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15:56

  本文选题:汉画像石 + 济宁 ; 参考:《安徽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产物,因将画像雕刻在石板上而得名,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地域特征。济宁地区作为孔孟之乡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发源地和聚集地之一,其地域内汉画像石种类多、数量大。济宁地区汉画像石所见诸文献的记载时间和研究历史目前均为全国之最,境内的武氏祠更是在汉画像石研究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本文以济宁地区为地域范围,对目前已在其地域内发现的汉画像石进行初步研究。全文主要对济宁地区现存的画像石进行了简单的整理,结合汉画像石制作年代的社会背景,从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地理位置、图像题材、雕刻技法等方面入手,系统的阐述了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分布特点、发展阶段与区域特征。首先,文章简略的回顾了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济宁地区汉画像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研究特点作了一个总结。然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济宁地区汉画像石进行论述,第一方面是济宁地区汉画像石集中分布的原因,分别从自然、经济、政治、思想四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方面是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先根据地域分布的集中规律将其分为区,再根据雕刻技法、形制、图像内容、设计风格、画面题材等因素纵向比较将其分期:第三方面是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特征及内容分析,通过与其他汉画像石主要产地的横向对比,分析探讨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区域特征,然后根据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内容,将其分类并加以简略阐述。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研究历史悠久、资料丰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将济宁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汉画像石研究的较少。本文将济宁地区汉画像石作为研究对象,并比较得出其地域特征,有助于补充完善本地区汉画像石研究的现有内容。对济宁地区汉画像石进行研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外界对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了解,提高对济宁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注度。
[Abstract]:Stone relief in Han Dynasty is a special product of funeral rites and customs in Han Dynasty. It is named for carving portraits on stone slabs. It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hometow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the birthplace of Confucian culture, Jining area is one of the main birthplaces and gathering places of Han Dynasty stone relief. The recorded time and research history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stone relief of Han Dynasty in Jining area are the most in the country at present, and the Wushi Temple in the territory has an unparalleled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the study of Han Dynasty stone. Taking Jining area as the region,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an stone portrait which has been found in Jining area. The full text mainly carries on the simple arrangement to the extant stone in Jining area, unifi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Han Dynasty stone portrait making age, starting with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image theme, the carving technique and so on of the Han stone in Jining area.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stag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 stone relief in Jining area a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First of all, the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 of the Han stone relief in Jining area, and makes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Then main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Han stone in Jining region are discussed. The first is the reason of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the stone in Jining area, respectively from the natur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spects. The second aspect is the division and staging of the Han stone in Jining region. First, it is divided into districts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oncentration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engraving techniques, shapes, image content, design style. The picture theme and other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third aspec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Han stone in Jining area, and through the horizontal comparison with other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the Han stone,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 stone in Jining area.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Han stone relief in Jining area, it is classified and briefly explained. The study of Han stone in Jining are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t data.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Jining area as a whole for the study of Han stone less. In this paper, the Han stone relief in Jining area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ared, which is helpful to supplement and perfect the existing content of the Han stone relief research in this area.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tudy on the Han stone in Jining area can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an stone in Jining area, and raise the attention to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Jining area.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中;关于汉画像石的文化思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杨希;陕北汉画像石浅说[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江涛,娄宇;汉画像石中的祭祀题材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汪小洋;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廖开霞,李诗芳,燕燕燕;试谈滕州汉画像石的史料价值[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年03期

6 彭洋云 ,张文华;痴迷汉画像石的吕风林[J];中州统战;2003年04期

7 李江涛,娄宇;汉画像石中的祭祀题材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张子中;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精神[J];民族艺术;2004年01期

9 刘辉;;淮北汉画像石初步研究[J];中国书画;2004年04期

10 孙保瑞;论汉画像石刻的光影构成[J];美与时代;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怡村;;浅析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冰;;从汉画像石看生存到娱乐的转变[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存明;;论汉画像中天地观念的民俗性[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耘;李慧;燕燕燕;颜道彩;;滕州新发现汉画像石初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先兴;;论汉画像艺术中的民间信仰性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州博物馆 吴玲;略谈汉画像石题材中的祭祀供奉[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记者  孙娜;汉画像石新馆确定六大陈列主题[N];徐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高云天 彭春祥;汉画像石精品艺术展今起在连云港市展出[N];徐州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唐红丽;大汉雄风今犹在 汉画像石书汉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代厚葬之风孕育了汉画像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蒋英炬 杨爱国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汉画像石研究应立足原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形象资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朱绍鸿;汉画像石的陈列手法[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彭俐;让汉画像石为奥运服务[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顾颖;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史培争;汉画像与历史故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2 侯晓宇;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强;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4 刘珊宏;汉画像石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点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沈潜;汉画像石中的“绘画感”与“设计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孔琳;汉画像视觉图式的空间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邓攀;河南汉画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吴琼;淮北汉画像石的文化特色及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欣;汉画像石装饰元素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愿;陕北、晋西彩绘汉画像石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49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49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3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