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钾对遗址土的渗透加固机制及改进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硅酸钾(PS) + 土遗址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摘要】:即一定模数硅酸钾溶液,是保护加固土遗址的一种无机化学材料。通过近20年的实践证明,PS材料具有增强遗址土体强度和抵抗外界环境破坏的作用。但PS渗透加固遗址土的微观机制以及加固后遗址土宏观特性的改变如何,并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和统一的认识。利用3%体积浓度的PS溶液渗透加固室内击实制备的良渚遗址土试样,渗透初始含水率为13%、17%、19%、21%和25%,并对加固前、后试样进行非饱和直剪、压汞和扫描电镜试验,旨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基于压汞试验得到的双峰孔隙分布模型,提出了PS渗透加固遗址土的两种微观加固机制,并通过扫描电镜试验结果验证了加固机制,同时提出了用于表征两种加固机制指标参数P1和P2。通过研究发现,加固指标P1和P2能够较好地描述在不同含水率下经PS加固试样的相关改进特性如土-水特征曲线和剪切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PS的进一步应用和加固保护土遗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Abstract]:That is, a certain modulus of potassium silicate solution, is to protect the site of an inorganic chemical material.It has been proved by practice in recent 20 years that the PS material can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soil and resist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and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PS permeation and the change of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ngthened site soil.The soil samples of Liangzhu site were strengthened with PS solution of 3% volume concentration.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soil was 13171719% and 25%, and the unsaturated direct shear, mercury inje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efore and after the reinforcement.The aim is to solve the above two problems.Based on the bimodal pore distribution model obtained by mercury injection test, two kinds of micro-reinforcement mechanisms of PS perme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the site soil are proposed, and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is verified by SEM test.At the same time, the parameters P1 and P2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two reinforcement mechanisms.It is found that the strengthening indexes P1 and P2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relative improved properties such as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sh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s strengthened with PS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new method and means for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P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试验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No.2010BAK67B16)
【分类号】:TQ131.13;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荣;黄宏伟;张冬梅;P.-Y.Hicher;;不同固结压力下饱和软粘土孔隙分布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2 李最雄,王旭东,郝利民;室内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半坡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J];敦煌研究;1998年04期
3 苏伯民,李最雄,胡之德;PS与土遗址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J];敦煌研究;2000年01期
4 和法国;谌文武;张景科;任非凡;崔凯;;PS材料加固交河故城土体试验研究[J];敦煌研究;2007年05期
5 李最雄,王旭东;古代土建筑遗址保护加固研究的新进展[J];敦煌研究;1997年04期
6 王峗;;硅丙乳液加固土遗址的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1期
7 张信贵,吴恒,易念平,欧鸥;基于土体细观结构的土质加固分类方法初步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8 王思敬;王彦兵;邵明申;李黎;;PS溶液渗透对非饱和土的增强效应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9 刘斌;;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J];考古;2008年07期
10 王峗;;土遗址加固材料比选及试验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峗;;硅丙乳液用于土遗址加固保护的研究及新配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2 张平;房营光;何智威;袁建滨;闫小庆;;不同固结压力下重塑土微孔隙特征变化的试验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3 常防震;陈宝;朱嵘;;粘土微结构特征与变形机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4 江美英;骆亚生;王瑞瑞;郭鸿;;应力路径对饱和黄土孔压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5 孔令荣;;不同固结压力软粘土的孔隙分布与渗透系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6 戴鹏飞;谌文武;;青海省明长城濒危遗址(湟中段)土体工程性质与保护措施[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7 苑晓青;王清;孙铁;夏玉斌;陈慧娥;宋晶;;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土过程中孔隙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李小洁;林金辉;万涛;肖维兵;;一种新型土遗址加固材料的制备及加固效果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雅文;王秀峰;伍媛婷;王豪;魏寅;;文物保护用无机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3期
10 李最雄,王旭东,张志军,周铁,何帆;秦俑坑土遗址的加固试验[J];敦煌研究;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思敬;王彦兵;邵明申;李黎;;PS溶液渗透对非饱和土的增强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和法国;谌文武;韩文峰;;PS材料加固遗址土室内试验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岩土工程篇[A];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C];2006年
