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墓的特点_文物2013年02期--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
王 刘 颢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栋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 研 究 员) 副 研 究 员)
辛怡华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2012 年 6 月 ,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
石嘴头村四组村民在开挖房屋地基时发现青 铜器 , 经发掘清理确认为 1 座西周早期墓葬 。 这座墓葬发现以后
, 我们才确定先前在这一区 域发现的 2 组青铜器等器物分别出自墓葬 。 这
面讲 , 有四个显著特点 : 一是多龛 。 M3 共有 6 个大小不一的壁龛 , 全部集中在墓室的北半部 , 北 、 东 、 西壁各 2 个 壁龛 。 北壁的 K3 、K4 两个壁龛几乎占满整个北 壁 ,K3 位 于 北 壁 东 部 , 高 0.5 、 宽 2.3 、 进 深 0.45 米 ;K4 位 于 北 壁 西 部 , 高 0.55 、 宽 0.65 、 进 深
3 座墓葬基本上为东西向排列 , 间距约 10~20
米 , 均出土有青铜器 。 20 世纪 90 年代曾发现 1 座出土有青铜器的墓葬 , 时代为西周早期 。 这 样 , 位于石鼓山上的石嘴头四组先后发现有 4 座随葬有青铜器的墓葬 [1]。 在这里以石鼓山 M3 为重点 , 讨论一下石鼓山西周墓葬的特点 、 时 代以及墓主人的族属等问题 , 希望得到方家的 指正 。 一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特点
0.5 米 。 两龛之间的距离仅有 0.1 米 。
二 是 二 层 台 宽 。 二 层 台 的 宽 度 达到 0.7~
1.15 米 ,这在以往西周早期墓葬中较为少见 。 最
初我们以为二层台内还有随葬器物 , 结果打掉 二层台后并没有发现器物 。 如此宽的二层台究 竟有什么用呢 ? 二层台北壁的西端和西壁的北 端发现有 2 组马器 , 但这么宽的二层台不可能 是为了放置马器 , 最有可能的是为了保证随葬 的车辆的安全 。 三是车人同穴 。 墓葬上部发现残存木车迹 象 , 由于取土 、 墓室塌陷等原因 , 车厢 、 车轮等不 清晰 , 根据出土的铜车軎 、 横末饰 、 鸟饰等推测 为一辆木车 。 完整的车人同穴墓葬我们曾在陇 县边家庄发现过 , 其时代为春秋早期 [2]。
77
以 M3 为例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两个方 面讨论石鼓山西周墓葬的特点 。
1. 墓葬形制 M3 是一座中型长方形竖穴土圹墓葬 。 墓
长 4.3 、 宽 3.6 、 残深 2.4 米 。 没有墓道 。 从形制方
2013 年 · 第 2 期
四是 没 有 发 现 腰 坑 ,也 没 有 发 现 殉 牲、 殉人。
通体饰粗绳纹 , 口沿外绳纹呈斜状 。 随葬的玉器数量少 , 仅见玉壁 2 件 , 其中 1 件残甚 。 质地差 。 二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时代
2.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的放置有一定规律 ,31 件铜礼器 全 部 放 置 在 壁 龛 内 ,兵 器 、马 器 等 放 置 在 二 层 台上 。 礼器的种类有 14 类共 31 件 , 计鼎 6 、 簋
1. 高领袋足鬲的时代 。 M3 出土的高领袋
足 鬲 , 与 宝 鸡 博 物 馆 藏 高 领 袋 足 鬲 [3] 以 及 83 沣 毛 M1 [4] 、 沣 西 H18 [5 ] 、 林 家 村 [6] 、 贺 家 村 [7] 、 瓦 鬲 墓 初 期 [8] 、 高 家 村 [9] 同 类 高 领 袋 足 鬲 有 相 似之处, 一般认为这一类高领 袋 足 鬲 的 年 代 大 致 相 当 于 殷 墟 文 化 四 期 。 如 是 , 石 鼓 山 M3 出 土 的 高 领 袋 足 鬲 的 年 代 大 致 不 会 超出这 个 范围 。
