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双鋬鬲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9 18:16

  本文关键词: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双鋬鬲遗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双鋬鬲遗存研究

苗畅  

【摘要】:陕北地区位于河套平原东部,东临吕梁山脉,西依毛乌素沙漠,北抵鄂尔多斯高原,南接渭河流域,考古发现较为集中,文化面貌特点鲜明,处于晋陕高原考古文化圈的腹地。这一地区进入龙山时代晚期后,,出现了以双鋬鬲为特色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型式多样的双鋬鬲、双鋬斝、双鋬盉、甗等双鋬空三足器为特征的器物组合,这一组合在陕北地区一直延续至夏时期。 目前对于这一地区的分期研究,由于受到部分典型遗存层位信息相对缺乏的限制,各遗址分期难以建立统一明确的标准,本文尝试以双鋬鬲为视角,通过晋陕高原双鋬鬲系统中周邻地区已有的陶鬲发展序列,对本地区的双鋬鬲发展进行排序,进而结合与陶鬲共出的器物组合对陕北地区龙山晚期遗存进行分期研究,建立各遗址间遗存的发展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与晋中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及晋南地区出有双鋬鬲遗存的诸考古学文化的亲疏关系。 全文共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前言 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总结了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遗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分期研究 通过对神木县新华、石峁等遗址中龙山时代晚期遗存的分析,以类型学方法建立起双鋬鬲的发展演变序列,并以此作为本地区诸遗址的分期标准,结合共出的器物组合,确立了遗址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第三章陕北龙山时代晚期遗存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本章对龙山时代晚期陕北周邻地区含有双鋬鬲遗存的诸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文化因素分析,讨论了陕北龙山晚期遗存与晋中地区的杏花文化、游邀遗存,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老虎山文化、永兴店文化、大口一、二期文化及朱开沟甲组遗存,晋南的陶寺文化之间的文化因素影响与互动关系,明确了陕北地区受到了来自晋中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强烈影响,同时可见与内蒙古中南部及晋南地区的文化因素交流。 第四章结语 总结文中要点,对陕北龙山晚期遗存特点加以总结,并认为以目前仅见正装双鋬鬲的陕北龙山晚期晚段遗存可作为晋陕高原大双鋬鬲系统中的一个地方类型,暂称“新华类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2 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J];北方文物;2004年03期

3 张忠培;黄河流域空三足器的兴起[J];华夏考古;1997年01期

4 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調查[J];考古;1977年03期

5 吉发习;马耀圻;;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79年04期

6 吕智荣;;陕西靖边县安子梁、榆林县白兴庄等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4年02期

7 张宏彦,孙周勇;石峁遗存试析[J];考古与文物;2002年01期

8 孙周勇;新华文化述论[J];考古与文物;2005年03期

9 ;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1年02期

10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烈敏;;燕山南麓青铜文化的类型谱系及其演变[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2 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3 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4 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年代和源流[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5 韩金秋;;白浮墓葬的微观分析与宏观比较[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6 段天璟;;朱开沟遗址分期的相关问题[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7 张忠培,杨晶;客省庄文化单把鬲的研究——兼谈客省庄文化流向[J];北方文物;2002年03期

8 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J];北方文物;2004年03期

9 王乐文;;试论朱开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消亡[J];北方文物;2006年03期

10 田建文;;让材料牵着鼻子走[J];北方文物;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一九七七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考古专业讲座提纲[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2 王志浩;杨泽蒙;;鄂尔多斯地区仰韶时代遗存及其编年与谱系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3 魏坚;;准格尔旗铁孟沟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研究[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5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6 崔璇;;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河套地区与燕山南北的文化联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韩嘉谷;;花边鬲寻踪——谈我国北方长城文化带的形成[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8 索秀芬;李少兵;;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顾万发;;论新郑望京楼商城东一城门[A];中国古都研究(总第二十五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3 武玮;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陈春会;考古学与先秦宗教思想论纲[D];西北大学;2002年

5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6 许永杰;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D];吉林大学;2004年

7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8 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鹏强;朱开沟遗址陶器花边纹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侯菲菲;晋中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高兴超;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晚期—龙山时代陶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罗敏;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彦军;北宋时期陕北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华伟;试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石构墓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丁大涛;论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播与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8 张秦;河洛地区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初探[D];郑州大学;2011年

9 白雪;试论古代希腊的“三足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龙海;商代的继承制度[D];郑州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培,杨晶;客省庄文化单把鬲的研究——兼谈客省庄文化流向[J];北方文物;2002年03期

2 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J];北方文物;2004年03期

3 张忠培;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手陶鬲[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4期

4 张文军;张志清;樊温泉;王胜利;;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9年01期

5 吕智荣;朱开沟文化相关问题研究[J];华夏考古;2002年01期

6 ;磁县界段营发掘简报[J];考古;1974年06期

7 ;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J];考古;1976年06期

8 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調查[J];考古;1977年03期

9 ;河南禹县谷水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9年04期

10 吉发习;马耀圻;;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7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严冰;;社会变革、技术创新与农业发展——以建国初期陕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梁严冰;;灾荒与近代社会变迁——以陕北地区为中心的讨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李雄飞;陕北地区拜火遗俗的宗教意义[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8年03期

4 孙锡芳;;明代陕北地区驿站交通的发展及其对军事、经济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吕卓民;陕北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02期

6 马晓梅;1937-1945年陕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与社会变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汪新栋;高敏;陈真;;近代陕北石油开发与社会变迁[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秦敏;张军红;;陕北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2年07期

9 王新凤;陕北地区新编地方志书编撰的特点及文献价值[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辛田;;先秦时期陕北地区的人文生态变迁[J];榆林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安麟;李登科;邓风东;张京红;戴进;;陕北地区植被、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本底调查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曹红;马虎林;杨中明;张亮刚;张小龙;冉红军;杨静波;张一亥;;陕北恶性肿瘤发病率调研初探[A];西部地区肿瘤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陈保国;樊鹏;雷崇典;郭强;何军;;2002年秋季陕北地区一次锋面云系综合探测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地球气候和环境系统的探测与研究”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曹明明;雷敏;;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沈智慧;白喜庆;;晋陕蒙能源基地(陕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进展[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6 冯焕龙;陈晓键;;陕北地区乡村旅游思考——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武富礼;赵靖舟;;陕北地区中生界油气补偿成藏规律及其勘探意义[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王珊珊;;“小北京”的四合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2期(“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专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秀;[N];延安日报;2010年

2 安立广 王飞;[N];中国交通报;2012年

3 孙建民 陈建录;[N];中国水利报;2001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罗朝政;[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5 延安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 王宝莹;[N];证券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新民;[N];中国石油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温格林;[N];现代物流报;2014年

8 记者 张平阳 实习生 任娴颖;[N];西安日报;2010年

9 记者 程伟;[N];陕西日报;2013年

10 ;[N];陕西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严冰;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白洁;基于资源丰裕度重判的陕北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丁海平;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鹏飞;陕北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与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贾玉红;陕北地区降水频率分布参数计算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柳苗;陕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6 苗畅;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双鋬鬲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申红宝;陕北地区明长城周边环境整治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李雄慧;唐代陕北地区诗歌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9 石霞;陕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

10 白瑞;陕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实态调查及节能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双鋬鬲遗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8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8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4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