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发布时间:2018-03-23 00:32

  本文选题:稻作农业 切入点:北方旱作农业 出处:《第四纪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稻、粟、黍、大豆、小豆、小麦、大麦、荞麦等各种农作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距今10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标志着农业经济已经在孕育中;距今8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外来的小麦逐步取代本土的小米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Abstract]:China is one of the central areas of ancient agricultural origin in the world.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origin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evelopment lines: one is the origin of rice farming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econd, the origin of dryland farming in northern China.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flotation methods, an astonishing number of plant remains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cluding rice, millet, millet, soybeans, peas, and wheat. The remains of barley, buckwheat and other crops provide direct material data for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plant farming ha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China around 10, 000 years ago.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ear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found in both the south and north of China around 8,000 years ago, when the form of biological production was dominated by gathering and hunting (or fishing and hun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and livestock raising are supplementary. Around 6500 years ago, dry farming in northern China took the lea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gathering and hunting economy to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transformation to rice farming has been completed one after another. About 4000 years ago, a major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dry farming in the north, and foreign wheat gradually replaced the native millet as the main crop in dry farming. Since then, it has established the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18ZD183)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0221)共同资助
【分类号】:S-09;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2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3 赵志军;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华夏考古;2007年02期

4 安志敏;;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渊源及发展[J];考古;1979年04期

5 黄其煦;;“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考古;1982年04期

6 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J];考古;2004年03期

7 任万明;王吉怀;郑乃武;;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年01期

8 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J];农业考古;1984年01期

9 Gary W. Crawford;陈雪香;栾丰实;王建华;;山东济南长清月庄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J];江汉考古;2013年02期

10 靳桂云;王春燕;;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会娥;;原始社会饮食之初级加工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杨晓靖;;农业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李永化,尹怀宁,张小咏,陈占娇;5000 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灾害事件与人地关系演变[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4 许清海,肖举乐,中村俊夫,阳小兰,郑振华,梁文栋,李月丛,井内美郎;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5 王幼平;试论环境与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李俊;王淑云;莫多闻;;6000aBP以来洞庭湖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同人类活动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滕铭予;;古代气候事件与古代文化间关系的再思考——以全新世大暖期的赤峰地区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8 陈国庆;;浅析兴隆洼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9 王若柏;;华北平原的“古文化空缺区”之谜[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10 李庆卫;北京国际梅园规划与建设特点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江林昌;;东西方古文明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李丰江;杨晓燕;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李玉洁;;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尹弘泽;杨其威;;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新分期[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6 郝思德;;也谈昂昂溪文化的经济生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若柏;;史前重大的环境灾链:从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士臣;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D];兰州大学;2011年

2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7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9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黄小忠;新疆博斯腾湖记录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阿娜;青梅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动力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玉芬;2.6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管小平;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陆岸青;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汤霞;《左传》语言的文学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阳;中国西部山区全新世冰碛地层的划分及地层年表[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2 杨志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3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4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5 黄光庆;珠江三角洲新石器考古文化与古地理环境[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6 邓辉;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J];地理学报;1997年01期

7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8 陈星灿,宋新潮,李季;二十一世纪考古学的展望[J];东南文化;2000年01期

9 陈淳;资源,神权与文明的兴衰[J];东南文化;2000年05期

10 林留根,张文绪;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J];东南文化;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赵志军;[N];中国文物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梧桐;;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J];农业考古;2006年01期

2 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后记[J];农业考古;2006年01期

3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出版[J];农业考古;2006年01期

4 陈东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的大文章——《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评介[J];农业考古;2006年04期

5 高宏;;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述论[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9期

6 钟祥财;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述论[J];中国农史;1985年04期

7 ;彩色科教片《中国古代农业》即将发行[J];农业考古;1985年01期

8 海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出版[J];农业考古;1990年01期

9 冷东;中国古代农业对西方的贡献[J];农业考古;1998年03期

10 沈立东;漫论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的发轫[J];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张植骏 许松涛;桐城“微缩农具”将赴沪亮相[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录民;中国古代农业标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宋文红;中国古代农业法律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1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651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f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