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TPP对RCEP:亚太地区合作背后的政治博弈

发布时间:2018-06-11 09:46

  本文选题:TPP + RCEP ; 参考:《亚太经济》2013年03期


【摘要】: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地区政策的一次重要调整,与此相对,东盟牵头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则是出于制衡美国主导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战略考量。从地缘政治与经济角度出发,中国利用一个多边的平台反对美国力推的TPP符合中国的利益需求。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围绕TPP与RCEP两种合作机制,中、美和东盟等在亚太地区合作主导权问题上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
[Abstract]:Participation in the Trans -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 TPP ) is an important adjustment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 s Asian - Pacific policy . In contrast , the ASEAN - led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 RCEP ) is based on a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of the U.S . - led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cess . From the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 , China ' s use of a multilateral platform against the US - driven TPP is in line with China ' s interests .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D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2 刘中伟;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3 王金强;;现实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4 高慧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视角下的大国博弈[J];经济视角;2012年03期

5 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全毅;;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J];亚太经济;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娴;;东亚合作的构建——论进程中的东亚地区主义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兼存[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2 张慧智;;中日韩东亚共同体构想指导思想比较[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3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4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5 刘中伟;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6 孙玉红;;《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新变化及其背后的动态博弈[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7 具天书;;“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障碍与出路:韩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8 李向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9 王勇;;台湾寻求加入TPP的动机、路径选择及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08期

10 黄洁;;美国推行TPP对两岸ECFA的影响和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张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邸泽军;现阶段中国共产党践行执政利益观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D];海南大学;2011年

2 陈振鹏;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与海外经济利益维护[D];复旦大学;2011年

3 翟航宇;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李克山;论TPP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D];外交学院;2012年

5 王广涛;论利益集团对日本贸易政策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6 万秋波;论冷战后东亚安全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建伟;中美贸易失衡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吕丹;欧美FTA战略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昌黎;;TPP的内容、特点与日本参加的难题[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2 李皖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2004年09期

3 门洪华;;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J];当代亚太;2009年01期

4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5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7 宋伟;;中国的东亚区域一体化战略:限度、方式与速度的反思[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8 刘中伟;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9 思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现状和前景[J];东南亚;1996年04期

10 俞正梁;变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延军;;“东亚合作:进展、前景与对策”研讨会综述[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邓仕超;冷战后日本“自主外交”的发展及其对东亚合作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5年03期

3 菲利普.桑德斯;;东亚合作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协调利益分歧[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贺凯;开创东亚合作新篇章——9+3、9+1会晤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02期

5 王毅;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秦亚青;;东亚共同体建设进程和美国的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赵丽萍;;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权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王联合;;东亚共同体:构想、机遇、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2期

9 苏浩;;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9期

10 马燕冰;;角逐,在东亚合作背后[J];世界知识;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2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周士新;;中国在亚欧会议中的战略选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亚太所 柴瑜;东亚峰会:东亚合作的新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记者 张铁钢 李诗佳 吴定保;朱昒基就推进东亚合作提出五点建议[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郝亚琳邋王勉;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东亚合作稳步向前发展[N];人民日报;2007年

4 记者 黄永光;专家研讨首届东亚峰会的影响及其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记者 王莉 庞革平 谢建伟;温家宝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和东盟秘书长[N];人民日报;2011年

6 金熙德;日本谋求东亚合作主导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翟];东盟的折扇[N];东方早报;2005年

8 记者王小光;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讨论推动东亚合作[N];人民日报;2002年

9 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一变,二变,三、四变……[N];东方早报;2007年

10 早报记者 俞懿晗;迷失于拼图游戏中的东亚合作[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魏玲;第二轨道进程:规范结构与共同体建设[D];外交学院;2008年

3 郑铭志;从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到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D];暨南大学;2006年

4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王展鹏;跨国民主及其限度[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9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洋艺;东亚合作背景下的日本东亚地区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2 李克山;论TPP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D];外交学院;2012年

3 赵丽萍;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主导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钟耿涛;东亚合作的动力源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5 鲁薇;东亚安全合作与中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铮;论政治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7年

7 赵洁;论新地区主义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及其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庞春恩;冷战后中国的东亚地区合作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洋;新地区主义视角下东亚合作模式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04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004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f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