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威权主义
本文关键词: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威权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东亚等地区的一大批国家相继建立官僚威权主义政权,在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这些政权又纷纷败落。本文以官僚威权主义政权的兴起、运行及危机为主线,将这一政体的兴起和衰败放置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研究。 官僚威权主义是对传统威权主义的历史修正,是一种相对现代化的,发展取向的威权统治。与考迪罗式的传统威权主义相比,这种新的威权统治更加倚重制度而非强权,其决策过程实现了相当程度的理性化,具有一定可预见性,运作形式上保留了一定的多元,反映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对社会日益高涨的参与要求作出一定妥协。官僚威权主义的统治基础建立在政军精英分子、跨国资本集团和本国资本家之间结成的联盟。以军人和技术官僚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动用国家机器剥夺民众政治自由以期维护政局稳定,通过压制民众对于分配公平方面的要求来集中国力,以期实现特定的公共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后发现代化国家的自发现代化进程被殖民主义打断,在早发现代化国家成功范例的外在示范作用和本国民众期望值与社会满足能力脱节的压力下,这些国家面临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前殖民时期的传统社会无力应对的,也使得移植进来的民主制度难以运转。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历史形成的经济不发达,权力过度扩张的政治现实,专制的政治文化,以及冷战时期美国扶植一切反共政权的外交政策共同促成了官僚威权主义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兴起。 在实际运作中,官僚威权主义国家权力横向集中于行政部门,而在行政部门内部又集中于总统一身。在这个执政集团里,军人拥有独特地位和高度干政倾向,他们与行政官僚互有所需紧密结合。纵向来看,官僚威权主义国家抑制政党和议会等民意表达渠道,国家-社会关系或者表现为庇护主义,或者表现为国家法团主义。在这种封闭的权力系统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建立完善的自我修复机制也就难以实现。 经济上,这些国家采用的发展战略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大类。由于不同国家在改组历史形成的固有经济结构,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社会问题这两大课题上绩效不同,类似的发展战略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有一些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战略赶超,而另一些则仍然在困境中徘徊。概括来说,官僚威权主义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两大因素呈正相关,一是对不利于发展的旧有经济体制的改革程度,二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持续推进社会补充性政策的能力。 然而,市场运行逻辑与威权统治本性的冲突必然引起威权主义政府的发展目标与其统治方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非民主统治在当代无论其绩效高低都难以得到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因此,在短暂的勃兴之后,这种政权必然走向瓦解。
【关键词】:官僚威权主义 现代化 后发现代化国家 发展 制度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523
【目录】:
- 摘要2-4
- 英文摘要4-7
- 绪论7-9
- 第一章 威权主义与现代化:概念与理论9-19
- 1.1 权威、威权主义和官僚威权主义9-15
- 1.2 现代化理论及其局限性15-19
- 第二章 官僚威权主义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分析19-39
- 2.1 现代化带来的挑战与官僚威权主义兴起20-23
- 2.2 官僚威权主义道路之前的历史背景23-27
- 2.3 官僚威权主义的现实成因27-39
- 2.3.1 历史形成的经济不发达28-34
- 2.3.2 权力过度扩张的政治现实34-35
- 2.3.3 专制的政治文化35-38
- 2.3.4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38-39
- 第三章 官僚威权主义政权的特征和运行39-53
- 3.1 官僚威权主义的政治结构40-45
- 3.1.1 执政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40-43
- 3.1.2 执政集团与社会间的权力分布43-45
- 3.2 官僚威权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45-53
- 3.2.1 进口替代战略46-49
- 3.2.2 出口导向型战略49-53
- 第四章 官僚威权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及反思53-59
- 4.1 官僚威权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危机53-56
- 4.2 反思现代化与官僚威权主义56-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献洲;;论威权政府模式及其民主化转型[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7期
2 邹平学;;反省与超越:东亚宪政主义发展的路径与模式[J];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3 徐群征;;浅论宣传在威权国家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黎卉芳 ,陈静 ,杨丁庆;话说“4321局”现象[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1994年09期
5 刘天会;民主政体、威权主义政体与欠发达国家的发展[J];国际论坛;1999年06期
6 陶学荣,郑利华;官僚机构与公共政策[J];行政与法;2005年09期
7 程远芳;;从威权走向民主:中国民主政治的新契机[J];理论观察;2008年04期
8 郑易平;“东亚式民主”刍议[J];学海;2001年01期
9 时铃 ,王鸿禄;让脑袋归位[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32期
10 沈晓雷;;韩国的民主化历程——《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之书介[J];当代韩国;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岗;;东城区古代衙署述略[A];《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C];2006年
2 董经胜;;巴西军队的派系之争与军政权的兴衰(1964-1985)[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周军华;;预算中的政治:浅论美国联邦预算中冲突与平衡的制度结构[A];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第一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冯秀文;;论威权政体在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生、演变、及其历史作用——兼析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体发展的螺旋规律[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史建群;;略论赵国政治的两面性[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6 季苹;;美国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唐亮;;试论战后日本式的党政关系[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9 郝雨;;论人的新闻[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王懂棋;;政府创新的路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巍;一场危险的辩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程明;如何做好民主转型与巩固?[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朱四倍;遏制矿难有赖国家政策和地方利益对接[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叶一剑;普京式成功:威权与市场的完美结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陈剩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僚政治学:理论、价值与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人瑞为何大量“蒸发”[N];世界报;2010年
7 华东政法学院 朱淑丽;德国的法律家阶层[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燕继荣;官僚制的病症及其医治办法[N];学习时报;2009年
9 金灿荣;2008年的世界格局[N];经济观察报;2005年
10 汪时锋;东南亚金融危机十年再反思[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政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泰;当代埃及的威权主义与政治民主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魏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问责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锁利铭;基于制度变迁的政府转型动力与实施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管斌;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制[D];湖南大学;2007年
6 陆伟;日本对外决策的政治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剑玉;官僚制与现代民主政治[D];厦门大学;2007年
8 朱可辛;俄罗斯发展进程中的普京阶段[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杨景明;转型以来韩国与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江红;唐朝政府农业经济职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春;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威权主义[D];南京大学;2011年
2 陈茂来;威权主义与东亚现代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燕;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威权主义”执政模式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卓煜;论佛朗哥在西班牙的威权主义统治[D];西北大学;2008年
5 马超;可控民主理论的源起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曦梅;亚洲政治社会转型中的非营利组织[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代金;韩国民主转型进程中的政治结构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马永振;现代化视野中的威权政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石;一种威权主义的治国模式[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瑾;1980年代以来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新发展[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威权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1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