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大雁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0 17:38
本文关键词: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大雁塔研究
【摘要】:坐落于现在西安城南郊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以其深蕴的历史成为了古城西安最为醒目的城市名片之一,又以巍峨的高度、恢弘的气势成就了西安城空间景观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它承担了从宗教空间、政治空间、人文空间到市民空间的转变,每一个转变都由特定的历史时段、文化背景所决定。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大雁塔才呈现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貌,散发着沧桑厚重的精神气质。 文章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探讨,梳理出对于公共空间构成及形成的系统认识。因为公共空间,特别是具有历史维度特性的公共空间所涉及的层面过于宽广,它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民俗乃至宗教都有不可割舍的关系,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论为依据,是考察公共空间形成的一个角度。据此我们发现大雁塔作为公共空间的出现源自宗教属性的淡化和重修后皇权的重新赋予。在从宗教空间向世俗空间转变的过程中,大雁塔开放与约束并存的物理空间属性是公共空间的物质基础。后来皇权的介入,为公共空间的正式形成制定了规则;并由掌管社会话语权的士大夫阶层表达对皇权的认可与追求。可以说在大雁塔公共空间形成没多久,就不无例外地受到了“政治霸权”与“文化霸权”的入侵。而后这种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市民社会中得到实践和巩固,“雁塔题名”、“登塔赋诗”成为全民对皇权的膜拜仪式,被赋予主流意识形态的大雁塔从此成为封建社会一个公共空间的典型,并持续到封建社会的覆灭。对大雁塔图文、线条色彩、比例结构的文本分析完成了对大雁塔权力表达性的探讨。 如今,大雁塔以历史文化景观的姿态再现于世人面前,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变革,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价值。从公共空间中文化与建筑的关系出发,以精神——人——建筑的物化过程分析判断:大雁塔在保存历史遗迹的同时没能阻挡建筑者精神因素的淡化,并在商业因素的强势入侵下表现出了滥觞的文化内涵。 将大雁塔放在广场与市民生活的角度看,尽管它的精神气质观照着整个雁塔文化广场,但是却离世俗中的人们越来越遥远。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2;K8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J·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年03期
2 阎文儒;西安大雁塔考[J];史学月刊;1981年02期
3 李志红;宋颖惠;;唐长安城的寺塔与城市空间景观[J];文博;2006年04期
4 罗福颐;;雁塔题名帖介绍[J];文物;196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国强;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本文编号:1167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6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