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oviet Union,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dualistic tension between nations and consolidate the unified national community, the Soviet Union launched a radical inter-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e various national communities formed a close destiny community, an interest community, a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a cultural community under the power of the Soviet Union. However, the Soviet Union had many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moulding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change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original chronic diseases of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ty were constantly highlighted and magnified, and finally the Soviet Union fell into the quagmire of dis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分类号】:D751.2;K5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宏毅;现代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J];世界历史;1988年06期
2 朱碧波;;多族群国家族群问题治理路径“势差化”研究[J];思想战线;2010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越;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意识形态因素[J];南都学坛;2004年04期
2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私下出版物析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2期
3 张宇;;苏联演变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后[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11期
4 张宏毅;现代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J];世界历史;1988年06期
5 李工真;德意志“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纳粹主义[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6期
6 李彩娟;;苏联在制定宗教政策方面的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8年24期
7 李淑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书刊检查评议[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8 季相林;;苏联解体的原因研究述评[J];世纪桥;2006年02期
9 刘旭东;沈晓菁;;美国外交中的“扩张主义”根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郁丽洁;;勃列日涅夫时期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元宫;;战后苏联的政治斗争与改革趋向[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真;;不尽和谐的奏鸣曲——论抗战时期苏联与中共的意识形态关系[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C];2003年
3 王建新;;关于苏联解体的再思考[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4 王建新;;论腐败是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A];“当前国际政治与社会主义创新”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华;;1957年苏联高层政变与中共中央的反应[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C];2008年
6 储峰;;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述评[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C];2008年
7 关贵海;;苏联解体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C];2008年
8 任训平;;略论美国侵朝战争的图谋及其失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9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峰;一封电报·一篇文章·一个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世科;葛新生:苏联剧变研究中的若干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红场阅兵”的背后[N];光明日报;2005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闻一;“正”“反”之间求真理[N];北京日报;2007年
5 杨敏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穿越20世纪历史大弯道的个人与社会[N];贵阳日报;2007年
6 特约记者 韩毓海;从“明治维新”到“昭和维新”重看日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树华;苏联解体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陈蓉霞 (本报书评人);那令人动容的“谦卑”[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钱平广;不敢大笑的历史[N];东方早报;2008年
10 张春英;以历史眼光看中国的未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邓白桦;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师建军;苏联特殊移民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清华大学;2009年
7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韩志斌;复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启迪;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韩齐武;关于苏联共产党党员民主权利丧失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罗毅;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4 陈e,
本文编号:2321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2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