6、禁 2、卣 6、方彝 1、 尊 1、 壶 1、 甗 1、 罍 1、 盉 1、
盘 1 、 爵 1 、 觯 1 、 斗 2 。 兵器的种类有戈 、 戟 、 矛 。 马器的种类有当卢 、 节约 、 马镳 、 铜泡等 。 K1 内 置铜礼器 3 件 , 分别为鼎 2 、 簋 1 。 K2 内置铜礼 器 7 件 , 分别为簋 4 、 甗 1 、 鼎 2 。 K3 内置铜礼器
16 件 , 分别为禁 2 、 方 彝 1 、 觯 1 、 卣 5 、 盉 1 、 斗 2 、 罍 1 、 壶 1 、 尊 1 、 爵 1 。 K4 内 置 铜 礼 器 2 件 ,
分 别 为 方 座 簋 1 、 鼎 1 。 K5 内 发 现 漆 皮 类 物 质 。 K6 内 置 铜 礼 器 2 件 , 分 别 为 盘 1 、 卣 1 。 另 外 , 有 1 件 铜 鼎 位 于 北 二 层 台 西 部 ( K4 下 方 ), 出 土 时 口 朝 下 , 足 朝 上 , 一 足 被 压 断 , 疑 此 鼎 本 在 K4 , 后 因 某 种 原 因 掉 到 二 层 台 上 。 酒 器 几 乎 全 部 置 于 K3 内 , 食 器 则 集 中 放 置 在 其 他 龛 内 。 西 壁 的 K6 内 放 置 的 盘 、 卣 似 乎 不 合常理 。
2. 铜礼器的时代 。 M3 出土礼器 14 类共 31
件 。 根据其出土摆放位置 、 器类等可以分为以 下 几 个 组 别 ,即 铜 禁 、铜 鼎 、铜 簋 、铜 卣 及 其 他 礼器等 5 个组合 。 (1 ) 铜禁组 。 1 号禁在 M3 的 K3 西底部放 置 , 其上左侧放置户彝 、 中间放置户卣甲 、 右侧 放置 2 号禁 ,2 号 禁 上 部 放 置 户 卣 乙 ( 出 土 时 倾 倒 , 但 卣 圈 足 还 在 2 号 禁 上 ), 户 卣 甲 外 放 置 1 号 斗 。 1 号 禁 之 上 、 户 彝 与 壁 龛 K3 的 西 壁 之 间 放 置 一 觯 , 还 有 户 彝 后侧与壁龛 K3 的 北壁间放置有冉盉 。 虽然觯 、 冉盉在出土时 在
1 号禁是目前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
铜禁,其 上放置有户 彝 1 件 、户 卣 2 件 、觯 1 件 、1 号 斗 1 件 , 其 中 户卣乙 下 还 有 一 方 形 器 座 (2 号 禁 )。 此 外 在 椁 室 、 棺 室 发 现了一些小 件器物 。 随葬器物的总体特点是三多二少 , 即铜礼 器多 、 兵器多 、 马器多 , 陶器少 、 玉器少 。 铜礼器达到 31 件 , 其品类齐全 , 食器 、 水器 与酒器各自所占的比例几乎对半 ; 器体硕大 , 其 中 户 彝 、户 卣 甲 是 同 类 器 中 最 大 的 ;造 型 规 整 , 这批青铜礼器的器类见于以往的发现 , 可 以 说 中 规 中 矩 ;纹 饰 精 美 ,户 卣 等 器 上 的 掌 形 角比较少见 。 铜兵器有 30 件 , 为戈 、 矛 、 戟等 。 马器数量多 , 种类齐 , 有铜泡 、 节约 、 当卢 、 马镳 、 弓形器等 。 相 对 于 上 百 件 ( 组 ) 铜 器 而 言 ,M3 仅 随 葬 了 1 件陶器 , 即高领袋足鬲 , 形制为侈口 , 斜高 领 微 外 鼓 ,双 耳 ,乳 状 袋 足 ,圆 锥 形 足 尖 外 撇 。
78
1 号 禁 上 放 置 ,但 可 从 三 方 面 判 定 它 们 应 不 在 1 号禁的成套组合范围内 : 一 是 根 据 1 号 禁 的
形 制 ,禁 面 上 外 围 为 饰 夔 龙 纹 的 长 方 形 边 框 , 夔 龙 纹 边 框 内 又 有 长 74.5 、 宽 25 厘 米 的 细 直 棱长方形框, 框内素面位置应是摆放彝器的 地 方 , 户 彝 、 户 卣 甲 、 户 卣 乙 及 2 号 禁 、1 号 斗 等按照出土情景还原后, 素面位置已无法再 放置其他器物; 二是从器物功能上, 觯 为 饮 酒 器 ,盉 为 水 器 或 调 和 酒 器 ,而 禁 是 在 祭 祀 和 宴飨时用来盛放酒器的几案, 摆放的应是盛 酒 器 ; 三 是 从 铭 文 上 ,1 号 禁 上 放 置 的 户 彝 、 户 卣 均 为 “ 户 ” 器 ,2 号 禁 是 户 卣 乙 座 ,1 号 斗 应 为 彝 、卣 挹 注 之 用 ,作 为 完 整 的 成 套 组 合 以 臻完美 。 铜禁 , 用以承酒器 。 以往存世两件 , 一为夔 蝉纹禁 [10], 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 ) 被宝鸡 戴
