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14:12
本文关键词: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
【摘要】:本文以服和饰为线索,从服的质料、形制、色彩、纹样及饰的种类、品质等方面入手,对先秦服饰等级制度的形成过程、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在论证中,力求文献资料的可靠性,考古材料的全面性。 本文通过对服饰产生的缘由、演进过程的分析研究,结合民俗学及美学、心理学的资料,认为服的出现是基于实用基础之上,在保持生存的前提下逐渐衍生出其它功能,如装饰、等级等,随着阶级社会等级观念的加深,使用的差异性日趋明显;对饰的研究,主要是对近年来普遍发现的佩饰、首饰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研究,根据其出土墓葬情况,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其使用的等级差异。认为饰的装饰功能随着阶级社会的建立而改变,和服一样成为“分贵贱、辨等威”的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资料显示,大型墓葬中出土有较多精美装饰品。这些饰品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纹饰繁缛,无疑是当时最高手工艺水平的代表。权贵者对它的占有,表明服饰的功能发生转变,开始成为身份地位的标识物。 夏至西周时期,服饰使用的差异更为突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服饰有极大的影响,使服饰的质料、色彩及佩饰、头饰等从质量到数量上都丰富起来。文献和考古材料都表现出夏商、西周时期,服饰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其质料、色彩、纹样的使用都有了更为鲜明的差别。大贵族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精美的头饰、项饰及胸饰等,而小型墓葬中的饰品数量少且质劣,有的无任何随葬品,说明贫富差别现象日益严重。西周时期,在冕服及佩饰的使用上,等级制度已经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为人们服饰的选择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导致服饰的僭越滥用现象。统治阶级为稳固秩序,制定法律对服饰的质料、色彩、佩饰进行严格的规定,不准下层民众僭越。是时,标志人们身份的服饰等级制度,也就是服饰的礼制已经基本形成。 礼服、丧服及戎服使用中制度表现最为明显,如礼服中的冕服及弁服的使用。此时,贵族社会中普遍服用的礼服玄端,是当时国家的法服。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差别,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在礼仪场合所穿的礼服是完全不同的,必须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穿着不同等级的服饰。 戎服是古代服饰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服饰制度研究中往往对此忽略。甲胄,即作战时穿着的具有防御性能的装备;戎服,将官士兵穿着的除铠甲外的其它衣着装饰,具有标明部队属性及个人身份的作用。本文对夏商周的戎服进行研究。据史料和考古发掘出土的铠甲及人物形象,分析各时期军队的服装及装备,对甲胄和戎服进行缕析:认为几千件仿实之作的秦兵俑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森严的军戎服使用的等级情况。秦兵马俑的陶质兵士、马匹和木质战车组成的军阵,是秦国军事力量的真实写照。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形制,体现了兵俑的本来身份及在军中的地位,应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 丧服制度也是服饰等级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丧服制度中,丧服形式以及服丧时间皆依据血缘和社会地位确定,表现出一种严格的贵贱与亲疏等级,体现出周代宗法等级的完全形成。丧服制度体现了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等级关系、血缘亲疏关系、尊卑关系等,是贵贱等级与亲疏等级的结合,对社会秩序起到了稳固作用。 服饰制度的形成及对后世有重要意义,服饰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思想基础,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服饰制度的形成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等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服饰制度对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有重大影响,对人们思想有禁锢作用。
【关键词】:服饰制度 先秦社会 等级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S941.12;K87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绪论13-25
- 一、 服饰与阶级社会13-16
- 二、 研究意义16-18
- 三、 以往研究成果述评和尚待解决的问题18-22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22-23
- 五、 创新之处23-25
- 第一章 石器时代服饰的产生25-57
- 第一节 服的产生25-34
- 一、 服的产生25-28
- 二、 服产生的缘由28-34
- 第二节 石器时期的服制形态34-36
- 一、 衣服的初期形态34-35
- 二、 鞋帽的出现35-36
- 第三节 原始的纺织原料及色彩36-43
- 一、 制衣原料的发现37-40
- 二、 色彩观念的萌芽40-41
- 三、 印染原料的发现及色彩在织物上的遗留41-43
- 第四节 石器时代的饰43-55
- 一、 佩饰的考古学发现43-46
- 二、 石器时代的发饰46-53
- 三、 冠和冠饰53-55
- 小结55-57
- 第二章 夏至西周时期服饰使用的差异表现57-127
