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西汉长城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05:31

  本文关键词:西汉长城若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汉长城 修筑原因 防御体系 功能 意义


【摘要】:西汉长城作为第二个统一王朝修筑的长城,修筑史长,长度不逊于秦长城、明长城,且第一次延伸到西域地区,然目前对其关注度不够。虽然西汉长城的调查已开展多年,但研究成果多是陈述其保存现状,对其修筑的原因的研究还未定论,其体系还不够清楚,长城功能的发掘不够全面或有误解。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汉长城也不例外。西汉长城修筑的外因是匈奴的侵扰,而且集中在汉初。因为匈奴的生产方式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特殊气候摧残时,匈奴陷入困境。虽然翻越长城需要付出代价,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匈奴仍会选择侵扰。同时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歧视态度诱使匈奴侵扰,到匈奴的汉人推波助澜了匈奴侵扰。匈奴侵扰集中在汉初,特别是文帝后期。 西汉长城修筑的内因是西汉王朝没有实力彻底消灭匈奴。汉初匈奴强势,而西汉王朝实力有限。武帝时出击匈奴虽取得胜利,但战争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又有武帝的挥霍和各种灾害的损耗,致使西汉王朝出现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汉匈战争期间,匈奴的反击证明了武力消除匈奴的难度,西汉王朝需要保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但历史证明单靠战争或和亲无法保护胜利果实,历史也没有提供更多的经验。又汉人对匈奴认识定位已久,西汉当政者终究无法从心理上消除匈奴威胁的顾虑,故西汉王朝选择成本低于战争的长城保护胜利果实、弥补心理顾虑。西汉长城的大修建主要在武帝时期,此后多是修缮。 西汉长城在我国境内大体走向是东起吉林,经辽宁、河北、内蒙古,西至甘肃。西汉长城趋于完善和体系化,体系中既有单独防御的墙体、堑壕,又有防御和警戒兼备的烽燧,也有随时支援的坞、障,还有防御体外加“一层保护膜”般的虎落、尖桩。体系以墙体为主体,以烽燧、障城、关隘等为配合,目前调查这些设置均有不同程度的保存,且各有特点。西汉长城形成天田——堑壕——虎落——墙体——关城——烽燧——坞——障城的防御关系链。 西汉长城不但具有外防功能,同时具有内防功能。通过防御关系链和戍卒有效的配合实施外防功能,虽有效,但仍不能完全消除侵扰或威胁。特殊亡人诱导、匈奴诱惑和边人的困苦生活导致西汉有大量亡人,西汉通过严把关卡、搜索逃犯、及时追回等方式来控制亡人,实施长城内防功能。但若不改善边人生活状况,亡人终究无法遏制。此外,虽然边塞邮传系统与长城防御系统管理者一致,但邮传性质决定,西汉长城并不兼具邮传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坚;;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2 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J];北方文物;1987年02期

3 瓯燕;我国早期的长城[J];北方文物;1987年02期

4 萧景全;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J];北方文物;2000年03期

5 李树林;李妍;;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J];北方文物;2011年02期

6 张俊民;居延汉简中的邮书档案[J];档案;1997年03期

7 殷光明;从敦煌汉晋长城、古城及屯戍遗址之变迁简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J];敦煌学辑刊;1994年01期

8 李并成;古阳关下的又一处“古董滩”[J];敦煌研究;1999年04期

9 李岩云;傅立诚;;汉代玉门关址考[J];敦煌研究;2006年04期

10 李正字;阳关区域古迹新探[J];敦煌研究;1994年04期



本文编号:1174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74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