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
发布时间:2017-11-09 21:23
本文关键词: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元前1千纪 内陆亚洲山麓通道 欧亚草原 考古学文化格局
【摘要】:在公元前1千纪的早期铁器时代,东西方联系进一步加强,欧亚草原上驰骋着多支早期游牧部落,这些文化既有自身的特色,又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是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草原重要的枢纽地带,也是连接着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重要区域。本文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详细的分析了内陆亚洲山麓通道中几个重要的地区,包括代表性器物的形制特征和演变规律,并探讨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阐明了各个时段这些联系的差异。 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对本文要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了界定,并且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其次回顾了内陆亚洲山麓通道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历史,并且对现在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概括。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目的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第二部分是中亚天山七河、费尔干纳与帕米尔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首先从斯基泰三要素的角度对三个地区出土的遗物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并进行分期研究。其次对三个地区内部的文化交往以及物质文化面貌的差异和共性进行了讨论。最后讨论了三个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特别是与中国新疆地区的互动。 第三部分是图瓦和阿尔泰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首先从斯基泰三要素的角度对两个地区出土的遗物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并进行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而讨论社会发展的状况。其次论证了图瓦和阿尔泰地区内部交往的亲密性,同时也强调了在两个地区生活的是两群人。最后强调了图瓦在早期欧亚草原文化传播中的地位,阿尔泰地区在晚期欧亚草原文化融合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是米努辛斯克盆地与鄂毕河上游的早期铁器时代。首先从斯基泰三要素的角度对两个地区出土的遗物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并进行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而讨论社会发展的状况。其次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物质文化面貌的特点,我们认为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是一支继承了当地青铜时代晚期卡拉苏克文化的较发达的考古学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决定了其保持自身特点的传统。最后讨论了塔加尔文化的社会结构,认为此时的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且从早期到晚期,农业经济的成分逐渐衰落,相反游牧经济日渐发达。 第五部分是内陆亚洲山麓通道的发展变化、区域差异及相关问题。首先在整合了整个内陆亚洲山麓通道的考古学文化之后,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将其分为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并对每个发展阶段做了高度的总结。其次根据各个阶段大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特点,认为武士阶层从社会最高等级逐渐沦落为社会中间阶层。本文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与欧亚草原在铁器时代的文化交往提供详细的资料与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华;张盟;;中亚天山、费尔干纳与帕米尔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研究——与新疆地区的文化交往[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2 乌恩;;略论欧亚草原早期游牧人艺术中的卷曲动物形象[J];考古;2002年11期
3 杨建华;;欧亚草原经济类型的发展阶段及其与中国长城地带的比较——读《欧亚草原东西方的古代交往》[J];考古;2004年11期
4 白云翔;;试论东亚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J];考古;2010年02期
5 杨建华;;三叉式护手剑与中国西部文化交流的过程[J];考古;2010年04期
6 郭物;;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J];考古;2012年04期
7 杨建华;;略论秦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关系[J];考古与文物;2013年01期
8 晁舸;;动物纹艺术与欧亚草原之路[J];丝绸之路;2009年22期
9 吴妍春;古代亚欧大陆游牧文化中的动物纹艺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郭物;欧亚草原考古研究概述[J];西域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63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6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