- 第一节 服装质料的发展与使用的差异表现57-70
- 一、 葛麻桑蚕业的发展57-61
- 二、 纺织业的发展61-62
- 三、 毛皮及毛纺业的发展62-64
- 四、 纺织遗物所体现的使用差异64-70
-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色彩观70-76
- 一、 商周时期的服饰色彩70-73
- 二、 商周时期的色彩观73-76
- 第三节 服带屦形制及使用差别76-85
- 一、 衣服的形式76-81
- 二、 腰带81-83
- 三、 屦83-85
- 第四节 佩饰的时代特点及等级差异85-114
- 一、 夏商时期佩饰的考古发现85-89
- 二、 佩饰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等级差异89-91
- 三、 西周时期的佩饰91-104
- 四、 西周时期佩饰的分类及时代特点104-110
- 五、 出土佩饰反映的佩饰制度110-114
- 第五节 首饰的种类及使用差别114-124
- 一、 首饰114-119
- 三、 冠与巾119-124
- 小结124-127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等级制的形成127-233
- 第一节 服饰质料等级制的形成127-146
- 一、 葛麻、桑蚕业的扩大和发展127-131
- 二、纺织业的发展131-133
- 三、纺织品种与产地133-136
- 四、毛皮业的发展136-137
- 五、 纺织遗物所体现的等级差别137-141
- 六、 服饰质料等级制的形成141-146
- 第二节 色彩使用制度的形成146-163
- 一、 印染业的发展146-150
- 二、 色彩等级观的形成150-156
- 三、 色彩等级观的内容表现156-160
- 四、 考古发掘资料所呈现的服饰色彩160-161
- 五、 色彩使用所反映的社会问题161-163
- 第三节 服制、带、屦使用制度的形成163-190
- 一、 衣服形制的完备与制度的形成163-171
- 二、 带的种类及等级使用171-176
- 三、 带的系扣物及等级表现176-190
- 第四节 佩饰形式的演变及等级表现190-213
- 一、 春秋时期组玉佩的演变190-196
- 二、 战国时期的组佩饰196-201
- 三、 春秋战国时期佩饰特点及等级使用201-206
- 四、 佩饰使用制度形成综合研究206-213
- 第五节 首饰等级制的形成213-231
- 一、 头饰使用的等级差别213-214
- 二、 笄的礼制表现214-218
- 三、 冠218-223
- 四、 冠与礼制223-227
- 五、 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冠和巾227-230
- 六、 首服使用制度的形成230-231
- 小结231-233
- 第四章 服饰制度在礼服、丧服、戎服上的体现233-311
- 第一节 冕服制度234-254
- 一、 冕服制度的形成234-236
- 二 冕服的组成236-245
- 三 冕服的纹样245-248
- 四、 冕服的种类及服用248-254
- 第二节 弁服制度254-263
- 一、 弁的起源及组成254-256
- 二、 弁服的分类使用256-261
- 三、 弁服的屦舄261-263
- 第三节 后妃贵妇的礼服制度263-269
- 一、 王后的礼服263-264
- 二、 命妇的礼服264-266
- 三、 与礼服相配的首服266-268
- 四、 与礼服相配的足服268-269
- 第四节 丧服制度269-289
- 一、 丧服制度的形成270-272
- 二、 丧服的组成及分类272-273
- 三、 丧服制度的内容273-289
- 第五节 戎服制度289-310
- 一、 甲胄形制289-297
- 二、 戎服形制297-302
- 三、 秦国军队装备的等级表现302-310
- 小结310-311
- 第五章 先秦服饰制度形成总论311-335
- 第一节 服饰制度形成的社会因素311-317
- 一、 社会阶层的产生311-313
- 二、 礼的形成313-315
- 三、 西周时期服饰制度的初现315-317
- 第二节 先秦诸子思想与服饰制度的形成317-325
- 一、 儒家的服饰观317-320
- 二、 墨家的服饰观320-322
- 三、 道家的服饰观322-324
- 四、 法家的服饰观324-325
- 第三节 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巩固325-332
- 一、 社会变革对身份的重新厘定325-327
- 二、 礼及法的重新修定327-328
- 三、 战国时期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巩固328-330
- 四、 礼与法框架下的服饰制度330-332
- 第四节 服饰制度对后世的意义332-334
- 小结334-335
- 结语335-337
- 参考文献337-36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65-366
- 附图366-369
- 后记3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杉本正年,樊一;中国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方壮猷;初论江陵望山楚墓的年代与墓主[J];江汉考古;1980年01期
3 ;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皮甲胄的清理和复原[J];考古;1979年06期
4 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J];考古;1981年03期
5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年02期
6 ;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J];考古学报;1977年01期
7 陶正刚;李奉山;;山西长子县东周墓[J];考古学报;1984年04期
8 姜涛;王龙正;宁景通;胡小龙;陈素英;陈英;杨海青;辛军民;;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J];文物;2009年02期
9 李宏;玉佩组合源流考[J];中原文物;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1131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3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