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淮诸国青铜礼制初探
本文选题:汉水北部地区 + 淮水流域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11期
【摘要】:汉水以北地区及淮水流域作为沟通东周时代中原地区、楚文化区和山东地区这三大礼制中心的桥梁与纽带,其青铜文化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业已发掘的春秋早中期诸国铜器墓葬的考察,揭示了这两大地域间在青铜礼器使用制度上的显著差异:春秋早中期汉水北部地区诸国以尊崇周制为主,而淮水流域则以坚持传统礼制为核心,在用鼎制度、粢盛器制度、酒器制度和盥洗器制度等方面均与周制迥然有别。这种礼制上的二元性正是此后楚国特殊礼器制度的源头,但同时又反映出汉淮地区并非楚制的唯一来源地,这无疑为探讨"楚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Abstract]:The north of the Han River and the Huai River basin are the bridges and ties between the three major ritual center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Chu Culture area and the Shandong region. The unique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bronze culture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ronze burial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in the use of bronze ceremonial objects: in the early and mid-autumn period of the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worship of the Zhou system is the main rule in the northern Han River region. The Huai River Basin is different from the Zhou system in the aspects of tripod system, container system, wine ware system and lavatory system, and the core is to adhere to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system, and to use the tripod system, the container system, the wine ware system and the lavatory system and so on. This duality is the source of the special ritual system in Chu State, but i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Han and Huai region is not the only source of Chu system, which undoubtedly provides new inspiration and reflec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hu syste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87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茂;安徽铜陵谢垅春秋铜器窖藏清理简报[J];东南文化;1990年04期
2 张爱冰;;铜陵谢垅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2009年06期
3 张爱冰;;安徽青阳汪村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2011年04期
4 高崇文;;试论晋南地区东周铜器墓的分期与年代[J];文博;1992年04期
5 ;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J];文物;1972年02期
6 鄂兵;;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铜器[J];文物;1973年05期
7 郑杰祥;张亚夫;;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J];文物;1979年09期
8 陈彦昭;;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J];文物;1980年01期
9 李学勤;;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J];文物;1980年01期
10 黄敬刚;;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J];文物;198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修松;试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之交通[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2 周崇云;朱华东;陆勤毅;;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3 金荣权;;周代钟离国综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邵崇山;;先秦时期墓葬棺椁制度略论[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孙淑云;梅建军;;中国古代铅锡焊料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郑小炉;;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例证[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7 井中伟;;川渝地区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8 任晓锋;;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10 褚春元;;论周代礼乐文化中的乐舞艺术的象征性艺术精神[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哲;战国至西汉漆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崔钧平;余家河东周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程晓丹;虢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媄生力;秦楚同形字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褚红轩;上博七《凡物流形》文字释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徐雁宇;商周秦汉葬日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韩静;楚地玉器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博;从游戏物件设计角度对历史还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洪东;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兵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梦龙;试论江南吴国青铜器[J];东南文化;1986年01期
2 张国茂;安徽铜陵地区古矿、冶遗址调查报告[J];东南文化;1988年06期
3 马道阔;安徽省庐江县出土春秋青铜器——兼谈南淮夷文化[J];东南文化;1990年Z1期
4 杨宝成;略论西周时期吴国青铜器[J];东南文化;1991年Z1期
5 刘建国;论江南周代青铜文化[J];东南文化;1994年03期
6 张敏;破山口青铜器三题[J];东南文化;2002年06期
7 毛颖;南方青铜~y研究[J];东南文化;2004年04期
8 马今洪;流u的研究[J];文博;1996年05期
9 马承源;;记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青铜器[J];文物;1964年07期
10 ;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J];文物;197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钊;青铜礼器与巫史文化[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 金晓春,江用虎;怀宁杨牌春秋青铜礼器出土记[J];艺术市场;2004年07期
3 王霞;宋明清仿制三代青铜礼器原因考[J];中原文物;2005年05期
4 张乾元;;商代三足青铜礼器足式演变的审美趋向[J];装饰;2006年12期
5 王金梅;;简述商代青铜礼器的造型与纹饰[J];文物世界;2008年04期
6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礼器艺术的发生模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1期
7 袁艳玲;;周代青铜礼器的生产与流动[J];考古;2009年10期
8 李广庆;;谈庄严稳重的西周青铜礼器[J];黑龙江史志;2012年07期
9 李嘉;;先秦青铜礼器动物纹饰的功能与特征[J];美术大观;2012年04期
10 田建花;金正耀;齐迎萍;李功;汪海港;李瑞亮;;郑州二里岗期青铜礼器的合金成分研究[J];中原文物;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克映;李京华;;河南鹿邑太清宫M1商末周初青铜礼器铸造技术考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志鹏;古代青铜礼器浅析[N];中国文物报;2010年
2 记者 孙行之;上海首次出土青铜礼器[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3 李力;青铜礼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记者 王恒涛;20年出土20万件[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尹夏清 庞博 陕西记者站 张红中 王晓民;27件青铜礼器意味着什么?[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大型青铜礼器上惊现图案铭文[N];文汇报;2012年
7 张霆;独辟蹊径别样天 亦真亦幻正相宜[N];中国文物报;2008年
8 李瑞亮 靳鹏;西周鸟形钮三足v傻男薷碵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祝中熹;高帽双柱“伯作”爵[N];甘肃日报;2004年
10 张光明 吴宝亮;沂源发掘西周贵族墓[N];中国文物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汇文;南方原始瓷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建;中原地区商代中期青铜礼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志鹏;中原地区周代青铜礼器组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郭月琼;宋代仿古青铜礼器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何莹;探析夏商周青铜礼器造型及纹饰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政权更替的因果关系[D];吉林大学;2014年
5 赵倩倩;从商代盘龙城与同期长江支流青铜礼器的对比看器型的审美诱变与表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牧;早期秦文化青铜礼器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孙明;论商代的竞争性宴饮[D];郑州大学;2012年
8 吴艳丽;河北出土商周青铜礼器、杂器铭文辑证[D];河北大学;2009年
9 朱蓓蓓;试论商周青铜礼器纹饰中权力与审美意志[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杨麟;厉宣时期青铜礼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46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4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