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西地区先秦至汉代考古学文化变迁——兼论汉代合浦的历史地位
本文选题:西瓯 + 骆越 ; 参考:《四川文物》2017年01期
【摘要】:先秦时期,广西地区主要是"西瓯"、"骆越"的聚居地域。西瓯、骆越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商周时期受到岭北青铜文化的影响,开启了广西青铜文化的缓慢发展。至战国时期,由于岭北楚、越系青铜文化大量进入,促使广西西瓯、骆越青铜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秦汉时期,广西考古学文化面貌又发生较大变化。从广西先秦至汉代考古学文化变迁看,本地文化是受到楚文化、秦文化、汉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与岭北越人的南迁、秦征岭南、汉武帝平定南越有直接关系。汉武帝统一岭南后,加大了对岭南的开发,北部湾地区成为当时面向海外的战略要地,开通了汉王朝对外交流与贸易的国门,而合浦、徐闻、日南则成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的重要港口。
[Abstract]:In the pre-Qin period, Guangxi was mainly inhabited by "West ou" and "Luo Yue". West ou, Luo Yue has a unique cultural traditio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by the Lingbei bronze culture, opened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Guangxi bronze cultur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wing to the large number of bronze culture of Yue family in northern ridge and Chu, Guangxi Xiou and Luo Yue bronze culture developed rapidly.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Guangxi archaeological culture. From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archaeology from pre-Qin to Han dynasties in Guangxi, the local culture is influenced by Chu culture, Qin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ang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people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ountain to the south, the expedition to the south of the ridges of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pacification of South Vietnam by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After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unified Lingnan, he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The Beibu Gulf region became a strategic area facing overseas at that time, and opened the door to foreign exchanges and trade in the Han Dynasty, while Hepu, Xu Wen, Japan and South became the Han Dynasty Sea Silk Road launched an important por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分类号】:K8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名利;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迁徙[J];中原文物;2001年03期
2 郭妍利;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的族文化[J];东南文化;2004年01期
3 张全民;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布鲁斯·特里格;陈洪波;陈虹;李琴;潘艳;史党社;;十字路口的考古学:新在哪里[J];南方文物;2006年03期
5 赵丛苍;郭妍利;;科技考古学初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昌燧;;学科进展与展望: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J];南方文物;2009年03期
7 陈胜前;;考古学的文化观[J];考古;2009年10期
8 魏峭巍;;分歧与整合:公共考古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江汉考古;2011年02期
9 陈胜前;;当代考古学概念的构建[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10 А.Л.蒙盖特;华平;;陷于绝境的资产阶级考古学[J];考古通讯;195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2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3 杨虎;;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5 俞伟超;;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新世纪展望[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6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7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2年
8 陈存洗;;闽族文化的考古学观察[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9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10 李东红;;中国边疆考古学的学术取向: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考古学文化分区必须注意当时人的认识[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袁永明;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辨正[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王昌燧 张爱冰;考古学文化的动态特征[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变迁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周晓陆 曾智泉 卢f ;艺术考古学:相关理论探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陈胜前;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中的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考古所 袁靖;论考古学方法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不能把细石器作为中石器的同义语[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曹兵武;美国考古学中的民族学传统[N];中国文物报;2001年
10 赵春青;关于考古学定位的再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霍东峰;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春会;考古学与先秦宗教思想论纲[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远富;辽宁地区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考古学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周羿杨;试论宝墩文化与中坝文化的“花边口沿”陶器[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李鹏珍;先秦时期陶u初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锐;山西兴县牛家川石板壁画的考古学观察[D];山西大学;2014年
5 董霄雷;运城盆地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陈飞;六安地区先秦、西汉考古学文化的历史进程[D];安徽大学;2016年
7 都日娜;关于敖伦苏木遗迹调查的研究——以江上波夫《敖伦苏木遗迹调查日记》为中心[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牟童;辽宁东北部地区商周之际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9 唐宁;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常兆福;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84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8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