■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
家湾一农民挖出 , 先被端方收藏 , 后流入美国 ,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长 87.6 、 宽 46 、 高 18.7 厘米 。 前后各有长孔八 , 左右各有长孔 二 , 器上尚存置尊卣三器的痕迹 。 四侧面饰夔 龙纹及蝉纹 。 时代或定在商代 。 二为夔龙纹
[11]
鼓山 M3 的 2 号禁 , 再进一步升级较大形制的 禁 ,也 就 不 是 什 么 太 困 难 的 事 情 ,但 这 只 是 就 技术层面而言 , 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含意还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 。 鼎卣 、 告田觥皆下有方座 , 不与上器相连 , 下面的方座也应名之为禁 [14]。 鼎卣 2 件 ,1901 年 出土于宝鸡戴家湾 , 时代为西周初期 。 其中 1 件鼎卣下有方座 。 告田觥 ,1928 年党玉琨盗掘 于宝鸡戴家湾 , 时代为商代晚期 [15]。 M3 出土的
禁 , 现藏于 天津博物馆 , 为 1926 年党玉琨在宝 鸡戴家湾盗掘 。 呈扁平立方体 , 面长方形 , 中空 无底 。 长 126 、 宽 46.6 、 高 23 厘米 。 禁面上突起
3 个椭圆形子口 , 用以稳定上面所放置的器物 。
中间孔略大 , 高 1.5 , 外径长 19.5 、 宽 16.5 厘米 。 左右两孔大小相同 , 高 1.3 , 外径长 18.8 、 宽 17.4 厘米 。 禁的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长方形孔 16 个 , 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长方形孔 4 个 。 禁面四周饰 夔龙纹一道 , 四侧面均饰夔龙纹 。 禁面 3 个子 口处中间放置卣 , 右 边 放 置 觥 , 左 边 放 置 的 一 器 残 甚 , 应 为 椭 圆 形圈足的器物 。 时代为西周 初期 , 是体型最大的一件 。 M3 出土的 1 号禁 ,
[12]
2 号禁 (M3 ∶ 21)为户卣乙 (M3 ∶ 20)的底座 。 姑
且把这 3 件器物下部的方座统称为小禁 , 经过 比较 , 形制相似 , 一些细部又有所不同 。 值得注 意的是 , 告田觥下部的小禁与 M3 出土的 1 号 禁在侧面的纹饰上较一致 , 外围饰夔龙纹 , 内 为直棱纹 ;2 件鼎卣与 2 件户卣的形制 、 纹饰也 较相似 。 另外 , 户卣又与西周早期前段的鸟纹 · 卣 (D 28· 077)、 西周早 期的提梁 卣 (D· 28M10·
长方体 , 底空 , 四 侧 面 饰 有 夔 龙 纹 、 直 棱 纹 , 顶 面 四 周 饰 夔 龙 纹 , 中 部素 面 。 长 94.5 、 宽 45 、 高 20.5 厘 米 。 是 唯 一 一 件 经 过 考 古 发 掘 出 土 的铜禁。 3 件铜禁形制上相似, 细部有所不 同 ,如 侧 面 有 无 镂 空 、禁 面 有 无 子 口 等 ;纹 饰 上 均 饰 有 卷 尾 夔 龙 纹 ,较 为 相 似 。 故 3 件 禁 的 时 代 比 较 相 近 , 综 合 视 之 ,1 号 禁 的 时 代 约 在商末周初。 禁是古代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酒器 的 几 案 。 经 过 考 古 发 掘 获 得 的 1 号 禁 ,组 合 完 整 、 配 套 清 楚 。 周 人 所 谓 的 “ 禁 ”, 可 能 有 禁 戒 饮 酒 的 意 思 。 郑 玄 的 解 释 是 “名 之 为 禁 者 ,因 为 酒 戒 也 ”。 据 文 献 记 载 , 周 初 曾 经 厉 行 禁 酒, 可能是出于更有效地督促民众实行禁酒 的考虑, 当时的统治者就把置放酒具的器座 命 名 为 禁 。 当 然 ,禁 有 酒 戒 的 含 意 也 许 只 是 一 种说法。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已知的 3 件铜禁均 出土于宝鸡 ? 2 件是位于渭河北岸的戴家湾 ,1 件是位于渭河南岸的石鼓山 , 而且是南北基本 相对的两个西周贵族墓地 。 张懋镕认为宝鸡是 西周方座簋的发源地 , 禁实际上也是器座 , 既
