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的条件和作用机理
本文选题:城市化 切入点:村落变迁 出处:《理论探讨》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毁坏了农村传统村落的原生态,引起一系列社会变迁,导致农村社会的重大失衡。村落共同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适应、演变、转型等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村落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按照其内在逻辑以隐性的方式缓慢地延续着。村落变迁自有一定的背景和条件,这就需要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不同层面来考察。研究村落变迁的发生因素和作用机理,把握村落变迁的形态和村落终结的过程,将有助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Abstract]:Our city urbanization inevitably destroyed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aused a series of social changes, resulting in a major imbalance in rural society. The village community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survival, adaptation, evolution, transformation and other issues are unavoidable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is a. The natural history of long-term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logic in a recessive way slowly continu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its own background and condition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olitical economy, different levels of human society.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the end of the process to grasp the village change form and the village,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的特征概括与规律分析研究”(12ASH003) 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田毅鹏;韩丹;;城市化与“村落终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郑风田;程郁;;创业家与我国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机理——基于云南斗南花卉个案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年01期
3 李小建;罗庆;樊新生;;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2期
4 刘荣霞;;河南淅川县库区移民问题调查与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6 任映红;罗科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多重阻滞和推进路径[J];浙江学刊;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王云飞;;转型期的乡村权威结构与乡村治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劲松;万金玲;;城中村改造中的多元主体互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5 石龙宇;崔胜辉;尹锴;李新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及其应用——以福建省龙岩市礼邦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6 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7 罗阳富;;试析媒介的教育功能与农村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8 许颜杰;马维鸽;;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9 李莉莉;程胜高;高建军;;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10 肖世忱;马春丽;;重庆市都市圈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状况研究——以渝中区“棒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阮梅洪;楼倩;牛建农;;新城中村对城市空间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义乌市宅基地安置的新城中村建设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伍韶军;肖勇;;寻求最适合胶南发展的城中村改造途径——以胶南市老城区城中村改造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李双龙;;主题:传播网络下的中国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李小建;罗庆;樊新生;;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7 唐晓波;;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集群[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邹红亮;李家军;;对咸嘉新村失地农民的困境和安置出路的探讨[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陈建胜;;城市化进程中的撤村建居:积极判断与消极判断——以杭州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娟;;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以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新;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群体冲突[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肖芳;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红兵;农民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环境重构[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赵鲲鹏;公民参与乡镇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洪春光;“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朱媛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分析与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郭云雷;烟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曹颖;辽宁省辽阳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相关分析及对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吴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吴永鑫;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许加华;莆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与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陈柳;城中村拆迁安置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左贵启;蔬菜产业集聚地区的农户蔬菜生产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英;;基于产业升级的劳动力移民转移培训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2 胡宝柱;彭晓彭;刘欣然;刘勇杰;;水库移民区域产业化管理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09年04期
3 田毅鹏;;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J];当代亚太;2006年10期
4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5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6 郑风田,唐忠;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1期
7 郑风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8 安虎森;邹璇;;“产权置换”与大型工程移民补偿问题——以三峡库区移民为例[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9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兰肇华;;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银传;析中国传统村落社会小农意识的生成土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J];民俗研究;2004年03期
4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J];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5 麻国庆;“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J];民俗研究;1998年02期
6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7 罗承松;;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8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5期
9 李培林;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10 劳格文;王振忠;;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5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9 刘伟;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积山;对河西走廊元湖村落演变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杨华;传统村落生活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亮;黔东南民族村落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苗;新农村建设影响下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5 梁水兰;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留青;苏州传统村落分类保护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7 连倩倩;中部农区村落终结类型与动力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8 郭亚成;鄂东南地区村落变迁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吴桢楠;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审视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传喜;旧村改造背景下村落共同体的变迁与重塑[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8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6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