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试论“右策宁州留后朱记”铜印的断代问题

发布时间:2018-05-22 19:41

  本文选题:右策 + 左策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1期


【摘要】:曾经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右策宁州留后朱记"铜印一直被作为五代时期的典型文物,实际上从印文内容看,这种判断有待重新审视。综合多方面特征来看,此印应属于唐代,原因如下:其一,印文中之"右策"可能是右神策军的简写或省称,虽然这种称法并不多见,但此印文中之"右策"与多件已出土茶托铭文和铭文砖上的"左策"不约而同地证实唐代左、右神策军曾经一度简称"左策"和"右策"。其二,宁州作为唐代神策军京西北诸镇的驻地之一,与神策军有直接关系。其三,作为官名,"留后"之称属于唐代特殊地方官制的产物,而作为凭证,唐代就有把印称为朱记之先例。这些特征均证明"左策宁州留后朱记"属于驻地在宁州之神策军外镇中留后官印。而备受争议的、甚至是劣迹斑斑的神策军在唐朝灭亡后再未重新出现的历史事实,证明保留许多唐代历史信息的官印,不可能在右神策军已经停废的五代时期行用。诚如是,则"右策宁州留后朱记"作为官印其使用的时代只能是唐代,不可能是其他,因此,我们认为中晚唐时期的断代较五代之说更符合历史实际。
[Abstract]:In fact , the " right policy " and the " left policy " on the inscriptions and inscriptions on the left and right of the Tang Dynasty , which have been collected in the Palace Museum of Beijing , have been used as the typical cultural relics in the five - generation period . In fact , the " right policy " and the " left policy " on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left and right of the Tang Dynasty have not yet been reexamined .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项目“隋唐地方官移风易俗研究”(项目号:10XJA7700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得志;;唐代长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J];考古;1959年12期

2 贾志刚;;大明宫太液池出土“左策”铭文砖考释[J];丝绸之路;2010年24期

3 贾志刚;;唐代地方长吏的交接替代[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张宪华;;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与经济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付先召;;唐朝后期颍州隶属变动及其对政局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洪云芳;;由《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婚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饶玉哲;;浅谈印章术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6 保宏彪;;唐肃宗兴复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刘军;;北朝侍读考述[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8 郭桂豪;;《唐车营十将安士和墓志铭》考释[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9 秦冬梅;论东晋北方士族与南方社会的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张巍;;浅谈唐宣武镇节度使任职特点[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邱敏;;南北朝江苏地域经济开发的差异——兼论“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高贤栋;;《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辨析[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庆昱;;新出《梁赠太傅冯翊雷公墓志铭并序》考释[A];唐史论丛(第十六辑)[C];2013年

6 林生海;;敦煌本秋胡故事再探[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曹培忠;周艳波;;论唐代土地制度及其对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林美希;;唐前期的北衙禁军研究——从宫廷政变、闲厩与其关系的角度[A];历史学的省思与展望——第三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振中;徐铉及其文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在存;三国军旅诗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东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本栋;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坤;唐代科举与名门望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淼;论后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葛承雍;;大明宫:宫殿废墟的考古 震撼历史的建筑[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4期

2 马得志;;唐代长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J];考古;1959年12期

3 龚国强;何岁利;;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3年11期

4 龚国强;何岁利;李春林;;西安市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以南的考古新发现[J];考古;2007年09期

5 高敏;魏晋南朝“送故”制度考略[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6 秦闻一;宋以前官吏任期制度述论[J];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S1期

7 陈明光;论唐代方镇“进奉”[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01期

8 贾志刚;;唐代地方长吏的交接替代[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923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923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