[13]
084) 相似 [16]。 可以确认 M3 出土的户卣 、2 号禁
的时代为商末周初 。 铜禁组合之中的户彝 (M3 ∶ 24 ), 与党玉琨 盗 掘 宝 鸡 戴 家 湾 出 土 的 西 周 初 期 方 彝 (D· · 28M10 112)、 商代晚期直棱纹方 彝 (D· 28M10·
113) [17] 相 近 。 在 庑 殿 式 的 彝 盖 形 制 、 大 扉 棱 装
饰 、 纹饰中的夔龙纹等方面都有相近之处 , 时 代也应相距不远 。 户彝的四侧面的兽首耳上部 的掌形角与户卣提梁两端的兽首的掌形角相 同 , 且都有同一族徽 “ 户 ”, 三者的时代应相同 。 并且是作为一套器物组合放置在 1 号禁上 , 不 排除同期铸造的可能 。 综合考虑 , 户彝 、 户卣的 时代也应在商末周初 。 (2 ) 铜鼎组 。 M3 出土铜鼎共 6 件 , 除 正 鼎 (M3 ∶ 5 )、 中 臣 登 鼎 (M3 ∶ 81 )2 件 分 裆 鼎 的 形 制 、 纹饰相同外 , 其余各不相同 。 乳 丁 纹 鼎 (M3 ∶ 28 ) 与 纸 坊 头 乳 丁 纹 鼎 (BZFM3 ∶ 4 、6 )、 竹 园 沟 圆 鼎 (BZM20 ∶ 2 ) 以 及 石鼓山 M1 、M2 出土的鼎 (M1 ∶ 5 、M2 ∶ 2 ) 形制 、 纹饰相似 , 时代应大致相当 , 为西周早期 。 正 鼎 (M3 ∶ 5 )、 中 臣 登 鼎 (M3 ∶ 81 ) 与 竹 园 沟 父 辛 分 裆 鼎 (BZM13 ∶ 18 ) 相 似 , 父 辛 分 裆 鼎 的时代在康王前期 [18]。 又有说父辛 分 裆 鼎 为 典
79
然能生产出带座的簋 , 再生产单体的器座如石
2013 年 · 第 2 期
型 的 商 式 铜 器 , 形 制 与 纹 饰 具 有 浓 厚 的商器 风格
[19]
周的凤鸟纹有 较 大 差 异 ,有 商 代 风 格 。 再 有 结 合 M3 同 出 的 器 物 来 看 , 腹 部 的 直 棱 纹 与 1 号 禁 、户 卣 、扉棱鼎等都 较 契 合 , 应 为同一时代。 所以该方座簋的时代应为商 末周初。 (4 ) 铜卣组 。 M3 出土铜卣 6 件 , 两两一组 , 各组纹饰形制相同 , 大小差异 。 户卣 2 件 , 在铜禁组合已有叙述 , 其时代为 商末周初 。 父 乙 卣 (M3 ∶ 13 、30), 与 殷 墟 四 期 雷 纹 卣 (GM1015 ∶ 4 ) 相 似 [25], 又 与 陕 西 宝 鸡 扶 风 上 宋 乡红卫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连珠纹卣 2 件 [26]相 似 , 也应为商代晚期 。 另外 2 件卣,均为凤鸟纹卣(其一为
。 所以正鼎 、 中臣登鼎的时代应为商代
晚期 。 素 面 圆 鼎 (M3 ∶ 11 ), 器 体 偏 薄 , 纹 饰 简 陋 , 仅沿下突出 6 个简 化 涡纹 。 其形制与殷墟 大司空村 M239 出土的铜鼎相近 , 铸法也相同 。 功能也应与大司空村 M239 的鼎相同 , 可能为 明器 。 时代也应相当 , 为商代晚期 。 这种简化
[20]
纹饰的鼎在陕西甘泉县出土有简化兽面纹鼎 3 件 [21]、 武 功 梁 家 堡 先 周 墓 葬 出 土 有 简 化 兽 面 纹 鼎3件 。
[22]
鸟父甲鼎 (M3 ∶ 1 ) 与竹园沟 M13 出土的西 周 早 期 的 铜 圆 鼎 (M3 ∶ 14 、15 ) 形 制 上 较 相 似 。 口沿下的夔龙纹和鼎足部的兽面纹又与竹园 沟的铜圆鼎有差别 。 其形制 、 纹饰与殷墟四期 帝辛时代的戍嗣子鼎 (HGH10 ∶ 5 ) 相似 [23]。 所以 鸟父甲鼎应为商代晚期 。 扉棱鼎 (M3 ∶ 2 ) 与戴家湾出土的西周早期 的 直 棱 纹 鼎 (D· 28M10·005 、 006 、 007 、 008 ) 相 似 [24] 。 但 是 在 石 鼓 山 M3 内 结 合 其 他 出 土 物 , 该扉棱鼎应该与铜禁组合归为一类, 因为鼎 上 的 夔 龙纹 、 直 棱 纹 与 1 号 禁 相 似 , 高 大 的 扉 棱与户彝、 户卣相近; 另外器物的整体造型 大 、器 壁 厚 等 外 在 宏 观 的 特 征 都 比 较 契 合 。 