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伊犁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出土颅骨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12:11

  本文关键词:伊犁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出土颅骨人类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骨研究 恰甫其海水库墓地 伊犁 体质人类学 乌孙


【摘要】:本文研究材料为新疆伊犁流域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出土人骨,恰甫其海水库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特克斯河中下游的恰甫其海水库,2003年6月,由西北大学考古系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伊犁州特克斯县恰甫其海水库库区的225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伊犁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历史上曾有塞人月氏乌孙匈奴突厥等生活游牧于此本文拟利用人口学人体形态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对恰甫其海水库墓地人骨样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得出恰甫其海墓地所处伊犁河流域的早期铁器时代的古代居民人种成分及其体质特征,对公元前后活动在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的形成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增添考古学研究佐证 第一章为绪论,对人骨样本出土墓葬的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学考古学背景的概述,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手段及目的 第二章为性别年龄及人口统计研究,采用法医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鉴定方法对出土的56例个体进行性别年龄的鉴定,得到死亡年龄分布水平,并计算简略生命表恰甫其海墓地人群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6.27岁,平均预期寿命为28.48岁,本文的研究标本并未包含有0-1,1-5这两个年龄段的个体,且5-10年龄段的6例个体难以鉴别性别,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古代居民实际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应该要比本文统计结果还要低 第三章为颅骨的非测量性状研究,选取恰甫其海水库墓地中成年男性26例,成年女性22例,共计48例个体颅骨进行观察,颅骨形态特征即表现出欧罗巴人种性质,又显示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这表明恰甫其海组古代居民可能存在不同种系人群成分,应归属于蒙古大人种与欧罗巴大人种的范围之间女性颅骨与男性颅骨之间的形态分布大部分基本一致,但恰甫其海组女性的铲形门齿和下颌圆枕出现率均高于男性,说明该组女性中可能存在更多的蒙古人种因素 第四章为颅骨的测量性状研究,利用统计方法对恰甫其海组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恰甫其海组古代居民男女两性均为同种系人群与现代三大人种相比,恰甫其海组古代居民属于欧亚人种与亚美人种间的过渡人种,并且距离亚美人种更近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恰甫其海组古代居民和天山塞克一早期乌孙组阿莱塞克一乌孙组索墩布拉克Ⅰ组等乌孙文化的古代组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表现为以欧罗巴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为主,混有其他人种的因素,且混入的人种因素为甘青地区早期文化中的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由于恰甫其海水库组人群的个体已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彻底混血,是同种系人群,且属于两大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 第五章为古病理研究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古代居民口腔健康状况较差恰甫其海组人群牙齿磨耗程度较重,磨耗程度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而且所有年龄组男性磨耗程度均大于女性,具有性别区分龋齿不论个体患龋率还是整体龋齿出现率都很低,而牙结石牙周病根尖周病牙齿生前脱落出现率均较高,颌骨粗壮度的轻度粗壮有一定出现率结合墓葬中随葬的大量羊骨及环境考古研究的结果,推断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古代居民的经济类型为畜牧或游牧通过对恰甫其海组古代居民创伤情况的观察,发现主要为:钝器伤锐器伤其中锐器砍伤出现率最高,而且男性多于女性,集中在中年期,创伤致死率较高推测恰甫其海组古代居民的创伤多为暴力冲突造成的 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与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靓;;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古人骨的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2 龚怡;李金陆;杨圣辉;;新石器时期人类牙齿疾病的观察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06年03期

3 郝拉娣,于化东;标准差与标准误[J];编辑学报;2005年02期

4 王巍;曾祥龙;刘武;;中国夏代人的牙周疾病状况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5 刘东秀;邵金陵;万毅;张e

本文编号:1199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99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8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