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生业经济的考古学观察
本文选题:藏彝走廊 + 川西高原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期
【摘要】:藏彝走廊川西高原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及墓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直接反映生业经济形态的动植物遗骸和不同质地、不同器形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大量出土,清楚地表明川西高原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就已形成了旱作农业、狩猎-畜牧、半农半牧三种成熟的生业经济类型。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源于北方地区南下的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岷江上游地区的河谷低地及坡地;狩猎-畜牧经济是"徼外夷"的主要生业方式,分布于川西高原阿坝至甘孜州的亚寒带、高寒带的山地;农牧混合经济是"{p都夷"的生业方式,主要分布于大渡河中游的汉源至青衣江一带。
[Abstract]: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settlement sites and cemeteries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early Iron Age in the Tibetan and Yi Corridor in the highlands of western Sichuan, especially the remai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that directly reflect the economic forms of biology and their different textures, the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vessels, and a large number of unearthed tools of life. It i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from the middle Neolithic era to the early iron ag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ture types of biological economy: dry farming hunter-animal farming and semi-farming and semi-grazing. The dry farming, mainly millet and millet, originates from the Majiayao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valley lowlands and sloping fields of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It is distributed in the sub-frigid zone from Aba to Ganzi in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nd the mountainous area in alpine zone, and the mixed econo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way of "{p du Yi", 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Dadu River from Hanyuan to Qingyi River.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巴蜀地区秦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12BKG010) 四川大学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skqy2012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志岩;;四川汉源县麦坪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1年09期
2 扎西茨仁;甘孜州石棺葬文化概述[J];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90年00期
3 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J];考古学报;1973年02期
4 赵志军;陈剑;;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南方文物;2011年03期
5 王仁湘;;关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双肩石器的几个问题[J];南方民族考古;1987年00期
6 赵殿增;高英民;;四川阿坝州发现汉墓[J];文物;1976年11期
7 ;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简报[J];文物;1994年03期
8 吕红亮;李永宪;陈学志;范永刚;杨青霞;王燕;;汉代川西北高原的氐人聚落:九寨沟阿梢垴遗址考古调查试掘的初步分析[J];藏学学刊;2010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立波;;春秋至两汉时期岷江上游的族群状况与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井中伟;;川渝地区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3 王田;;抗战时期羌族地区的人类学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恒杰;;迪庆藏区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因素[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5 王田;;抗战时期羌族地区的人类学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6 徐学书;;汶川历史文化六大亮点综论[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2年00期
7 周正;;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探讨[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陈剑;李平;邓勇;罗进勇;易波;吴异;逯德军;卢引科;曹桂梅;戴福尧;;四川汶川县布瓦石棺葬2009年的调查[J];成都考古发现;2008年00期
9 江章华;;巴蜀柳叶形剑研究[J];成都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10 傅裕;;重庆地区宋代黑釉瓷研究[J];长江文明;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刘芳芳;战国秦汉妆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冯卓慧;商周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张r,
本文编号:1783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78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