所 以 该 扉棱鼎的时代应与铜禁组合相同 , 为商末 周初 。 (3 ) 铜簋组 。M3 出土铜簋 6 件 , 其中 4 件盆 式 簋 形 制 大 小 略 相 同 ,其 他 为 方 座 簋 、双 耳 簋 各 1 件。 盆 式 簋 (M3 ∶ 3 、7 ~9), 与 石 鼓 山 M2 出 土 的 盆 式 簋 相 似 ,应 为 同 一 时 代 的 产 物 ,流 行 于 西周早期, 所以此 4 件簋的 时 代 也应为西周 早期 。 双耳簋 (M3 ∶ 10 ) 与石鼓山 M1 出土的铜簋 (M1 ∶ 4 ) 相 近 , 与 戴 家 湾 出 土 的 西 周 早 期 的 甲 簋的长乳丁纹相似 , 因此 M3 ∶ 10 双耳簋的时 代应为西周早期 。 方 座 簋 ( M3 ∶ 27 ) 上 纹 饰 较 特 别 , 如 圈 足 的 四 瓣 花 纹 多 见 于 殷 墟 四 期 ;方 座 上 的 象 鼻 、 人面、两足的凤鸟纹少见,艺术性极高,与西
80
M3 ∶ 17 单父丁卣 ),其形制和纹饰与户卣相似 ,
一处不同在于提梁两端的兽首不见掌形角 。 时 代应与户卣接近 , 应为商末周初 。 (5 ) 其他礼器组 。 父癸爵 (M3 ∶ 12) 的形制 、 纹饰与殷墟四期 贞 爵 (GM1572 ∶ 2) 相 似 [27], 该 爵 的 时 代 应 为 商 代晚期 。 觯 (M3 ∶ 98 ) 与竹园沟 M7 出土的父己觯 (BZM7 ∶ 9) 相似 [28], 不 同 之 处 在 于 觯 (M3 ∶ 98 ) 颈 部 饰 蕉 叶 纹 ,具 有 商 代 纹 饰 特 点 ,时 代 应 稍 早 , 故该觯的时代为商末周初 。 癸 盘 ( M3 ∶ 31 ) 与 殷 墟 二 期 的 蟠 龙 盘 ( M18 ∶ 14 ) 、 鼓 寝 盘 ( SM539 ∶ 20 ) 较 相 似 [ 29] , 但是 癸盘腹稍深 , 与 殷 墟 二 期 的 盘 腹 稍 浅 有 所 不 同 , 在 形制、 纹饰上有殷墟盘的 风格。 另外与竹 园沟出土的西周早期的父辛 盘 相 似 ( BZM13 ∶ 25 ), 又 有 说 父 辛 盘 的 时 代 为 商 代 晚 期 [30 ] 。 综 合 考 虑 盘 的 时 代 应 在 商 代 晚期。 父 甲 壶 (M3 ∶ 16 ) 与 竹 园 沟 出 土 的 西 周 早 期的父己壶 (BZM13 ∶ 24 ) 相 似 , 但 是 父 己 壶 与 父 辛 盘 (BZM13 ∶ 25 ) 组 合 同 出 , 时 代 应 相 当 , 应为商代晚期 。 另有父甲壶的圈足纹饰与殷墟 卣 圈 足 纹 饰 相 似 [31] , 因 此 父 甲 壶 的 时 代应为商 代晚期 。 父 癸 尊 (M3 ∶ 14 ) 与 扶 风 上 宋 乡 红 卫 村 出
■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
土的饕餮纹尊 (06FSM1 ∶ 6 ) 形制相似 [32], 纹饰不 同 。 父癸尊的纹饰较特别 , 在腹部 、 圈足部饰头 部相对的象鼻夔龙纹 , 上下且有不同 。 似乎父 癸尊的时代偏早 , 应为商代晚期 。 万甗 (M3 ∶ 6 )、2 号斗 (M3 ∶ 100 ) 与 扶 风 上 宋乡红卫村出土的兽面纹甗 (06FSM1 ∶ 8 )、 兽 面纹斗 (06FSM1 ∶ 9 ) 相似 , 其时 代 也 应 相 当 ,
[33]
征 , 也可以把雷纹作为主纹的青铜器作为判定 是商代青铜器的特征之一 。 连珠 纹 ,为 小 圆 圈 横 向 排 列 ,是 青 铜 器 中 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 。 在二里头文化的爵和斝 的腹部出现 , 商代 早 期 的 连 珠 纹 , 是 作 为 主 纹 的 空心小圆圈。 连珠纹大多在兽 面 纹 、龙 纹 、 雷 纹 的 上 下 栏 作 为 次 要装饰, 即界栏性的连 珠纹 , 一般在商代早期 、 中期 [35] 。 连珠 纹 反 映 在
