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前遗址第1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梭形石刀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8 01:00
本文选题:大山前遗址第1地点 + 夏家店下层文化 ; 参考:《吉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大山前遗址位于内蒙古喀喇沁旗,有6个地点。第1地点(简称KDⅠ)出土了大量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特别是发现有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特色石器类型之一的梭形石刀。KDⅠ经1996-1997年发掘,出土63件梭形石刀,包括毛坯2件、完整品5件及残段56件,与梭形石刀共出有大量可用于农业的生产工具,包括打制石锄、磨制石斧、石铲、磨盘、磨棒等,其中还有类似于梭形石刀的长方形石刀、蚌刀、石镰等,暗示梭形石刀的功能可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石刀与石镰 关于梭形石刀的握持方式和功能,目前学界有观点认为是“手持收割禾穗的工具”。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文章借鉴亚当斯磨制石器研究的方案,通过对考古材料实际观察与测量,发现绝大多数梭形石刀是用火山凝灰岩中的晶屑凝灰岩制成,宽度在20-30mm之间,厚度在4-10mm之间,尺寸很小,并不利于徒手握持使用。对梭形石刀工艺设计分析则表明,之所以选择晶屑凝灰岩生产梭形石刀,是因为遗址所在区域分布有大量火山凝灰岩露头,使用它可以节约原料的获取与运输成本,且它的颗粒状结构有利于梭形石刀在制作与使用过程中刃部发育成锯齿,利于割锯动作进行;梭形石刀保存状况较差,且宽度、厚度以及宽/厚的数值波动很小,反映它很可能是作为高使用强度的日常定型工具使用的;刃角普遍较钝的状况暗示梭形石刀需要的不是锋利的刃部,而是呈锯齿状的刃缘,便于锯割;梭形石刀有至少一个尖部,且考古标本的尖部磨耗程度一般较刃部为高,表明梭形石刀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要利用尖部及周围刃缘进行刺割,倘若它被用来收割谷物,磨耗严重的应该是它的刃部;一些梭形石刀刀背中央有意设计出一个凹缺,倘若是手持使用,制作凹缺这一行为将得不到很好地解释。 通过实验考古学研究发现,梭形石刀应该采用夹持装柄的握持方式,可以利用凹缺作为制动装备更好地固定梭形石刀,,同时也增加握持面积,有利于使用者更好地发力,而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刀身松动或发生损坏,它的更替也十分简单方便。梭形石刀可以很好地满足加工处理植物纤维、切割蔬菜瓜果与木作,此外亦可以用以收割谷物、与分割除动物外皮与筋腱的新鲜肉食活动。考虑到与梭形石刀共出有石镰、蚌刀、长方形穿孔石刀等可被用以收割的农业工具,在与民族学材料及其它夏家店下层文化梭形石刀材料对比后,进一步支持实验考古与考古材料分析所作出的结论。 鉴于石器功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本文借鉴人工制品生命史理论,对KDⅠ出土梭形石刀所处生命史阶段做出推断,以期对梭形石刀从生产、使用到废弃过程中行使的功能做出全面推断,借以明晰古人的行为方式分析显示梭形石刀的使用过程包括制作、初始使用、再利用三个阶段。
[Abstract]:Dashan site is located in Karaqin Banner, Inner Mongolia, there are 6 sites. In the first place (KD 鈪
本文编号:2033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3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