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outh Asia, supported South Asian countries in meeting various security challenges and conducted security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South Asian countries. Supporting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 Asia has greatly promoted peace and stability in South Asia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ternal force in maintaining security in South Asia.
【作者单位】: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05JZD0039
【分类号】:D735;D8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士海;冷战后南亚的安全形势及前景展望[J];当代亚太;1997年05期
2 胡为雄;;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与“毛主义”道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张力;;“9·11”事件后美国反恐战略对南亚安全格局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王虹;冷战后的南亚安全形势[J];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晏方明;;印度在南亚“核政治”中的利弊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臧运祜;近现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钟金燕;;对东亚安全困境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3期
5 张世均;;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王建美;;印度维持统一的外部原因探析[J];沧桑;2009年06期
7 王苏礼;朱正楷;;中国在1971年南亚政治危机中的反应[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刘韧;成力;;印度独立初期(1947~1954)对美国的政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孙建波;;印巴冲突根源之结构现实主义诠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周素勤;浅析新加坡的华文教育[J];东南亚纵横;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7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9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继童;冷战后的中澳关系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谢树杰;冷战后美朝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国旗;中印关系波动的原因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康学良;东亚区域合作的制约性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璐;试论反体系运动的变化及其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陈伟;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D];暨南大学;2011年
7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8 卢俊德;印占中国领土东段地区历史及现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桃红;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国绪;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辉;;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巴安全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02期
2 艾合买提·马木提;;我国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利益分析及其对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龚秀勇;;南亚社会发展范型与后发国家的问题式[J];理论与改革;2006年05期
4 杨永斌;;冷战后美国在南亚的意识形态战略利益[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5 江亦丽;冷战后南亚外交格局和安全形势的变化[J];当代亚太;1995年05期
6 陈海燕;;冷战后北约东扩及新动向:对俄、中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林利民;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3期
8 尹锡南;冷战后中印俄三边合作初探[J];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01期
9 ;亚太地区的综合安全合作[J];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05期
10 王虹;冷战后的南亚安全形势[J];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雷;;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对比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淑仁;;论中国与欧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5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思考——以中央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制度三领域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戴昌桥;;中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比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尚绪谦 鲍杰;“盟主”美国发号施令要把北约带往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李玉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妥善应对安全威胁多样化[N];学习时报;2005年
3 蓝建学;中印关系的视角变迁:从南亚走向世界[N];中国经营报;2005年
4 文鸣;中国外交在南亚赢得了什么?[N];东方早报;2005年
5 陈继辉;南亚迎来新转机[N];人民日报;2004年
6 王德华;南亚“超级大国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7 ;亚洲合作对话 探寻地区共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张文木;大国利益缘何在南亚交汇[N];华夏时报;2002年
9 管克江;东盟深化安全合作[N];人民日报;2004年
10 ;中美讨论南亚局势[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2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4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刘伟章;转轨期中国县级政府制度供给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7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慧琴;冷战后印度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侯海生;冷战后东北亚多边安全的特点及中国外交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国燕;论冷战后中国的多边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莹;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安全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5 张霞;中亚地区安全中的中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6 赵磊;论冷战后美国的南亚外交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宁氏辉煌;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罗传龙;冷战后中美日关系框架下的台湾问题[D];河南大学;2005年
9 康敏军;论冷战后印度对外战略的调整[D];暨南大学;2000年
10 马宏伟;冷战后东亚安全形势和对我国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本文编号:1492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9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