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中活态文化标准的可能性分析——从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与中国传统村落评定的比较说起
本文关键词: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中活态文化标准的可能性分析——从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与中国传统村落评定的比较说起 出处:《中国园林》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风景园林 评定标准 价值差异 村落遗产 亚太遗传奖
【摘要】: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化遗产不同的产生和延续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作为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代表,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与保护却缺乏从自身特点出发的考量,更多地遵从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遗产保护理念。从历史文化名村到最新的"传统村落"等各类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西方"物质真实"理念下的产物,而对居民社会组织、传统工艺技术、组织施工方式、日常生活需求等活态文化的重视不够。对比亚洲"文化真实"语境下的遗产保护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文化活态性、技术标准的传统性及面向未来的过程性4个方面进行补充和扩展。
[Abstract]: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s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has resulted in different ways of producing and extend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iental cultural system. However, the evalu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hinese village heritage lacks the consideration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Mo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estern mainstream valu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eritage protection concept. Fro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to the latest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other village heritage evaluation criteria. Basically is the western "material real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the product, and to the residen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of construction. Not enoug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iving culture, such as daily life needs. Comparing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reality" in Asia, UNESCO established the Asia-Pacific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war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Chinese village heritage should be supplemented and expanded in four aspects: immaterial culture, cultural livability, tradi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and process oriented to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分类号】:K878;TU982.29
【正文快照】: 作为比较和评价的准则,标准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国际标准组织对标准的定义为“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遗产评价标准的确立把遗产保护提高到一个专业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煜杰;;中西遗产保护比较的几点思考:一个跨文化的视角[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2 吴隽宇;;从东西方哲学思想探讨建筑文化遗产概念之差异[J];华中建筑;2011年05期
3 陈志华,赵巍;由《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引起的话[J];时代建筑;2000年03期
4 于东;吴娜;;从建筑材料角度看东西方传统建筑之差异[J];四川建筑;2008年06期
5 张成渝;;中西遗产差异的文化背景思考——基于德尔德的《遗产及其文化边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季羡林;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J];文史哲;1998年01期
7 景峰;;从亚太地区的视角看世界遗产的代表性[J];中国园林;2008年05期
8 张得亚;方拥班;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J];中外建筑;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承照;;风景观、可持续管理与风景区理论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2 翁时秀;彭华;;政府与村民的行为对古村落保护及景观变迁的影响——基于本土社会学理论视角[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3 王克奇;;“民胞物与”思想的性质及其文化溯源——兼论“仁爱”发展的历史进程[J];东岳论丛;2006年06期
4 朱琦;苏剑鸣;;中西建筑师设计理念手法差异产生原因的探析[J];工程与建设;2010年02期
5 朱煜杰;;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概念演绎与地方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6 侯松;吴宗杰;;话语分析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解读——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殿”为例[J];东南文化;2012年04期
7 李兵弟;郭龙彪;徐素君;李nI;;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给小城镇十五年发展培育期[J];城市规划;2014年03期
8 沈大炜;林志强;;乡土文化复兴导向下乡村规划设计策略——以《武鸣县伏唐村伏唐屯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4年11期
9 周学鹰;马晓;;江南水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J];华中建筑;2007年01期
10 陈晓琳;;浅谈农林高校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发展策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大乾;邓位;;唐昌古镇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2002年
2 周均平;;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江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文理;《黄帝内经》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D];清华大学;2013年
10 侯松;文化话语视域中的遗产建构与重构[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晓斌;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颖;镇边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薛秋香;中美医生医患交际中诊断信息告知方式的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张秋实;吉林省乡土建筑构造与营建技术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5 祝文明;安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与保护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书勤;建筑学视野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及保护思想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兰伟杰;中小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延续问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
8 梁玲玲;小城镇建设中文物古迹保护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9 田真;建筑外部环境水体景观生态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10 王琪;城市历史保护的若干理论与方法——英国的经验[D];浙江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单霁翔;;我国规划未来5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J];城乡建设;2005年12期
3 方彦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4 张顺杰;;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及对中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5 朱小雷;形式实验的追问──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看当代关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现象[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6 张晓春,李翔宁;建筑与民俗——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J];华中建筑;1998年04期
7 郭黛Y,
本文编号:1417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41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