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孕育南京古都景观之地理格局
本文选题:六朝都城 + 山脉水系 ; 参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1期
【摘要】:城市最初起源于地理景观的选择,地理格局对于城市景观起源和发展变化始终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古都保护规划需要研究地理格局之中的城市景观时空变化和演替轨迹: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就有依山势修筑的军事堡垒,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依靠长江天堑在南京创建都城,依靠山川地形构建军事防御城墙,随后陆续有10个王朝建都南京,山脉水系始终是影响南京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早先帝王依据自然唯物思想选址构筑城市,后来逐渐以唯心说法"王气""风水""紫光"等笼罩地理山川。探究地理视角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规划"新思路,依顺自然地理山水脉络探察城市起源遗址以及发展变迁古迹,分析现代建设破坏的主要地理地段,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自然山脉河流脉络系统,为城市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Abstract]:The city originated from the choice of the geographical landscape, and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always has important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e planning of ancient capital conservation needs to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and succession tracks of urban landscape in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Nanjing had military fort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mountains.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Sun Quan established the capital in Nanjing by relying on the natural grabe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pending on the terrain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build military defense walls, then 10 dynasties built Nanjing's capital one after another. The mountain range and water system was alway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Nanjing's urban space. Earlier emperors built cities based on the idea of natural materialism. Later, gradually idealistic saying "Wang Qi", "feng shui", "purple light" and other geographical mountains and river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idea of "Nanjing Ancient Capital style and feature Protection Plan" from the view of ge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geography landscape vein to explore the city origin sit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s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geographical areas which are destroyed by modern construction. Protecting the natural mountain range and river vein system, which the ancient capital depends on,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J];东南文化;198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陈慧慧;;中国古代西南农耕经济与西北游牧经济比较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方胜;罗芳芳;;“九华四俊”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罗喜全;姚亦锋;;六朝南京园林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7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高楠;宋燕鹏;;墓田上诉:一项南宋民间诉讼类型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成胜;;汉灵帝私敛考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以法治国”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奔腾;刘起;;历史景观视野下的明孝陵神道南段地区保护初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李荣有;柯曙光;;汉画中的钟鼓乐悬综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范子烨;;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8 南江涛;;齐竟陵王萧子良年谱[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9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蓝岭;姚乐音;;盘王碧渡海漂失传说辨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骥;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定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余 ,虞志英 ,恽才兴;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J];地理学报;1959年03期
2 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J];地理学报;1983年02期
3 黄赐璇,梁玉莲;江苏青墩古人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J];地理学报;1984年01期
4 黄宣佩,张明华;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5 曹克清;;江苏省沙洲县宽吻海豚化石的发现[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04期
6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J];考古;1972年05期
7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四)[J];考古;1977年03期
8 黄文几;;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遗骨的鉴定[J];考古;1978年04期
9 王维达;;古代陶器的热释光年代[J];考古;1979年01期
10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六)[J];考古;197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涛;“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2 徐城北;北京古都风貌的保存与再现[J];新视野;2002年06期
3 米登山;;西安建设与古都风貌[J];人文地理;1989年03期
4 ;北京新市长倾情古都风貌(英文)[J];中国体育;2003年03期
5 王文元;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J];城市问题;2001年05期
6 王岗;关于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几个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马营;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现状观察[J];美术观察;2003年04期
8 李锋;京味文化的缩影: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保护区[J];中国发展;2005年01期
9 林铎;;保护古都风貌 改善居民生活[J];前线;2008年01期
10 赵世瑜;;保护古都风貌还是保护古都遗存?[J];北京党史;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宁;;试论北京古都风貌[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张凤朝;;“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开幕词[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朱佳木;;“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贺电[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徐城北;;古都风貌的保存与再现[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朱祖希;高巍;;保护古都风貌与北京的现代化建设[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孙晓奎;;怎样保护古都风貌[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 张敬淦;冯文炯;;北京与莫斯科——两座古都风貌保护的比较[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朱明德;;“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闭幕词[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何力;;古都风貌的现代价值[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赵书;;加强北京民俗史研究,为古都风貌建设服务[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飞鹏;古都风貌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竞争的资源 要把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好建设好发扬好[N];北京日报;2006年
2 本报评论员;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古都风貌保护[N];北京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阎晓明 张忠;保护古都风貌 展示北京风采[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阎晓明 张忠;保护古都风貌展示北京风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本报记者 亢振洲;古都风貌如何保护[N];团结报;2001年
6 本报评论员;古都风貌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N];北京日报;2006年
7 李骊明 程丽辉;西安古都风貌保护的思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胡朝凯 陆珑;使危旧房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相统一[N];北京日报;2004年
9 李鸿斌;保护好古都风貌[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叶廷芳;提倡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对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若颖;古都风貌保护问题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05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0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