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历史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15 01:14
本文关键词:论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历史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苏联历史上第四位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执掌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权长达18年。在这18年中,勃列日涅夫在执政伊始,便逐步终结了其前任赫鲁晓夫的缺乏系统规划且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后,奉行斯大林主义,后又提出了“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主张依靠强大的先进工业和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将满足公民的多方面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标,使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苏联模式的继承和固化、对后来苏联的解体等都产生了特殊的历史影响。一方面,勃列日涅夫带领苏联人民坚持并发展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推动苏联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拒绝改革和变革,强化个人集权体制,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生机和活力。 但是阈于研究传统——对其过渡性人物的广泛性认知和意识形态的纷争立场所限,我国大部分学者对勃列日涅夫尤其是其社会主义观的研究不够中立和客观。基于此,本文力图悬置个人的价值偏好,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观”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首先利用史料,,对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和归纳,肯定了其在执政时期苏联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此成就取得过程中苏联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存在的相应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在经济上,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固化后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政治上,由于领导干部老龄化问题严重,政治体制保守僵化、个人崇拜和官僚特权等不良之风日盛;外交上,凭借其强大军事实力对外扩张,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导致外交环境恶化等等,这都为90年代的苏联解体产生了深刻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苏联解体的所埋下的隐患。 总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总体上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但由于勃列日涅夫自身能力所限和体制惯性的束缚,其所坚持和推进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带有明显的封建性主义和官僚权贵主义的杂质,是不纯粹的,没有带领苏联人民找到一条成功的通往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关键词】:勃列日涅夫 社会主义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官僚特权阶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51.2;D09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论9-14
- 0.1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9-11
- 0.1.1 选题的背景9
- 0.1.2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9-11
- 0.2 文献综述11-13
- 0.2.1 国外主要的研究作品和观点综述11-12
- 0.2.2 国内主要的研究作品和观点综述12-13
- 0.3 本选题的特点13
- 0.4 研究的主要方法13
- 0.5 可能的创新点13-14
- 第一章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生涯及其社会主义观的思想渊源14-21
- 1.1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生涯14-16
- 1.1.1 个人成长历程14-15
- 1.1.2 政治生涯15-16
- 1.2 勃列日涅夫社会主义观的思想渊源16-21
- 1.2.1 对前任领导人思想的继承与批判16-19
- 1.2.2 苏联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19-21
- 第二章 勃列日涅夫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21-40
- 2.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21-26
- 2.1.1 基本经济制度21
- 2.1.2 经济运作体制21-25
- 2.1.3 分配制度25-26
- 2.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观26-32
- 2.2.1 基本政治制度26-27
- 2.2.2 政治运作体制27-30
- 2.2.3 党的建设30-31
- 2.2.4 民族宗教政策31-32
- 2.3 社会主义文化观32-35
- 2.3.1 意识形态32-34
- 2.3.2 文化政策34-35
- 2.4 社会主义军事外交观35-40
- 2.4.1 军事战略35-36
- 2.4.2 外交政策36-40
- 第三章 勃列日涅夫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影响40-47
- 3.1 坚持并发展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40-43
- 3.1.1 推动苏联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抗衡的中坚力量40-41
- 3.1.2 维持了苏联社会较长时间的政治稳定41-42
- 3.1.3 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短暂经济繁荣42-43
- 3.2 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走向僵化和绝路43-47
- 3.2.1 拒绝改革与变革,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生机与活力43-45
- 3.2.2 滋生官僚特权阶层,使党和政府失去人民的支持45
- 3.2.3 强化了个人集权体制,背离社会主义民主45-47
- 第四章 对勃列日涅夫社会主义观的评价47-53
- 4.1 总体上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47-49
- 4.2 固化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49-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6-57
- 后记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兴茂;;苏联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1期
2 刘光慧;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述评[J];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04期
3 Д·谢泽;李小霞;;从勃列日涅夫的“干部锻炼”到戈尔巴乔夫的“迭次更换”——苏联1985-1989年间罗名制的动荡不稳[J];俄罗斯研究;2011年05期
4 闻一;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J];世界历史;1996年04期
5 高放;;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代新沙皇[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6 叶书宗;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叶书宗;;“庸才”治国——勃列日涅夫何以能当政18年[J];探索与争鸣;2007年07期
8 陆南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倒退[J];同舟共进;2011年05期
9 高放;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J];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论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历史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0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