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椁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述论
本文选题:葬具 + 棺 ; 参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棺、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象征墓主生前的居室。棺椁制度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是身份、地位的标识。棺椁制度在龙山文化晚期的环太湖和海岱地区形成。经过夏、商、西周的发展,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形成了多重棺椁制度,这种制度延续到西汉,发展出外藏椁、黄肠题凑等形式,并出现椁的替代形式——崖洞墓和砖室墓。西汉中晚期多重棺椁制度衰落,棺椁从此不再作为身份的主要标志。
[Abstract]:Coffin, outer coffin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symbolizing the living room of the tomb owner. Coffin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symbol of identity and status. Coffin system was formed in Taihu Lake and Haidai area in late Longshan cultur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 the system of multiple coffins was formed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system continued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developed the forms of outer coffins, yellow intestines, and other forms, and appeared the alternative forms of outer coffins, such as Yadong Tomb and Brick Room Tomb. The system of multiple coffins declined in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coffin was no longer regarded as the main symbol of identit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878.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01期
2 史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椁制度[J];考古;1972年06期
3 ;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0年01期
4 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J];考古;1983年06期
5 李如森;;汉代“外藏椁”的起源与演变[J];考古;1997年12期
6 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J];考古学报;1983年04期
7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J];考古学报;1998年01期
8 马振智;试谈秦公一号大墓的椁制[J];考古与文物;2002年05期
9 巫鸿,郑岩;“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2期
10 ;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方成军;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张卓远;;汉代王侯墓葬中的“画像”因素探骊——《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余论之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9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10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8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4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兵;《容斋随笔》的民俗材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新民;傅永魁;;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8年03期
2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年11期
3 游清汉;;河南巩县孝义镇发现宋益王墓[J];考古;1961年09期
4 尹焕章;张正祥;;对江苏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一些认识[J];考古;1962年03期
5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J];考古;1963年02期
6 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巩县宋陵娍查[J];考古;1964年11期
7 刘敦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J];考古;1972年04期
8 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娍查[J];考古;1977年03期
9 ;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0年01期
10 孙贯文;赵超;;由出土印章看两处墓葬的墓主等问题[J];考古;198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晴;;宋金中原地区壁画墓“墓主人对(并)坐”图像探析[J];中原文物;2011年02期
2 柳岚;邵春华;;吉林双辽县高力戈辽墓群[J];考古;1986年02期
3 彭书琳;陈左眉;;广西北海市盘子岭东汉墓[J];考古;1998年11期
4 杨玉彬;杨钢锋;;安徽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J];文物;2011年05期
5 刘习祥;傅山泉;李慧萍;张春媚;明永华;何林;苗常青;周鹏;;新乡西环路东汉封土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11年04期
6 车轶;闫一然;;房县郭家庄南齐纪年墓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2年03期
7 陈朝云;我国北方地区宋代砖室墓的类型和分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8 任林豪;浙江临海黄土岭东汉砖室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9 申秦雁;;论中原地区隋墓的形制[J];文博;1993年02期
10 刘成基;;广东鹤山市雅瑶东晋墓[J];考古;199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生祥;;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复原工程的实施及其意义[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清林;;延庆妫河南岸奇特的两座东汉砖室墓[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3 许卫红;刘群;;论先秦时期葬具表面的附饰品[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晏满玲;;泸州地区崖墓及葬具、葬品初步调查报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清林;王策;朱志刚;周宇;;厂桥地区一东汉砖室墓发掘简报[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6 刘建国;吴大林;储云;;苏南周墓的一组报告[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1年
7 唐光孝;;试析四川汉代葬俗中的商品化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常一民;冯钢;;试论晋阳古城的遗存特征[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田亚岐;赵士祯;;东周时期关中地区国人秦墓棺椁的演变[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罗平;孟繁峰;;赵秦墓葬的“共祖”现象刍议[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天然;大连考古队发掘多座汉代墓葬[N];大连日报;2009年
2 余夏红 谢四海 徐劲松;武九铁路鄂州段发掘六朝砖室墓[N];中国文物报;2004年
3 夏晶 刘勤;扬州仪征南洋尚城发掘唐代砖室墓[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记者 任欢 见习记者 闫珊珊;吴忠高闸镇发现汉代墓葬[N];华兴时报;2010年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于志勇 吴勇 傅明方;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发掘[N];中国文物报;2007年
6 谭斯亮;攸县发现唐代砖室墓群 明确纪年十分罕见[N];湖南经济报;2005年
7 刘连强;河北唐县南固城墓地发掘工作圆满结束[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记者 胡晓军邋通讯员 邱京华 刘新宇;江西靖安发现罕见东周墓葬[N];光明日报;2007年
9 吴青云;大连营城子墓群考古获重要发现[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通讯员罗瑜;吉木萨尔县普查田野文物古迹[N];昌吉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叶成勇;黔西滇东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任萌;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刘宁;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尹若春;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贾湖遗址人类迁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钧平;余家河东周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2 吴付平;商代葬具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赵明星;宋代仿木构墓葬形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盛之翰;关中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冬楠;晚期巴蜀文化出土兵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晓辉;北方地区隋唐墓葬的分区与分期[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欣;辽墓与五代十国墓的布局、装饰、葬具的共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杨勇;云阳县李家坝巴人墓地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徐凌;中原地区五代墓葬的分期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1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7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