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结点上的大兴安岭龙形岩画解读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history is always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thought. The change of history and the division of times are connected by key cultural nodes and historical nodes. At first, the three papers seem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They span from ancient history to contemporary history in time, involve ancient rock paintings,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content, cultural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 in special topics, etc. However, if we observe carefully, we can find that each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key nodes of huma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in the research paradigm, it absorbs mor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and new social history. Therefore, the above three papers work together to make some thoughts and explorations on the cultural node and the historical node.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兴安岭岩画与环太平洋岩画带研究”(14BZS057)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概论”(13A006)
【分类号】:K879.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柳燕;;《聊斋志异》儿童形象分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2 侯敏;;《易》与《诗》中的鸟[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3 金英娥;;《诗经》与韩国古代诗歌发展[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4 董万];完颜女真发祥黑龙江说应当重新认识[J];北方文物;2003年02期
5 屈小强;;古蜀鱼崇拜与蜀人东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邹登顺;女性边缘化、男性中心化与男性权力话语的建构[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刘范弟;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轨迹及其原因[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吴广平;东夷始祖神帝俊的原型破译[J];船山学刊;1997年01期
9 刘艳红;;“西”“北”求子的文化解读[J];东疆学刊;2010年02期
10 万桂红;;“美人幻梦文学”的发生学研究[J];飞天;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洲良;;诗之兴:从政教之兴到诗学之兴的美学嬗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2 李祥林;;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鹏;中医学身体观的构建与演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曹书杰;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7 何志魁;白族母性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艳丽;先秦两汉文学老妪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雷大川;“乐”:政治意义的宣化——先秦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红会;论莫言小说中的生殖崇拜[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春亮;春宫画厌胜的社会心态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党万生;“郑声淫”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鞠培霞;上巳节与少数民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冯瑶;羌族铠甲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苟双晓;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视觉符号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9 牛晓贞;《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10 黄伦峰;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傅璇琮;漫谈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材料建设[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2期
3 万绳楠;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J];文史哲;1993年03期
4 刘志琴;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05期
5 吕凤棠;文化热点中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力作──《两宋文化史研究》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杨齐福;20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周积明,谢宝耿;文化史研究:以点带面转换视域——周积明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2年08期
8 何晏,魏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化史研究概述[J];桂海论丛;2004年S2期
9 张欣;评《中国文化论坛》[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何晓明;王艳勤;;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任道斌;;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简介[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3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万绳楠;;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6 周均平;;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张昭军;;复兴之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化史研究[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8 王国平;;谢本书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9 杨华;;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仲民;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N];东方早报;2010年
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任放;开创文化史研究的新范式[N];北京日报;2014年
3 吕绍刚;寻找文化史上的“失踪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危兆盖;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张炜;文化史何以出“新”[N];团结报;2010年
6 张国旺;喜见元代文化史研究结硕果[N];光明日报;201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N];团结报;2010年
8 彭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新史学:整体历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9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杨峰;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N];光明日报;2013年
10 王建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纵观近代新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根;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冰;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丁敏;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安凡;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虎;从吉安县永和镇地方文献看士人群体与社区文化的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48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14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