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出土文献语料类型分析刍议——以《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为例
本文关键词:先秦出土文献语料类型分析刍议——以《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出土文献 语料类型 语境字义 《包山楚简》 《郭店楚简》
【摘要】:文章以《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为例,尝试着提出了一种认定出土文献语料类型的研究思路:在对相关文献逐字进行语境字义的认定和描述后,将其纳入一个能够全面反映语言交际内容各个方面的意义分类框架,进而根据各义类语境字义的频率和单位数量状况分析相关文献语言的话题热点、话题边缘乃至话题盲区所在。文章认为,只有话题热点的义类,才能够反映相应断代真实的语言状况,具有汉语史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ZD118)的资助
【分类号】:K877.5;H121
【正文快照】: ○问题的提出对于先秦出土文献语言的性质,目前人们似乎只能作出推测性的笼统判断,比如关于甲骨文词汇,有学者如是说:“由于卜辞内容和书写形式的限制,卜辞未能反映殷商时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全貌,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到早期汉语基本词汇的大致情况。”[2]15这种表述很容易让人产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进;论雅言的形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梅书静;;上古汉语同义词判定与使用的基本特征探究——段注“浑言”、“析言”术语所系名词同义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王领;;殷商到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对基本词汇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龙涯;;“豆”的词义系统发展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5 李元芝;;《晏子春秋》合成词词汇系统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6 任运忠;;《周易》卦爻辞中的“文化词汇”及其英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吴继刚;;“释褐”类词意义嬗变[J];辞书研究;2012年03期
8 陈鸿;;出土秦系文献亲属称谓语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孙尊章;徐凌;;先秦时间副词的特点及其发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袁东;;“教师”一词的产生和演成略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彭君梅;;《葛洪肘后备急方》同义动词管窥[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冬英;《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武金勇;先秦两汉绘画颜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茜;《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常荣;汉语“建筑”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黄成;上古汉语三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秀丽;殷墟师组卜辞语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丁淑英;《古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词构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明丽;《贤愚经》复音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文红;“穿着”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治军;《淮南子》联合式复音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臧彤;《战国策》复音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建岗;《文子》反义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运富;《包山楚简》“(?)”义解诂[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2 白于蓝;释包山楚简中的“巷”字[J];殷都学刊;1997年03期
3 张通海;;释《包山楚简》中的“■”字[J];古籍研究;2009年Z1期
4 白于蓝;《包山楚简文字编》校读琐议[J];江汉考古;1998年02期
5 李艳琴;;包山楚简名籍问题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曾宪通;楚文字释丛(五则)[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郑伟;;古代楚方言“(羽能)”字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7年04期
8 田飞;;《包山楚简》中的词性考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3期
9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传旭;楚文字形体演变的现象与规律[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士博;包山楚简词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飞;包山楚简语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沈成_e;包山楚|!{F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6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3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