为商末周初 。 亚羌父乙罍 (M3 ∶ 19 ) 与 M1 出土的铜罍 (M1 ∶ 2) 形制相似 , 可鉴于该罍上的铭文 , 其时 代应早于 M1 铜罍 , 应在商代晚期 。 对冉盉 (M3 ∶ 26 ) 的时代判定 , 可依据马承 源主编 《 中国青铜器 》 关于盉的分析研究 ,M3 出土的盉属于高体分裆式 , 时代为西周早期 。 可是结合 M3 出土的父 甲 壶 (M3 ∶ 16 ), 可 以 看 出两者的纹饰风格极为相似 , 时 代差距不大 , 盉的时代也应在商代晚期 。 按照以上 M3 出土铜器的时代判定结果分 类 , 属于商代晚期的有正鼎 、 中臣登鼎 、 素 面 圆 鼎 、 鸟父 甲鼎 、 父乙 卣 2 、 父 癸 爵 、 亚 羌 父 乙 罍 、 癸 盘 、 父 甲 壶 、 父 癸 尊 、 冉 盉 , 共 12 件 ; 属 于 商 末 周 初 的 有 禁 2 、 户 彝 、 户 卣 2、 凤 鸟 纹 卣
M3 出 土 的 盘 、 壶 、 盉 、 父 乙 卣 2 件 等 5 件 器
物上,都是作为主纹的边沿框界来体现的 , 这 5 件器物的时代均为商代晚期, 因此以 连珠纹为边界纹饰应是商代青铜器的纹饰 特征之一。 (2) 商末周初的纹饰 直棱 纹 ,也 叫 直 条 纹 ,是 连 续 的 短 线 竖 直 紧密排列而成 。 商代晚期到西周的簋 、 尊 、 卣 、 觯的腹部多见 , 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饰此纹 [36]。 在 M3 出土的 1 号禁 、 户卣 2 件 、 凤鸟纹 卣 2 件 、 方座簋 、 觯 、 扉棱鼎等 8 件礼器上有所体现 。 从在器物对比中上述推断的时代看 , 一致为商 末 周 初 ,使 用 率 很 高 ,应 该 说 直 棱 纹 是 当 时 一 段时期较为流行的纹饰 。 凤鸟 纹 有 两 种 ,一 为 大 凤 鸟 纹 ,一 为 小 凤 鸟纹 。 凤纹除华丽的冠外 , 它的体驱和尾部有 很多 变 化 , 仅 凤 冠 大 致 有 多 齿 冠 、 长 冠 和 花 冠 三 种形式 。 多 齿 冠 凤 纹 , 冠 作 多 齿 形 , 宽 尾 下 垂,装 饰华丽,多齿冠在凤纹中较为少见 ,盛 行 于 商 末 周 初 [37] 。 M3 出 土 的 户 卣 2 件 、 凤 鸟 纹卣 2 件共 4 件青铜器上的大凤鸟纹与多齿 冠 凤 纹 相 同 ,饰 于 卣 腹 部 ,是 夸 张 的 高 浮 雕 大 凤 鸟 ,其 特 点 为 尖 喙 下 折 ,半 球 状 圆 目 , 头 顶 齿状大花冠,翅呈三层状弧向上 ,尾上部羽 毛竖 立,长羽翼下折,在 长 羽 翼 的 下 方 又 伏 卧 小 鸟 一 只 。 整 体 看 既 呈 现 出 大 气、尊贵、 威严,又不失 细腻、温馨、柔美。 与宝鸡戴家 湾 出 土 的 部 分 青 铜 器 上 的 凤 鸟 纹 相 似 ,地 域 特 色 明 显 。 从 时 代 上 来 看 ,商 末 周 初 的 青 铜 器 以这种大凤鸟纹作为主纹, 时代特征也比较 明显。 以小凤鸟纹作为纹饰的有户卣 2 件 、 凤鸟
81
2 、 斗 2 、 扉棱 鼎 、 方 座 簋 、 万 甗 、 觯 , 共 13 件 ; 属
于西周早 期 的 有 盆 式 簋 4 、 双 耳 簋 、 乳 丁 纹 鼎 , 共 6 件。
3. 礼器 纹 饰 的 时 代 。 通 过 对 出 土 铜 礼 器
纹饰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雷纹、连珠纹、直 棱纹、凤鸟纹、卷尾夔龙纹等,具有一定的时 代特征 。 (1 ) 商晚期的纹饰 云雷纹 , 有说云雷的图案起源于手指的螺 纹 。 商代早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饰 出现 。 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 , 有用大量云雷 纹构成的 ,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 、 龙 纹 、 鸟纹的空隙处 , 常填以云雷纹 , 而且云雷纹 低于主纹 , 起陪衬作用 。 M3 出土的父乙卣 2
[34]
件 、 父癸爵等 3 件器物上雷纹是作为主纹的 , 父乙卣的雷纹更趋向于菱形几何纹 , 父癸爵的 雷纹为目雷纹 。 这 3 件器物在器物对比中推断 时代都为商代晚期 , 看来是符合雷纹的时代特
2013 年 · 第 2 期
