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陶器制作工艺观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22:01

  本文关键词: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陶器制作工艺观察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周时期 制陶工艺


【摘要】:本文以枣树沟脑遗址出上的先周文化陶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物材料的观察,结合民族学资料,从颜色、质地、制法、修整、装饰等方面对先周文化陶器制陶工艺特征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颜色上以灰陶为主,灰陶所占比例逐步增多,颜色更加匀称,表明已经很好的掌控了烧制后期的还原气氛,并不断发展;质地上以泥质为主,根据发现的取土场和储土坑,说明陶土来源于当地的红土。羼和料上以加砂、加陶碎末为主,陶碎末的数量逐渐增多,颗粒逐步增大,很好的掌握了羼和料的性质;制法上以泥条筑成为主,辅以模制法。陶鬲的合拢成裆法逐渐增多。陶豆后期出现豆盘、豆柄一次成型的新制法。成型方法在稳定中发展;修整上主要为为绕绳圆棍滚压、打磨、刮削、修抹、慢轮修整等,越往后期,修整程度越高、越精细;纹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多样化,从简单的绳纹、附加堆纹、戳刺纹、弦纹、方格纹印纹带,到绳纹、附加堆纹、戳刺纹、弦纹、方格纹、方格乳钉、回形纹、重菱纹、太阳纹、蛇纹等交相辉映。 此外,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包含其他文化因素的陶器、吸收其他文化因素并融入自身传统的陶器及外来陶器。表明枣树沟脑先周居民与其他文化的人群有了很大的交流,并暗示可能存在一定的人群迁徙及融合。从陶器的标准化程度及与陶器制作相关的遗迹上来看,进行陶器生产的可能是家庭作坊制陶业,并存在家庭制陶业。
【关键词】:先周时期 制陶工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6.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绪论6-13
  • 1.1 枣树沟脑遗址概况6-8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8-9
  • 1.3 我国古代陶器制作工艺研究史回顾9-13
  • 第二章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文化第一期陶器制作工艺13-24
  • 2.1 主要陶器制作工艺观察13-23
  • 2.2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文化第一期陶器制作工艺主要特征23-24
  • 第三章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文化第二期陶器制作工艺24-33
  • 3.1 主要陶器制作工艺观察24-31
  • 3.2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文化第二期陶器制作工艺特征31-33
  • 第四章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文化第三期陶器制作工艺33-47
  • 4.1 主要陶器制作工艺观察33-45
  • 4.2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文化第三期陶器制作工艺特征45-47
  • 第五章 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主要陶器制作工艺特征及生产组织推测47-60
  • 5.1 占主导地位陶器组合的制作工艺的发展变化47-49
  • 5.2 生产组织推测49-52
  • 5.3 陶器的标准化问题52-56
  • 5.4 其他文化因素陶器分析56-58
  • 5.5 主要陶器制作工艺的传承58-60
  •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3
  • 图版63-91
  • 致谢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香;关于西藏早期陶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藏学;1997年02期

2 孙映;陶器——中国[J];支部建设;1998年06期

3 包明军;漆衣陶器浅谈[J];华夏考古;2005年01期

4 李放;关于南方地区几何印纹陶产生、变化和衰退原因的分析[J];南方文物;1981年01期

5 曹柯平;有关硬陶器的研究[J];南方文物;1991年02期

6 姜念思;从筒形罐谈陶器器形的起源[J];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01期

7 柴尔德 ,安志敏 ,安家瑗;考古学导论(续)[J];考古与文物;2000年06期

8 张晓岚,张恒金;浅谈陶器文物的劣化与保护[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02期

9 南林;东南亚的沙萤陶器[J];东南亚;1987年01期

10 东耳;粘土上的人类记录[J];南方文物;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博;王怡威;张金陵;;新石器时代夹砂陶器综合处理[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志新;;摇城及其出土的陶器[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1年

3 张平;;新和“龙马纹”陶器及相关问题[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武玮;张建民;;汉代手抱鱼陶器座的定名及图像释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秦小丽;;陶器研究方法论——以恢复社会生活为目的的陶器研究方法[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6 王景勇;;涿州汉墓出土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家治;;中国早期陶器的出现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8 黄秀纯;;简论北京地区出土的陶器[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9 李宁;雷友英;;陶器的修复与复原[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宋世坤;;试谈威宁赫章战国秦汉陶器[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慧;陶技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N];海南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李洋 通讯员  于刚;两农家女20年修复文物过万件[N];北京日报;2006年

3 记者 黄鹏辉;建水紫陶:何时“春”来?[N];红河日报;2009年

4 蒋卫东;天命玄鸟:陶器与漆器的鸟灵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孟苗;陶寺墓地再次惊现彩绘陶器[N];山西日报;2005年

6 记者 原建军;南郊发现大型史前文化遗址二十多件西汉陶器重归杜陵[N];西安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思远 见习记者 罗文鹏;长江观止: 一方水土一方窑[N];衡阳日报;2010年

8 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黄建宝;禹墟博物馆近期开放[N];蚌埠日报;2010年

9 呼延思正 朱旨昂;半坡遗址发现大型祭祀遗迹[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本报通讯员 隽成军;后太平——沉睡千年的东辽河文明[N];四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久慈大介;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技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王春斌;汉代陶器生产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魏峭巍;鲁北商周社会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乐;中国境内渤海陶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张斌;PIXE在古陶瓷、古玻璃产地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朱剑;商周原始瓷产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朋;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陶器制作工艺观察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孙治刚;磨沟式陶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贾耀祺;古代陶器物理属性研究方法初探[D];郑州大学;2012年

4 孙予航;赵宝沟文化陶器分期及渊源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唐丽雅;汉代两京地区出土铅釉陶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魏璐;榆林地区馆藏汉代彩绘陶器的保护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陈斌;河宕文化的分期与谱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晓光;模印制版与雕版印刷的关系探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玉霞;牡丹江流域渤海遗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郑元U,

本文编号:1105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05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6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