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动力分析
本文选题:东亚地区 切入点:军备发展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冷战结束后,东亚多国(地区)的军费开支及军备采购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尤其是海军、空军的军备增势强劲,成为当今世界"武装"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不过,东亚各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依然普遍低于冷战结束前的总体水平,其军备发展并未陷入恶性扩张的境地。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彼此之间所谓的"竞争压力"。其中既有武器的更新换代、军事生产的制度化和国内安全威胁等内在需求的合理性,又有"行动—反应"因素的巨大作用。中日韩三国的军费开支和军备进口没有密切的关联性,中国军费的持续增长没有带来日韩两国相应的、成比例的军费增长,说明中国军费的"补偿性增长"并没有导致东北亚地区的军备竞赛。而东南亚国家的军费开支和军备进口规模远逊于中日韩三国,其军备发展动力的"行动—反应"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东盟内部的竞争。另外,"技术强制性"因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带动了东亚国家购买先进军备的极大热情,也导致其军备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美国强势"重返亚太",东亚地区军备发展的竞争性会进一步增强,其后果应当引起东亚国家的高度关注。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military expenditures and arms purchases in many countries (regions) in East Asia have continued to rise, especially in the navy and air force, which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heavily armed regions in the world. The proportion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GDP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has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it is still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overall level befor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its arms development has not fallen into a situation of vicious expan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armaments in East Asia. It cannot simply be attributed to the so-called "competitive pressure" between them, in which the inherent needs of the replacement of existing weapon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ilitary production and the threat to domestic security are reasonable, There is also a huge effect of the "active-reaction" factor. There is no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arms imports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the continued increase in China's military spending has not resulted in a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ate increase in military spending between Japan and South Korea. It shows that the "compensatory increase" in China's military spending has not led to an arms race in Northeast Asia. The military spending and arms imports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far less than those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ical compulsion" factor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which has stimulated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great enthusiasm to purchase advanced armament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ing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rms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will be further enhanced, and its consequences should be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基金】:笔者主持的吉林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春苗培育计划项目“东亚地缘格局再造的新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项目编号:2012QY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东亚安全风险管理与中国的区域安全战略”(项目编号:2012FRGG1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09JDB0037)的资助
【分类号】:D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允,张韦华一;以合作求安全——中日两国东亚安全利益的一致性[J];南都学坛;2005年03期
2 肖堏,程雪峰;21世纪初东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战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叶刚;;均势理论及其对当今东亚格局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尤素夫·瓦南迪;王玉主;;东亚战略趋势[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5 李凯;李永洪;;东亚民主化过程比较分析——以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为比较对象[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6 雷勇;;论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潘双吉;;中国东亚地区战略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王学玉;王永洁;;转变中的东亚地区秩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蔡佳禾;二十世纪美国在东亚的战略优先选择[J];美国研究;1991年03期
10 张揨镇;;东亚的相对稳定及其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查道炯;;东亚地区的危机管理:地震、流行病(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Alastair Iain Johnston;;浅谈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共同体:论地区安全治理的几个障碍(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4 张剑;;《东亚地区的和谐、地方治理与共同体建设》(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郭洁敏;;东亚价值观的再思考[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吕超;;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王辅政;;朝鲜战争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影响[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新生;;东亚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主义政治[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印度尼西亚国际和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 约瑟夫·瓦南迪;有必要设立东亚地区协商组织[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余万里;美国东亚外交政策尚待调整[N];人民日报;2005年
3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孙学峰;中国应抓住美国重返亚洲的机遇[N];东方早报;2010年
4 特约撰稿人 宋念申;60年家国:东亚冲突的历史溯源[N];东方早报;2010年
5 李静;美挑唆东亚岛屿之争 力挺日本激怒俄罗斯[N];国防时报;2011年
6 李素华;亚太所举办“关系动力与过程建构”学术报告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谷亚光;东亚地区分权化改革的喜与忧[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期待东亚一体化增进地区认同和共同利益[N];东方早报;2005年
9 王晴 陈能端;日本50年千亿美元投资追逐东亚领导权[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10 本报实习生 崔笑愚;日本欲打“澳印牌”牵制中国[N];国际金融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永亮;东亚主权观念:生成方式与秩序意涵[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治军;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陈霞;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D];复旦大学;2010年
9 刘勇智;通向民主之路:东亚民主化模式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曼;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2 张岩;日本东亚地区主义政策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姚瑜滢;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4 落卫峰;21世纪初东亚地区新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晔;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施茂华;东亚地区选举制度改革的比较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7 汲立立;东亚认同的建构:理论与实践探索[D];燕山大学;2010年
8 张少锋;认知‘自我’与‘他者’:东亚认同的演化与建构[D];青岛大学;2012年
9 江立;东亚地区主义的中国探索[D];青岛大学;2011年
10 张英英;东亚制度性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与路径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1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8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