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渤海与其他历史时期遗址空间分布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04:36

  本文关键词:渤海与其他历史时期遗址空间分布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吉林地区 渤海时期 遗址空间分布 遗址类型 自然因素


【摘要】:遗址是古代人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遗存和见证,对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真实生存状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对历史探索的深入,从遗址空间分布的特征着手来研究古代人类地理思想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遗址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特征,而各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或者自然条件因素的限制又有各自的特点。渤海时期作为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的‘海东盛国’,有必要对其遗址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研究。从渤海与其他历史时期遗址空间分布的比较研究中获得渤海人独特的地理思想,提取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以及自然环境有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文明和环境,分析环境变迁,更好地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传承文明。 近年来GI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为空间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处理工具和信息分析手段,促进了空间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研究了吉林地区从新旧石器时期到渤海时期的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了各时期遗址的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和异同点,对古遗址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渤海时期和其它历史时期遗址空间分布状况在总体情况相似的情况下又有各自独特的差异。渤海时期遗址经历北沃沮和高句丽两个时期数量上有所增长;在分布状态上与其他时期不同多分布在延边州地区,在这个地区密度大而且集聚性很强,遗址承继性北沃沮和渤海时期高于其他三个时期。在遗址受自然环境影响方面,北沃沮、高句丽和渤海时期河流1000m缓冲区内的比例远高于前两个时期;在不同高程值中渤海时期比重变化小,高程平均值高句丽最高;渤海时期遗址和高句丽时期遗址分布在3-6。之间的比例最高;渤海时期遗址在坡向分布上与其它时期分别不大,五个时期遗址在坡向分布上基本一致。在与现代聚落对比的过程中,渤海时期遗址在分布状态和自然因素影响方面最为接近现代聚落。在渤海时期各类型遗址分析过程中,由于功能不同各类型遗址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聚落址、山城址和平原城址三个类型上。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遗址点的详细信息并且绘制了各时期遗址分布专题地图,找到了各时期遗址的重心位置,为以后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吉林地区 渤海时期 遗址空间分布 遗址类型 自然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1-13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3-15
  • 1.4 研究内容15
  • 1.5 研究方法15-17
  • 第二章 渤海国简史与研究区域概况17-22
  • 2.1. 渤海国发展概况17-18
  • 2.1.1 疆域17
  • 2.1.2 环境和气候17
  • 2.1.3 水文17-18
  • 2.1.4 人文环境18
  • 2.2 研究区域概况18-22
  • 2.2.1 地理位置18-19
  • 2.2.2 地形地貌19-20
  • 2.2.3 气候条件20
  • 2.2.4 水文条件20-22
  • 第三章 渤海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遗址空间分布比较22-49
  • 3.1 吉林地区各时期遗址信息22-24
  • 3.1.1 数据的来源22-23
  • 3.1.2 数据的处理23-24
  • 3.2 各时期遗址空间分布状态分析24-34
  • 3.2.1 数量变化24-25
  • 3.2.2 空间叠置分析25-28
  • 3.2.3 遗址空间分布密度分析28-31
  • 3.2.4 遗址空间分布均匀度31-34
  • 3.2.5 各时期遗址承继性分析34
  • 3.3 各时期遗址空间分布自然因子分析34-43
  • 3.3.1 缓冲区分析34-37
  • 3.3.2 高程分析37-39
  • 3.3.3 坡度分析39-41
  • 3.3.4 坡向分析41-43
  • 3.4 古代遗址与现代聚落对比分析43-49
  • 第四章 渤海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49-61
  • 4.1 遗址的分类49-50
  • 4.2 各遗址类型空间分布特征50-61
  • 4.2.1 地形因素分析50-57
  • 4.2.2 水系因素分析57-58
  • 4.2.3 交通因素分析58-61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中轩;闫慧;吴国玺;;河南省新石器遗址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背景[J];河南科学;2010年07期

2 张海;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考古;2004年01期

3 王颖;王旭;;浅论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J];吉林农业;2011年11期

4 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考古;1997年07期

5 严文明;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J];考古与文物;1997年02期

6 郑朝贵;朱诚;钟宜顺;殷鹏莲;白九江;孙智彬;;重庆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考古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8年S1期

7 王成玲;李建云;;鲁东南地区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J];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武慧华;杨瑞霞;;基于GIS的聚落考古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9期

9 彭淑贞;张伟;陈栋栋;;汶泗流域大汶口文化考古遗址模型预测[J];泰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1029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29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