4 周环;张秉坚;李最雄;;用潮汽固化有机硅材料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周环;张秉坚;李最雄;王旭东;;潮湿环境土遗址的防水与加固保护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青林;王旭东;李最雄;王昌丰;张鲁;;银川西夏陵六号陵的保护现状与对策[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最雄;;锚固支护在土遗址保护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新疆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景科;谌文武;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不同浓度PS滴渗夯土墙表面渗透直径的分布规律[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欧孝夺;吴恒;周东;秦伟;;岩土工程环境发生器的研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李最雄;郭青林;;古遗址保护与加固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刘克瑾;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建新;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4 苏涛;砒砂岩地区EN-1固化剂固化边坡抗冲稳定性的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6 闫小波;软岩各向异性渗透特征及力学特征的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孙满利;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郭永春;红层岩土中水的物理化学效应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周环;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曾余瑶;多孔材料吸附行为的理论计算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斌;石质文物保护用有机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潘月雷;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水乳液的制备及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宇翔;交河故城崖体锚杆加固数值模拟与设计参数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平;软土孔隙特征及其固结过程中变化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俊业;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工程弃土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何叶;周期性饱水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及工程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同瑞;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土地温度场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东波;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碳纤维楠竹锚杆锚固力预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宪朝;PS渗透加固潮湿环境土遗址效果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双林,原思训,郭宝发;几种常温自交联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的制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2 李最雄,王旭东,郝利民;室内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半坡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J];敦煌研究;1998年04期
3 李最雄,王旭东,张志军,周铁,何帆;秦俑坑土遗址的加固试验[J];敦煌研究;1998年04期
4 苏伯民,李最雄,胡之德;PS与土遗址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J];敦煌研究;2000年01期
5 袁传勋;土遗址保护材料综述[J];敦煌研究;2002年06期
6 和法国;谌文武;张景科;任非凡;崔凯;;PS材料加固交河故城土体试验研究[J];敦煌研究;2007年05期
7 张秉坚;周环;王旭东;;潮湿环境的定量判别初探——以杭州良渚遗址为例[J];敦煌研究;2010年06期
8 李最雄,张虎元,王旭东;古代土建筑遗址的加固研究[J];敦煌研究;1995年03期
9 李最雄;PS加固土质石质文物的稳定性和强度问题[J];敦煌研究;1996年03期
10 李最雄,王旭东,田琳;交河古城土建筑遗址的加固试验[J];敦煌研究;199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满利;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和法国;岩土工程加固新材料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涂有稀土元素的镁铝尖晶石的分析和光谱学分析[J];国外耐火材料;2005年06期
2 江茵;;JSM-T300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应用[J];中国陶瓷;1989年04期
3 杨家明;水泥制管腐蚀机理的扫描电镜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S1期
4 宋旭艳,宫晨琛,李东旭;煤矸石胶凝性能的正交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5 鲁德初;刘爱梅;吕昊;;Li_2O-Al_2O_3-SiO_2-P2O_5系统微晶玻璃热处理工艺[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6 梁志群;胡飞;董国红;李景宁;;改性聚天冬氨酸的阻垢机理研究[J];广东化工;2008年08期
7 王志,,季京伟,林述明;扫描电镜在水泥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建材;1995年02期
8 彭家根;邹桂娟;曾敏;伍智;杨卫英;黄晓军;;金属化陶瓷表面黑点的探讨[J];真空电子技术;2010年03期
9 程宇科;王元纲;张高勤;胡亚风;黄凯健;李洁;;复合型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J];混凝土;2011年02期
10 王斌;刘中夏;邢立红;李国栋;;扫描电镜对耀州窑唐三彩烧成温度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久;姜祖强;;水泥助磨剂的研究[A];水泥助磨剂研究与应用论文集[C];2005年
2 张毅;李东旭;法林辛;;利用原状工业副产石膏制备石膏胶凝材料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苗建民;;扫描电镜对清代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岳林锋;李东旭;;煅烧氧化镁对矿渣油井水泥强度和膨胀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5 钟惠妹;高锋;郑曦;陈日耀;陈震;;超声波化学镀Ni-Co-P[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守平;孙俊才;;Li_2O-ZnO-SiO_2系微晶封接材料的析晶和重熔结构分析[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于岩;阮玉忠;吴任平;;利用铝厂污泥合成镁铝尖晶石的机理探讨及表征[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宏;王自强;郎明;;PDP基板玻璃的熔制机理初探[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汇编[C];2005年
9 邓艳波;唐致远;张娜;管道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05)Ni_(0.78)Mg_(0.02)Co_(0.2)O_2制备和表征[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曾群;李蔚;施剑林;董显林;郭景坤;;球磨方式对Li_(1.0)Nb_(0.6)Ti_(0.5)O_3锂铌钛陶瓷烧结行为及其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九五”期间仪器仪表科研成果展示[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穆春丰;表面特征对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及传热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林虎;橡胶集料混凝土的微观解析及其结构理论的探索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汝顺;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特征比较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2 暏松柏;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燕;磁控溅射纳米表面池沸腾传热与防垢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升晓;工业矿渣制备微晶玻璃[D];山东大学;2007年
5 沙鹤松;Low-E玻璃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效应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张连水;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内外损伤特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7 董丽新;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D];河北大学;2005年
8 焦耐淇;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9 楚玉彪;钙钛矿型复合锰氧化物的水热合成与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巧茹;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水热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3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74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