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青铜文物粉状锈表面的超疏水制备及表征
本文选题:粉状锈 + 青铜 ; 参考:《表面技术》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粉状锈会严重危害青铜文物,研究青铜文物粉状锈表面性质对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在染有粉状锈的青铜试片表面制备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复合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复合膜表面的形貌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利用电化学测试研究试片的耐腐蚀性能。结果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显示,在试片的粉状锈表面形成了良好的硅烷复合膜。经自组装后的试片表面具有超疏水性,接触角从86.3°提高到155.2°。水滴与试片表面的接触面中约91.3%是液/气界面,只有较少一部分液体与试片接触。自组装后,试片的耐腐蚀性显著提升,试片的自腐蚀电流密度Jcorr由2.58×10 2 m A/cm2降低到1.081×10 2 m A/cm2,缓蚀效率为95.81%。结论硅烷复合膜可以在试片的粉状锈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地隔绝试片与液体的接触,使其具有超疏水性,同时提高其耐腐蚀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powdery rust on bronze rel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thods. Methods the composite films of 3-mercaptopropyltrimethoxysilane and n-octyl triethoxysilane were prepared on the surface of bronze coated with powdered rust by self-assembly techniqu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contact angle measuring instrument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and analyz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film.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film was studied by electrochemical test. Results IR and SEM showed that a good silane composite film wa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powdery rust. The surface of the specimen was superhydrophobic and the contact angle was increased from 86.3 掳to 155.2 掳. About 91.3% of the contact surface between water droplet and the surface of the test piece is the interface of liquid / gas, but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liquid is in contact with the specimen. After self-assembly,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specimen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Jcorr) of the specimens decreased from 2.58 脳 10 ~ (-2) m A/cm2 to 1.081 脳 10 ~ (2) Ma / cm ~ (2), and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efficiency was 95.81%. Conclusion Silane composite film can form a protective film on the surface of powdery rust of the test piec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solate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sample and the liquid, make it super hydrophobic and improve its corrosion resistance.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基金】: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14088)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重点支撑项目(13231203000)~~
【分类号】:K876.41;TG1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颢;田建;李晓帆;高静铮;谢云贵;梁钰珠;马卫军;李良;杨学芳;;青铜文物修复与保护进展[J];腐蚀与防护;2013年09期
2 王福谆;;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0年04期
3 胡星明;毕建洪;;青铜文物腐蚀与保护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陈淑英;张然;柳敏;;青铜文物缓蚀剂效率及封护剂抗腐蚀能力的比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年04期
5 “青铜文物保护新技术研究”课题组;青铜文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殷都学刊;2004年03期
6 范崇正,王昌燧,赵化章,王胜君;氯化亚铜氧化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初探[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5期
7 陈善华;刘思维;孙杰;;青铜文物的光电子能谱分析[J];材料保护;2007年02期
8 王菊琳,许淳淳,于淼;已锈蚀青铜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发展及其保护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5年05期
9 张瑛,蔡兰坤,顾小兰,祝鸿范,周浩;青铜文物锈体的组织结构分析[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5年04期
10 陈善华;刘思维;孙杰;;青铜文物光电子能谱分析[J];材料工程;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浩;祝鸿范;;青铜文物锈体的形貌观察和分析研究[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中国西周出土青铜文物腐蚀的初步研究(英文)[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3 于淼;许淳淳;王菊琳;;青铜文物的清洗及封护[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菊琳;吕国诚;许淳淳;;青铜文物腐蚀机理研究进展[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王菊琳;许淳淳;丁艳梅;;MBO对各种锈蚀状态的青铜表面缓蚀性能的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国松;周永璋;黄益明;朱一帆;万俐;徐飞;;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在AMT保护青铜文物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张佩琛;;新型无氯钎剂与钎料在青铜文物焊接修复中的应用[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元;;望谟出土的夜郎青铜器[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飞;;缓蚀剂BTA与AMT保护青铜文物的对比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育玲;马菁毓;;色差计在文物青铜保护中应用初探[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葛建霞;青铜文物保护添新技术[N];安阳日报;2006年
2 陈淑英;化学在青铜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杨西民;青铜国宝有了“疗养院”[N];宝鸡日报;2007年
4 姚青芳;金相分析鉴定青铜文物[N];中国文物报;2000年
5 朱小猪;“文化和市”需要群众广泛参与[N];玉溪日报;2011年
6 王亮 李季珍 夏寅;秦冶金制造及相关社会考古学研究进展报告[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游雪晴;展现历史深处的中国创新之光[N];科技日报;2008年
8 郭桂香;创新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共同的灵魂[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要刚;稀世青铜宝鼎遇险记[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绿赞赞”国宝冒出来[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颖;带锈青铜文物材料在环境模拟液中的腐蚀发展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吴杰;溶胶—凝胶法制备青铜文物防蚀封护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方柳静;青铜的大气腐蚀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余萍;青铜表面有机—无机杂化防护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7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0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