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特性及其现代孑遗
本文关键词: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特性及其现代孑遗
更多相关文章: 喀斯特墓葬文化 喀斯特特性 文化残留 文化变迁
【摘要】:贵州是我国的"喀斯特省",典型的喀斯特环境影响着贵州墓葬文化的生成。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包括利用溶洞作葬所而出现的悬棺葬、岩墓、岩腔葬和岩洞葬等崖葬形制以及以石为葬具而出现的石板墓、石室墓和干栏式石板墓等石葬形制,说明贵州墓葬文化具有喀斯特特性。同时,这些具有喀斯特特色的墓葬文化至今仍有遗存,以致贵州墓葬演化的各个阶段都有活标本,从而形成贵州民族墓葬发展线索分明的演化脉络和清晰的文化线路。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关键词】: 喀斯特墓葬文化 喀斯特特性 文化残留 文化变迁
【基金】: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环境与贵州民族墓葬文化研究”(项目编号:41361039)
【分类号】:K878.8
【正文快照】: 学界对贵州墓葬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1,但多缺乏从环境或文化变迁的视角进行思考。贵州墓葬文化是喀斯特环境的文化烙印,既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又反映了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贵州墓葬文化是我们理解环境与文化响应的典型“剖面”。因此,深入研究喀斯特环境中的贵州墓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远海;;桂林山水华丽的喀斯特终章[J];世界遗产;2014年06期
2 丁晨,沈方;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奇能;;喀斯特及喀斯特地貌[J];重庆与世界;1998年05期
4 拈花一笑;;连绵青山书写喀斯特家谱[J];世界遗产;2014年06期
5 ;桂林喀斯特的保护措施[J];世界遗产;2014年06期
6 丁灿辉;;我爱云贵高原的那片土地——电影《情系喀斯特》的拍摄历程[J];前进论坛;2012年08期
7 ;奇美喀斯特——中国南方喀斯特景观撷英[J];西南航空;2013年11期
8 韦笛;;广西桂林 喀斯特构筑的甲天下山水[J];西南航空;2013年11期
9 黄润华;;漫话“喀斯特”一词[J];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05期
10 晋之乘;;天生三xZ:世界遗产的喀斯特密码[J];中国西部;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赵鹏;蔡裕民;;山东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特征[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2 卢耀如;;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汪远品;;贵州岩溶山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张忠慧;王凤云;;“构造喀斯特地貌”(云台地貌)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颖瑜;;天上瑶池 人间河池——广西河池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旅游开发研究[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子琦;熊康宁;张乾柱;白雪梅;;世界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演化特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陈建庚;;格凸河流域喀斯特地貌奇观与旅游开发(简介)[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8 周晓芳;周永章;;贵州喀斯特文化岛屿现象[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9 李仲均;;我国古籍中记载岩溶(喀斯特)洞穴史略[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10 孙强;;中国喀斯特地带性分区与喀斯特地质公园发展前景[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钊;雕琢喀斯特[N];中国气象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李t$;金州兴义:喀斯特地貌带来新商机[N];中国文化报;2014年
3 刘义;中国喀斯特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卞辑;什么是喀斯特地貌?[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记者 丁咏静;唐县现北方罕见喀斯特地貌[N];保定日报;2010年
6 王小梅 张新雨 王丹;国际化思维 本土化行动[N];贵州日报;2012年
7 记者 赵忠洪;保护喀斯特地貌、漓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启动[N];桂林日报;2013年
8 记者 张雪飞;仇和会见斯洛文尼亚客人[N];云南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覃日泉;环江喀斯特:冲刺“世界自然遗产”[N];广西日报;2014年
10 吴迎春;让岩溶之美长存[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玉春;重庆喀斯特地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陈琢;河北省天桂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述军;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锥状喀斯特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4 曾得峰;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品冬;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锥状喀斯特全球对比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6 冯长明;喀斯特旅游地的系统定位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高聪;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全球对比及其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润甲;重庆喀斯特槽谷土地利用模式的探讨[D];西南大学;2009年
9 石方红;公路建设在喀斯特地貌下的水环境破坏与保护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邱兴春;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土壤、植物要素的演变特征[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81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8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