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产地的综合分析
本文选题:良渚文化 + 玉器产地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07期
【摘要】:良渚文化玉器产地是其玉器和社会研究的本源问题之一,其又可以分解为玉料开采地和玉器加工地两个方面。在系统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矿物种类及玉色、外观结构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将良渚文化最主要的透闪石-阳起石玉料分作纯色料、杂色料和"鸡骨白"三种。针对良渚文化玉料开采地问题,文章主要回顾了科技考古工作的相关探索及研究现状,并着重分析了小梅岭玉矿的产源可能性。基于对制玉遗存的全面界定,笔者随后详细梳理了良渚文化目前的相关发现,最终认为,苏皖浙三省交界处的大面积山地区应是探索良渚文化玉料开采地最主要的区域;而良渚遗址群中的塘山遗址和宁镇地区的丁沙地遗址应为良渚文化两个明确的玉器加工地,嘉兴地区和苏沪地区也很可能存在当地的制玉作坊。
[Abstract]:The origin of jade articles in Liangzhu Culture is one of the origin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jade and society, which can be decomposed into two aspects: jade mining land and jade processing land.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mineral types, jade color and appearance structure of jade articles in Liangzhu Culture, this paper first divides the most important tremolite and actinite jade into three kinds: pure color material, mixed color material and "chicken bone white". In view of the exploitation of jade in Liangzhu 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chaeological work, and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and source of Xiaomeiling jade mine. Based on the overall definition of jade remains, the author then combed the relevant findings of Liangzhu culture in detail, and finally concluded that the large area of mountain area at the junction of Jiangsu, Anhu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to explore the jade mining area of Liangzhu culture; The Tangshan site in Liangzhu site group and the Dingsha site in Ningzhen area should be two clear jade processing sites for Liangzhu culture, and local jade mills may also exist in Jiaxing and Suhu areas.
【作者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分类号】:K87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干福熹;曹锦炎;承焕生;顾冬红;芮国耀;方向明;董俊卿;赵虹霞;;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出土玉器的无损分析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1期
2 顾冬红;干福熹;承焕生;陆建芳;左骏;李青会;;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无损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04期
3 李晶;高洁;童欣然;皮白灵;杨明星;;江苏溧阳软玉与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软玉的特征对比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0年03期
4 伏修锋;干福熹;马波;顾冬红;;几种不同产地软玉的岩相结构和无破损成分分析[J];岩石学报;2007年05期
5 古方;;良渚玉器部分玉料来源的蠡测[J];华夏考古;2007年01期
6 徐新民;程杰;;浙江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及墓地[J];考古;2005年07期
7 程军;王昌燧;李德文;王巨宽;;良渚文化遗址及放王岗汉墓出土玉器的物相及微量元素测试分析[J];考古;2005年07期
8 陆建方;杭涛;韩建立;;江苏句容丁沙地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J];文物;2001年05期
9 吴京山;试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之谜[J];东南文化;2001年04期
10 朱海信,承焕生,杨福家,黄宣佩,熊樱菲;福泉山良渚文化玉器的PIXE分析[J];核技术;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明建;;良渚文化玉器产地的综合分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07期
2 岳超龙;朱剑;;中国古代玉器科技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7年01期
3 何驽;;陶寺遗址ⅡM26出土骨耜刻文试析[J];考古;2017年02期
4 汤超;廖宗廷;钟倩;周征宇;;新疆软玉仔料中黑色树枝状物质的拉曼光谱和显微结构特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02期
5 刘剑;;中国古代农业教学札记[J];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10期
6 陈龙;袁明洋;雷咪;黄必胜;陈科力;;中药阳起石、阴起石的X衍射谱鉴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18期
7 谷岸;罗涵;杨晓丹;;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无损鉴定软玉产地的可行性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年03期
8 李英姿;;古代镇江造船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9 方向明;;聚落变迁和统一信仰的形成:从崧泽到良渚[J];东南文化;2015年01期
10 鲁力;魏均启;王芳;朱丹;;和田玉物质成分及结构类型对比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朱武;干福熹;承焕生;;不同成矿机理和地质环境下形成的软玉的化学成分特征[J];矿物学报;2010年03期
2 赵虹霞;干福熹;;拉曼光谱技术在中国古玉、古玉器鉴定和研究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11期
3 张朱武;承焕生;干福熹;;玉石及中国古代玉器的PIXE分析[J];核技术;2009年11期
4 刘志勇;干福熹;承焕生;郭聚平;;辽宁岫岩玉的岩相结构和无损分析研究[J];岩石学报;2009年05期
5 干福熹;;中国古代玉器和玉石科技考古研究的几点看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S1期
6 干福熹;承焕生;孔德铭;赵虹霞;马波;顾冬红;;河南安阳市新出土殷墟玉器的无损分析检测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04期
7 刘志勇;干福熹;承焕生;马波;顾冬红;;蛇纹石质古玉器的无损分析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03期
8 伏修锋;干福熹;马波;顾冬红;;几种不同产地软玉的岩相结构和无破损成分分析[J];岩石学报;2007年05期
9 赵虹霞;伏修锋;干福熹;马波;顾冬红;;不同产地绿松石无损检测及岩相结构特征研究[J];岩矿测试;2007年02期
10 周征宇,廖宗廷,马婷婷,袁媛;回顾与展望:软玉的研究[J];上海地质;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京山;试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之谜[J];东南文化;2001年04期
2 何国俊;;良渚文化玉器原料来源探讨[J];南方文物;2005年04期
3 万俐;也谈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艺及发白现象[J];东南文化;2002年06期
4 黄宣佩;;良渚文化玉器变白之研究[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5年00期
5 刘斌;;神灵与艺术的结合——良渚文化玉器[J];荣宝斋;2006年06期
6 刘恒武;;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J];考古与文物;2008年01期
7 朱殷治;;嘉善博物馆所藏良渚文化玉器[J];东方博物;2008年03期
8 武家璧;;良渚文化玉器图案“鸠山图”[J];文博;2009年01期
9 蒋卫东;;神异灵鸟 良渚文化玉器别裁[J];收藏家;2009年04期
10 张慧;;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柴眩华;良渚文化玉器鉴定高级研修班在杭圆满结束[N];中国文物报;2013年
2 记者 耿俪洳 通讯员 徐贤卿;市博物馆推出良渚文化玉器展[N];嘉兴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北辰;流散日本的珍稀文物[N];华夏时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琳;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8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7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