纹 卣 2 件 、 觯 、2 号 禁 、 双 耳 簋 共 7 件 。 其 中 户 卣 、凤 鸟 纹 卣 上 的 小 凤 鸟 纹 有 几 种 ,大 小 和 形 态有 差 异 , 其 中 一 种 凤 鸟 纹 与 觯 、2 号 禁 、 双 耳 簋上的凤鸟纹雷同 , 这种小凤鸟纹较 为 典 型 ,, 它不是器物的主题纹饰 , 但是修饰的部位较为 一 致 , 一 般 在 盖 顶 、 颈 部 、 圈 足 部 等 。 M3 内 出 土 的 礼 器 中 就 有 7 件 以 这 种 纹 饰 来 配 饰 ,而 且时代上除双耳簋的 时代为西周早期外 , 其余 都是商末周初 , 所以小凤鸟纹的典型特征不容 忽视 。 夔龙纹在本次出土的器物上较多 , 以不同 的形式和形态来反映 。 但是在 1 号禁和扉棱鼎 上出现的卷尾夔龙纹较为特别 , 该纹饰也在宝 鸡出土的其他两件铜禁上出现 , 地域特征不 言 而喻 。 这种阔嘴 、 上下唇外翻 、 曲体 、 卷尾的条 状 纹 饰 ,在 禁 侧 面 的 边 框 纹 饰 、鼎 口 沿 下 出 现 有一定规律性 。 时代上一致为商末周初 。 以上通过雷纹 、 连珠纹 、 直棱纹 、 凤鸟纹和 卷尾夔龙纹等五方面归类分析 , 虽多为不同器 类 , 也有不同族属 , 但是纹饰时代上的一致性 , 不仅印证了在器物对比中的时代推断 , 更为明 确地说明了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此时代段 内 ,这 几 种 纹 饰 的 时 代 印 迹 明 显 ,部 分 也 带 有 强烈的地域特色 。 这对进一步确定墓主活动时 代 、 划分所属墓主的器物具有重要作用 。
通过以上分析 , 对 M3 出土器物的时代有 了 较 为 清 晰 的 认 识 ,即 最 早 为 商 代 晚 期 ,次 之 为商末周初 , 最晚为西周早期 。 结合墓葬形制 等特点 , 我们认为 M3 的时代应为西周早期 , 上 至商末周初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 三 墓主人族属的推测
石鼓山 M3 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 , 保存完 好 ,组 合 完 整 ,体 型 硕 大 ,造 型 精 美 ,充 分 显 示 墓主身份的尊贵 ; 出土的大量兵器 、 马器 , 也显 示出墓主人位高权重 。 因此 ,M3 应为一座规格 很高的贵族墓葬 。
M3 出土的 31 件铜礼器 , 属于墓主人 的 器
物应有禁 2 、 户彝 、 户卣 2 、1 号斗 、 扉棱鼎 、 乳丁 纹 鼎 、 觯 、 方 座 簋 、 盆 式 簋 4 、 双 耳 簋 , 共 15 件 。
31 件礼器中有 16 件发现铭文 , 虽然字数不算
多 , 但信息量大 。 涉及的族徽有鸟 、 万 、 户 、 冉 、 曲 、 单 、 亚羌 、 、 重等 , 涉及的人名以日名为主 , 有父甲 、 父乙 、 父丁 、 父癸等 。 日名在商代最为 流行 。 根据学者的研究 , 姬姓周人是不用日名 和族徽的 [39]。 由此判断 ,M3 凡涉及族徽与日名 的器物 , 都是非姬姓周人的 。 在宝鸡地区发现 的 商 人 墓 葬 中 ,一 般 都 带 有 腰 坑 ,而 此 墓 没 有 腰坑 , 可见虽然该墓涉及日名器物如此之多 , 但他们不可能全是墓的主人 。 “ 户 ” 族 器 物 是 首 次 发 现 。 户 卣 甲 (M3 ∶
4. 兵器的时代 。 出土的铜戟 、 铜戈均为实
战 兵 器 ,援 、锋 部 多 有 因 使 用 而 出 现 的 卷 刃 、 豁 刃 等 现 象 。 铜 戟 数 量 多 ,形 制 基 本 相 同 。 出 土 的 6 件 铜 戈 数 量 较 少 ,虽 有 不 同 ,但 是 却 有 一个 较为统一的特点 , 即戈的援体较宽呈牛舌 状 , 锋部扁圆 。 这种特点也在铜戟上的戈援部 有集中体现 。 另外突出的 特 点 是 短 胡 、 长 方 形 直 内 较 长 ,几 乎 大 多 数 戈 、戟 都 是 如 此 。 戈 援 部 、 长方形直内与宝鸡竹园沟墓地出土的铜戈 较 相似 , 但是竹园沟墓地的铜戈基本无胡 , 而
23)、户卣乙 (M3 ∶ 20), 形制 、 纹饰 相同 , 大小相
次 , 应为列卣 。 户彝 (M3 ∶ 24 ) 通高 63.7 厘米 , 是目前发现商周方彝中体型最大的一件 。 3 件 户器放置于 1 号禁之上 , 处于墓室北壁正中 , 即最 突出的位置 。 1 号禁上置户彝 、 户 卣 甲 、 2 号 禁 、 户 卣 乙 ( 置 于 2 号 禁 之 上 )、 1 号 斗 。 从 摆 设 情 况 看 , 至 少 这 6 件 器 物 是 一 组 ( 套 ), 是 一个家族的器物 。 可以认 为 , 这个 “ 户 ” 就是墓 主家族的族徽 。 如果把 “ 户 ” 作为族徽看 , 根据周人不用族 徽的原则 ,“ 户 ” 族不是姬姓家族 。 “ 户 ” 族器物 在以往的商周出土青铜器中, 似乎还没有发 现 , 可 以 推 测 ,“ 户 ” 族 的 地 望 应 在 今 宝 鸡 石 鼓 山一带 , 这个墓地也就是户氏家族墓地 。
