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遗址旅游 系统 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 开发模式
【摘要】:大遗址是历史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演变的佐证。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前六批已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遗址占1/4左右,共计500余处。绝大多数大遗址分布在城市及郊区,在城乡发展中处于两难境地,而且风化严重,盗墓行为屡禁不止,大遗址整体破坏严重。大遗址旅游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大遗址保护死守模式,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使大遗址从保护走向开发,从专业走向大众,从本体保护走向环境维护,从单独保护走向惠及民生的道路,形成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主动学习国外经验,连续三年举行了大遗址高峰论坛,并且在“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中将大遗址作为重点,编制了重要大遗址目录,批复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十二五”规划中共提到150处重要大遗址。各地积极申请相关大遗址的申遗项目并开展遗址公园的建设。相关影视作品、记录片及鉴宝活动也激发了人们追寻真实历史及探索文明的意愿。开展大遗址旅游的时机及群众基础基本成熟。但我国大遗址旅游的实践及理论都明显不足,文章对大遗址旅游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及德尔菲法对大遗址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总结大遗址旅游的开发模式,为大遗址旅游的实践提供指导,避免对大遗址旅游的盲目开发。文章主体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总结了大遗址旅游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大遗址旅游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介绍大遗址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并界定文章的研究范围。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大遗址旅游现状,从大遗址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问题入手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从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指标量化过程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将影响大遗址旅游的因子分为3类,同时结合大遗址旅游资源评分表,将大遗址旅游资源进行单因子、系统内外及总评分三个层面的分类,并得出不适于旅游开发的大遗址类型。第五部分主要对大遗址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单体展示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及区域合作模式三大模式并对各模式进行了细分。第六部分以殷墟为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并发现殷墟资源组合欠佳,区域合作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殷墟旅游开发对策。最后一部分总结文章的成果及不足。
【关键词】:大遗址旅游 系统 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 开发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8;F5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文献综述14-20
- 1.2.1 国内外大遗址旅游研究综述14-18
- 1.2.2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18-20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0-22
- 1.3.1 研究方法20-21
- 1.3.2 技术路线21-22
- 2.基础理论22-26
- 2.1 相关概念辨析22-24
- 2.1.1 遗产22
- 2.1.2 遗址22-23
- 2.1.3 大遗址23-24
- 2.1.4 大遗址旅游24
- 2.2 相关理论24-26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24-25
- 2.2.2 遗址区域分析理论25
- 2.2.3 系统理论25-26
- 3. 中国大遗址旅游状况26-33
- 3.1 中国大遗址分布26-27
- 3.2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特点27-29
- 3.2.1 风貌残缺性27
- 3.2.2 真实独特性27-28
- 3.2.3 文化传承性28
- 3.2.4 脆弱易损性28
- 3.2.5 大型复杂性28-29
- 3.3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29-30
- 3.4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30-33
- 3.4.1 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参与不够30
- 3.4.2 法律法规缺失,规划管理欠佳30
- 3.4.3 大众化程度低,娱乐单调脱节30-31
- 3.4.4 复原重建泛滥,景观破损严重31
- 3.4.5 产业融合不够,区域隔离明显31-33
- 4.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33-51
- 4.1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分类33-36
- 4.1.1 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分类33
- 4.1.2 按社会形态分类33-35
- 4.1.3 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分类35
- 4.1.4 按大遗址存在形态分35-36
- 4.2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36-38
- 4.2.1 资源要素价值评价37
- 4.2.2 资源组合评价37
- 4.2.3 开发环境评价37-38
- 4.3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及模型38-40
- 4.3.1 评价方法38
- 4.3.2 评价模型38-40
- 4.4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分析40-51
- 4.4.1 影晌因子分析40-48
- 4.4.2 等级划分48-51
- 5.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模式51-61
- 5.1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51-54
- 5.1.1 保护性开发的原则51-52
- 5.1.2 政府主导的原则52
- 5.1.3 真实性原则52-53
- 5.1.4 可解读性原则53
- 5.1.5 整体规划的原则53-54
- 5.2 中国大遗址旅游资源开发模式54-61
- 5.2.1 单体展示模式54-57
- 5.2.2 综合开发模式57-59
- 5.2.3 区域合作模式59-61
- 6. 实证分析——以殷墟为例61-68
- 6.1 殷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61-62
- 6.2 殷墟旅游资源评价62-65
- 6.2.1 殷墟旅游资源定性评价62-64
- 6.2.2 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分析64
- 6.2.3 殷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64-65
- 6.3 殷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65-68
- 7. 结论与不足68-70
- 7.1 结论68-69
- 7.2 不足69-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7
- 个人简历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洁;范钛;马艳霞;刘妍;;甘肃甘南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评价及其优化开发——以九甸峡旅游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吴丽霞,赵现红;安阳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祖群;;大遗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分异探讨——汉长安城案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黄光宇,李和平;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6 陶伟,郭来喜;宁夏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7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8 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1年01期
9 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东南文化;2010年01期
10 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文化旅游开发中心 王志联 衣玮 林峰;[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艳;[N];中国文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王孝德;三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陈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李作志;滨海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海华;陕西省大遗址旅游项目BTO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李建强;陕西省大遗址旅游项目开发的融资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3 俞锋;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可行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任保平;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杨雯;基于GIS的村镇民俗旅游资源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玉玲;新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骈丽军;安阳殷墟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韵;我国大遗址管理机构现状及功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曹楠;城市建成区内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芦佳洁;安阳殷墟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9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2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