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西北出土汉简中所见的“养”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9 21:00

  本文关键词:西北出土汉简中所见的“养”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养” 烹炊


【摘要】:两汉时期,匈奴在西北地区对汉中央王朝构成了极大地威胁。为了维护边防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定,中央王朝移民实边,并调集军队驻守河西。长期远距离驻军和作战,如何保证及时、充足的后勤补给以及如何保证屯戍吏卒的正常生活,成为汉政府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两汉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除了传世纸质文献记载之外,西北出土的大量汉简资料对认识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居延、敦煌汉简中经常可以见到关于“养”的记载的简文,史籍记载,从先秦至秦汉,“养”是主管边塞屯戍吏卒伙食供应的炊事卒,并且具有服役的性质。简文记载,通常情况下是10人左右由1人作“养”,其比例基本趋于10比1。但是由于具体事务和人员部署的不同,简文反映的情况是,少者1人1养,多者40人1养。比例相差悬殊是由劳动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劳动种类和劳作地点的不同而形成的。按照养的身份、劳作种类及劳作地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四种:吏养、卒养、公养和私作养。卒养是专门负责给省作士兵(即“省作卒”)提供饮食服务的人;简文中称“养”者是“卒养”的简称。吏养是为驻军中的一般官吏提供饮食服务的人;但有学者研究显示,汉代社会存在一种职役性的群体,其也称为“吏”。汉简中记载的“吏”其中就有这种人存在,因此汉简中的“吏养”就存在两层含义,一种是由具有职役性的“吏”充当的,一种就是给官员提供饮食服务的“卒”。简文中所见“吏养”一般专用于“鄣卒”,凡是《鄣卒杂作簿》所记则均为“吏养”,无一例外。公养即是官府专门设置以供公共事宜所需,为众人提供饮食服务的人员,其所供应饮食的对象主要包括王公贵族、各国使节及随从。私作养就是为官府私作人员提供饮食服务的人。简文显示,私作有合法与非法两种情况。这几类的养服务于不同的阶层,由不同身份的人员充当。有时候“养”则需亲自到仓领取士兵的口粮。养的劳作主要是以磨面为主,基本都是以大规模的集体劳作为特征。舂米的“舂人”,还有“助”等都是对养的劳作的辅助和补充。边塞地区养的来源,除了政府正常征发的徭役、兵役以外,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是因贫穷代替他人戍边的人。二是自戍,即为了谋生计,自愿戍边,一去不回;还有良家子自愿为国效力,备车戍边。三是应募士。四是罪人戍边。五是私从者。六是大量的吏卒家属。两汉时期养的身份发生了由临时性到固定化的变化。本文对养的研究虽是具体的、细微的,但对整个秦汉历史大背景来说则具有重要价值。总体来说,“养”在边塞军事的后勤供应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认识汉代西北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及生活以及两汉西部边地的外交、军事、政治和经济、文化等都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7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强;;中山王墓出土的汉简《论语》新论[J];孔子研究;2011年04期

2 郝良真;朱建路;;居延汉简所见邯郸铫[J];中原文物;2011年03期

3 肖从礼;;楚汉简牍所见“中舍”考[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4 侯宗辉;;窦融时期河西的物价与社会经济探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易闻晓;;郑氏字学抉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薛永年;;学艺相成 后生可畏——有感于李一的书法[J];中国书画;2011年09期

7 苏惠萍;;历经沧桑玉门关[J];北方作家;2011年04期

8 杨惠良;;梦恋额济纳[J];内蒙古教育;2011年17期

9 陈作飞;;从今本《周易》及帛书《周易》看《易经》性质流变[J];求索;2011年07期

10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出版座谈会[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耀成;;从居延汉简看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工作[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魏坚;;居延考古新进展[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高荣;;秦汉邮书档案管理制度初探[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玉珍;范彩霞;杨炳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河下游居延绿洲生态环境预测[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庞文秀;;额济纳旗居延故地出土战国鎏金铜贝暨相关问题之管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6 谢宗万;;关于汉简《万物》中所载药物基原的思考[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7 刘朴;;对汉简《引书》健康导引法中身体部位名称及动作术语的考证[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王关成;;再论秦代士兵的服装供给问题[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9 曹旅宁;;从里耶秦简看秦的法律制度——读里耶秦简札记[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10 贾丛江;;西汉属部朝贡制度[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发荣 桂霞;居延汉简的考古与发掘(上)[N];民主协商报;2005年

2 桂发荣 桂霞;居延汉简的考古与发掘(下)[N];民主协商报;2005年

3 西北师范大学 成文生;居延遗址三次出土汉简命名商榷[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孙漪娜;夏燕月:抢救保护居延大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演讲人 张德芳;西北汉简一百年[N];光明日报;2010年

6 魏坚;去居延考古[N];中国文物报;2000年

7 李泽兵;内蒙古居延考古获重大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中国文物研究所 李均明;汉边塞“县索”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李蕾;《额简》所见汉代“改元”问题刍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徐爱龙;在甘肃建立汉简博物馆[N];甘肃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旺祥;西北出土汉简中汉代津令佚文分类整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特日格乐;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4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罗宝珍;简帛病症文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范董平;《敦煌汉简》词语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娟;《汉书》司法语义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郭浩;汉代地方财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泽强;战国秦汉竹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日格乐;汉简所见之居延候望系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孟建升;西北出土汉简中所见的“养”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练军;居延汉简量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黎;额济纳汉简词语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路方鸽;《居延新简》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刘宏;上孙家寨汉简词汇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攀;居延汉简释文校订及相关问题研究(居延旧简部分)[D];复旦大学;2012年

8 黄登茜;汉简兵簿与汉代兵器论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毛玉兰;对汉简所见器物及其历史文化意义的几点探讨[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张蕊;出土汉代简帛私人书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63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63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