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甲骨: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法
本文选题:甲骨 + 刘鹗 ; 参考:《华夏考古》2014年04期
【摘要】: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节构成的。发现甲骨的讨论也不应该将古董掮客和古董市场排除在外,古董商在安阳甲骨的早期流布和收藏中的地位正说明甲骨收藏存在一个"前甲骨学时代"。因此,甲骨发现的学术史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中国考古学史的理解和写作。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discovery of Anyang oracle bon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discovery of oracle bone is not a discovery in the meaning of behavior, but a discovery in the sense of cognition. The discovery of oracle bones was not made by a specific scholar at once, but by three links: Liu E, Tieyun Tibetan Turtle, Sun Yiriran, examples of Qi Wen, and Luo Zhenyu, compilation before the Yin ruins.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scovery of oracle bones should not exclude the antique brokers and the antique market. The role of antiques dealers in the early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on of Anyang oracle bones shows that there is a "pre-oracle bone age" in oracle bone collection.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oracle bone discovery is helpful for us to reflect on our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aeolog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K87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若晖;甲骨文发现者和发现年代质疑[J];武陵学刊;1996年04期
2 ;安阳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1年03期
3 王襄;;| 室殷契 乙未(1955年)[J];历史教学;1982年09期
4 李鹤年;;最早知道、鉴定和收购甲骨的是谁[J];历史教学;1988年10期
5 詹鄞鑫;孙诒让甲骨文研究的贡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8期
6 王成;;谈甲骨文的发现者[J];山西档案;198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2 侯宏堂;阴阳观念产生的三个基本来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申文喜;;略论安阳隋墓出土的瓷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范正红;殷商甲骨断代论著札记(三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5 徐忠明;神话思维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若干问题释证[J];比较法研究;1994年02期
6 李学勤;论殷墟卜辞的新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庞慧;“榐”与“y贰奔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过常宝;;论先秦工匠的文化形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汪家熔;抗日战争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五)[J];编辑学刊;1996年01期
10 姜勇;;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J];长白学刊;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永利;;试论中国古代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的分布与源流[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杨升南;;论郭沫若解放以来有关中国奴隶社会的研究[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王蕴智;;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逄方慧;;甲骨缀合著录综述[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5 郑邦宏;;殷墟甲骨“翌+纪日”小探[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6 李发;;试论甲骨军事刻辞的语义角色[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8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郜同麟;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玲;《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吕全义;《臣辰v伞访难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丹华;孙诒让《名原》的文字学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琳;对贞卜辞省略现象的语用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美;甲骨女性卜辞语言文化分期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星星;《汉语大字典》《书法大字典》甲骨文字形校订[D];西南大学;2011年
8 石会鹏;《国语》民神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伟乾;古文字构件朝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颖娜;甲骨卜辞所载商晚期刑罚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J];考古;1959年10期
2 王翁如;;《| 室殷契》跋[J];历史教学;1982年09期
3 戴家祥;;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J];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03期
4 李先登;关于甲骨文最初发现情况之辨正[J];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05期
5 宋伯胤;;卜仁墓中的隋代青瓷器[J];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08期
6 田醒农;;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报[J];文物;1959年08期
7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年01期
8 ;河南安阳隋代瓷窑址的试掘[J];文物;197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蒂姆·马瑞,马萧林;当代考古学理论的多样化及其问题[J];华夏考古;2002年03期
2 梯姆·莫瑞 ,张良仁 ,陈星灿;从悉尼到萨拉热窝——考古学与欧洲地位的百年回顾[J];考古与文物;2002年06期
3 曹兵武;考古学知识普及三题[J];考古与文物;2004年01期
4 町田章,熊海堂;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J];东南文化;1988年Z1期
5 陈淳;谈谈考古学的新与旧[J];文物季刊;1999年01期
6 沈颂金;新考古学论纲[J];华夏考古;2001年01期
7 曹兵武;20世纪考古学的历程[J];东南文化;2002年05期
8 马太·约翰逊,王苏琦;考古学与性别[J];江汉考古;2004年01期
9 陈洪波;;考古学阐释背后的社会思潮[J];博物馆研究;2006年01期
10 陈胜前;;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曹兵武;;考古学进步的社会环境琐谈[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员雪梅;;浅论考古学与地质学的关系[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庆柱;;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C];2009年
4 黄海烈;;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历史动因与学术渊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兵武;考古学就是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曹兵武;“考古学的定位”学术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闻悟;考古学的历史[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当代考古学前沿的集中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洪波;“官叫”与“私叫”[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徐苹芳;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引进及其传统[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王巍;考古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前前后后[N];中国文物报;2012年
8 刘焱鸿;再现早期考古学的多元图景[N];中国文物报;2012年
9 陈明辉;青年学者眼中的早期考古学史[N];中国文物报;2012年
10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谈考古学阐释[N];中国文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媛;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0年
2 李荣辉;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3 钟江华;李济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之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春芳;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博宇;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6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2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