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7:12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由李光耀于1954年创立。自1965年新加坡建国以来,该党在十余次选举中一直以绝对优势获胜,保持着一党独大的地位,利用近50年年的时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都市国家。人民行动党何以能够保持长期执政地位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 本文首先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历史进行了探究,发现该党在建党初期就将执政作为目标,进而详尽地分析了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归纳出人民行动党在治党治国方面积累的大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民行动党面临着一系列执政挑战,成为影响人民行动党执政前景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新加坡 人民行动党 长期执政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33.9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8
  • 第一章 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历史8-10
  • 第一节 人民行动党的成立与执政地位的确立8-9
  • 第二节 执政地位的考验与一党独大的形成9-10
  • 第二章 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10-18
  • 第一节 执政理念10-14
  • 一、 建立平等社会11-12
  • 二、 优先发展经济12-13
  • 三、 实行单向平衡的外交政策13-14
  • 四、 坚持和发扬东方文化价值观14
  • 第二节 执政方式14-18
  • 一、 以政府行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15
  • 二、 牢控对国家机器和舆论工具的领导权15-16
  • 三、 强调精英政治16-17
  • 四、 挤压反对党生存空间17-18
  • 第三章 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经验18-27
  •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18-21
  • 一、 坚持“自助”的指导思想18-19
  • 二、 利用社会保障资金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19-20
  • 三、 构建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
  • 四、 完善社会社保环境建设21
  • 第二节 通过为民服务密切党与民众关系21-23
  • 一、 通过议员会见群众拉住选民22
  • 二、 通过工会组织控制普通民众22-23
  • 第三节 选拔和培养精英治理国家23-24
  • 一、 严格选拔人才23-24
  • 二、 全力培养人才24
  • 第四节 建设廉洁政府24-26
  • 一、 建立法规体系严格管理24-25
  • 二、 建立独立权重的反腐执法机构25-26
  • 三、 建立高薪养廉机制26
  • 第五节 加强道德建设26-27
  • 第四章 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前景27-34
  • 第一节 外向型经济的脆弱28-29
  • 第二节 威权主义的挑战29-30
  • 第三节 一党独大的隐忧30-31
  • 第四节 精英社会的缺陷31-32
  • 第五节 长期执政“老党”的固化32
  • 第六节 国际竞争人才的冲击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9
  • 致谢39-40
  • 附件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沐;;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的动态管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吕元礼;张春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何以“屹立不倒”——基于三重扎根力的分析[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年00期

3 曾瑜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党内监督机制和廉政文化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02期

4 陈元中;贾丽敏;;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设和谐新加坡的基本方略探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12期

5 尹德慈;;一党长期执政的动力分析:以新加坡为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姜卫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J];唯实;2007年02期

7 艾四林;王彦军;;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建设经验及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5期

8 李济时;;浅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国会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8年07期

9 孙景峰;孙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电子党务建设的实践与经验[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梁英;;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改善民生的措施及启示[J];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敏;;浅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基于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李路曲;;简论新加坡政府的宪政建设[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黄海涛;;从新加坡的经济腾飞看当代儒学的复兴[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吕元礼;;入世后政府官员收入研究——新加坡“高薪养贤,厚禄养廉”的启示[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案例1 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案例集)[C];2011年

6 余建华;;在多元包容中繁荣发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举[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韩杰;;新加坡——城市化岛国旅游发展模式浅析[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8 王东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周美茵;;中医养生美容在新加坡[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玲;;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成功演绎——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浅析[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广玉;中共南京市委设宴欢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代表团[N];南京日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郭继光;李显龙经历“民意大考”:在强化管理与民众更多自由间平衡[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乔新生;新加坡政改为何进行集体反思[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4 谢开顺;从尊重到尊敬的传奇嬗变[N];郴州日报;2011年

5 李路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公众服务意识[N];学习时报;2005年

6 李爱明;人民行动党的变与不变[N];华夏时报;2011年

7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吕元礼;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和谐之道[N];深圳特区报;2008年

8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赴新加坡考察团;新加坡的政党制度[N];学习时报;2008年

9 马福运;促进中新两国交流的使者[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梁丽萍;“以民为本,与时并进”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N];学习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雪峰;韩国和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3 茆素琼;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隋斌斌;合作主义从理念到制度:瑞典与新加坡福利制度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尹杰钦;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国俊;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7 厉有国;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建国;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陈蔡志;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2 由民;博弈论视野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国会选举竞选机制研究[D];深圳大学;2010年

3 匡竞;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忧患意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社亮;李光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设思想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毅;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长期执政与“新加坡式的民主”[D];外交学院;2006年

6 李荣荣;2011年新加坡大选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赵燕;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威权主义”执政模式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郭冠军;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议员服务选民制度[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贾丽敏;人民行动党建设和谐新加坡的基本方略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10 周建茹;从魅力型政治走向法理型政治[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4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1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