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文献所见炎黄信仰与儒家道统的关系及意义
本文选题:炎黄信仰 切入点:战国 出处:《管子学刊》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炎黄信仰,主要源于战国时期。虽然在《诗》、《书》等典籍中未见有炎黄的记载,但《国语》、《逸周书》、《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保存了不少先秦的珍贵资料,并对《史记》、《汉书》及以后的历史典籍影响深远。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尊德义》等也有对"六帝"及上古帝王的追溯。上博简《武王践阼》等重新梳理了自黄帝以至武王、孔子的道统体系,上博简多篇简文展示了对尧舜禹汤文武的统绪表彰,特别揭示了"爱亲尊贤"、"足民养生"的"道"的重要。这种涵盖炎黄在内的"道"及"问道"、"闻道"的历史追溯,本质是历史的重新建构过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道德伦理评价,核心命题是"仁"及能否实行"仁政",反映了战国中期前后儒学思潮发展的新面貌。至于炎黄从该道德系统的退出,可能与黄老合流思潮以及五行、道教等的滋生有关,这种现象从侧面进一步说明了儒家历史重构的伦理价值观的影响和意义,对后世历史学发展和历史学作品写作影响巨大。
[Abstract]:The belief of Yan and Huang mainly origin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lthough there were no records of Yan Huang in the books of Poems, Books, etc., however, Mandarin, Yi Zhou Shu, Da Dai Li Ji, Confucius Family language, and other classical books preserved many precious materials of the Pre-Qin Dynasty.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Han Shu, and later historical books. Guo Dian's Chu Bamboo slips, Tao of Tang Yu, and Zun de Yi, also trace back to the "six emperors" and the ancient emperors. Confucius's Taoist system, on a number of simple articles on the show of Yao, Shun Yu Tang Wenwu of the system of recognition, In particular, it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o" of "loving one's parents and respecting the virtuous" and "preserving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This kind of historical tracing of "Tao" and "asked" and "Wen Dao", which includes Yan and Huang,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The core proposition is "benevolence" and whether "benevolence" can be carried out, which reflects the new outloo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before and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s for the withdrawal of Yan Huang from the moral system, This phenomenon ma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trend of thought and the breeding of the five elements and Taoism. This phenomenon further explains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thical values of the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the writing of historical works in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K877;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尉利工;;《孟子》由子学到经学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何利华;;石介“气”思想之浅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3 任晓丽;;石延年传奇人生的悲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谢琰;;欧阳修排抑“太学体”发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5 黄海;;从欧阳修对石介的批评看他的文学思想[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6 冯建勇;;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及其在边疆地区的适用[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7 周永刚;向德富;;论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继承和改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郭勉愈;《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说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张劲松;;宋人对《长恨歌》伦理的道德阐释评议——兼论宋代对叙事诗的接受[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10 林晓玲;;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邓小南;;《宝训》《圣政》与宋人的本朝史观——以宋代士大夫的“祖宗”观为例[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续)[C];2005年
2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3 景海峰;;“理一分殊”释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下册)[C];2012年
4 王心竹;;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佛学的助缘作用[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谭景芳;元代山东宗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甘;苏轼记体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枫丹;论北宋杂剧优语的历史背景[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战威;宋代隐士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熊文明;宋初儒学道统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曹素萍;宋人的六经论[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慧鹃;尹洙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玉玲;北宋山东人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雪松;《考古质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4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6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