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边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8-02 21:08
【摘要】: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大致划分为辽西、河套和内蒙古高原三个地区。辽西地区属东北筒形罐文化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受来自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和东北文化影响,成为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河套地区仰韶时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原农业文化扩张地区,晚期与周围联系加强,形成地区特色文化,即海生不浪文化,龙山时代早期延续区域特点,并接受中原地区影响。龙山时代中期和晚期河套地区向中原地区施加影响。内蒙古高原地区细石器发达,是蒙古高原以狩猎经济为主的草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向外输出细石器,向内输入陶器。
[Abstract]:The Neolithic remains in norther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Western Liaoning, Hetao and Inner Mongolia Plateau. The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northeast cylindrical jar culture area, which is mainly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s influenced by the color pottery culture and the northeast culture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and becomes the bridg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The early and middle Yangshao period in Hetao area was the expanding area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late perio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areas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was formed, that is, the culture of the sea life was not long, the early Longshan period continue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accep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The middle and late Longshan Hetao area exerted influence on the Central Plains. Nei Mongol plateau area has developed microstonewa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ngolian plateau grassland culture which is dominated by hunting economy.
【作者单位】: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博物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子课题“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号:BJXM201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编号:12KBG006)
【分类号】:K87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2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8年02期

3 ;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3年01期

4 孙德海;刘勇;陈光唐;;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考古学报;1981年03期

5 任万明;王吉怀;郑乃武;;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年01期

6 梁星彭;;试论陕西庙底沟二期文化[J];考古学报;1987年04期

7 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7年01期

8 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2011年03期

9 索秀芬;小河西文化初论[J];考古与文物;2005年01期

10 索秀芬;李少兵;;西梁文化初论[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2 郭新建;;夏商周河洛农业文明及其与台湾地区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3 李永化,尹怀宁,张小咏,陈占娇;5000 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灾害事件与人地关系演变[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4 许清海,肖举乐,中村俊夫,阳小兰,郑振华,梁文栋,李月丛,井内美郎;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5 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何钢,刘鸿雁;河北坝上地区及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化及其与风沙活动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7 郭大顺;;东北文化区的提出及意义[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8 索秀芬;郭治中;;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一期遗存及相关问题[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9 王立新;;中国东北地区所见的珍珠纹陶器[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10 杨建华;;再论玉皇庙文化[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一九七七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考古专业讲座提纲[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2 陶复;;建筑考古三十年综述(1949—1979)[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3 王星光;;炎帝与中华科技文明和科学传统[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4 巩启明;巩文;;论仰韶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5 张俊;周成虎;杨攀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模式探讨——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6 田广金;;内蒙古岱海地区仰韶时代文化遗址的调查[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7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研究[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8 魏坚;;准格尔旗铁孟沟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9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研究[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10 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廖国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武玮;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陈玉香;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生产与利用及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生产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吴全忠;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开发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方辉;农牧交错区草业助推技术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阿娜;青梅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动力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程玉芬;2.6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高铁泰;元代崇福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U,

本文编号:2160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160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