M3 却又有短胡 , 所以 M3 出土兵器的风格较为
独特 。 M3 兵器的时代应与竹园沟墓地兵器的时 代相当 ,为西周早期 。 出土的 1 件铜戈 (M3 ∶ 62) 饰以全形虎纹 , 应 与 巴 蜀 风 格 的 铜 戈 有 一 定 联系 [38]。
82
■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
虽然我们判断出石鼓山 M3 墓主人的器物 及其墓主人非姬姓 , 但也很难根据铜器及铭文 推测墓主人的族属 。 而 M3 发现的唯一一件陶 高领袋足鬲 , 就成了判断墓主人生前生活用器 的重要证据 。 迄今发现高领袋足鬲的地点集中于关中 、 平凉地区 。 这些出土高领袋足鬲的地点 , 可分 为 3 种类型的文化遗存 : 甲类 , 仅出土高领袋 足鬲 、 腹耳罐 、 双耳罐 、 单耳罐 , 不见折肩 罐 , 如 金 河 、石 嘴 头 等 ;乙 类 ,既 出 土 有 高 领 袋 足 鬲 、 腹 耳 罐 、双 耳 罐 、单 耳 罐 等 ,还 出 土 有 折 肩 罐 、 圆肩罐等 , 如 刘 家 、 纸 坊 头 等 ; 丙 类 , 周 人 墓 地 或 遗 址 内 出 土 的 高 领 袋 足 鬲 ,不 见 双 耳 罐 、腹 耳 罐 ,墓 地 有 斗 鸡 台 、 贺 家 、北 吕 等 ,遗 址 有 张 家坡等 。 高领袋足鬲的出土地点东到长安县 ( 或称 西安 ), 北到平凉 , 西到宝鸡 , 南到秦岭北坡 。 在 这 样 一 个 大 的 范 围 内 ,又 可 清 楚 地 发 现 ,甲 类 遗存仅分布于宝鸡市郊 , 乙类遗存仅分布于扶 风 以 西 地 区 ,丙 类 遗 存 分 布 最 广 ,即 是 前 面 所 说的四界 。 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 一般称之为刘家文化 。 刘家文化是以扶风刘家 姜戎墓葬的发现而得名的 。 刘家文化早 、 中期
[40]
变化 , 可分为 3 种形式 : 第一 , 洞龛极大 , 底部与 墓底相连 , 在同一平面 。 龛口与生土二层台内 边等宽 , 向内再扩大 , 约与墓室宽度相当 , 平面 呈椭圆形 , 顶部有弧度 。 墓圹的两侧及足端有 生 土 二 层 台 ,有 一 木 棺 ,棺 的 头 端 部 分 也 伸 进 龛内 , 随葬器物环绕其周 。 如高家村 M18 。 第 二 , 洞龛较大 , 底部高于二层台 , 或高于墓底但 低 于 二 层 台 ,呈 椭 圆 形 或 方 形 ,龛 内 放 置 随 葬 器 物 ,上 或 盖 有 木 板 ,发 掘 时 见 到 头 端 椁 板 高 出龛底的现象 。 如高家村 M14 。 第三 , 龛较小 , 底 部 均 高 于 二 层 台 ,多 呈 圆 角 长 方 形 ,放 置 随 葬器物 。 如高家村 M4 。 崇信赤城香山寺 M1 的头龛形式介于高家 村第一 、 第二种形式之间 , 龛底高于墓底 , 龛略 大于墓室宽度 , 随葬有 3 件高领袋足鬲 、1 件高 领球腹罐 、3 件小口圆肩罐 [42]。 目前已知宝鸡地区最早的高领袋足鬲发 现于石嘴头 , 而将大量器物置于头龛的做法大 概来源于高家村刘家文化墓葬 。 至此可以说石 鼓山 M3 中的两个疑问 — —— 高领袋足鬲 、 多龛 均找到了它的来源 。 那么刘家文化的族属是什 么 , 值得研究 。 从文献记载看, 宝鸡地区是姜姓部族最 早的活动地 区 。 《 国 语·晋 语 》 云 :“ 炎帝以姜水 成 …… 炎帝为姜 。 ”《 水经注·渭水 》 又说 :“ 岐水 又东迳姜氏城南 , 为姜水 。 ” 姜氏城 、 姜水的具 体所 在 、 地 望 尚 有 疑 议 [43], 但 有 一 点 是 明 确 的 , 就是姜水肯定在宝鸡地区 。 如是 , 说姜姓部族 起源于宝鸡地区也并不过分 。 邹衡认为刘家文 化遗存中最主要的特征是 “ 姜戎式陶鬲 ”, 自然 可以命名为 “ 姜戎文化 ”, 也就是 “ 姜炎文化 ”[44]。 那么, 刘家文化就只能属古羌人文化系 · 西羌传 》 曰 :“ 西羌之本 , 出自三苗 , 统 。《 后汉书 姜姓之别也 。 ” 徐旭生认为 :“ 姜与羌本属同源 , 为西方著名的氏族 。 ”[45]很有可能住在甘青一带 的羌人一直称羌 , 而住在陕西 ( 包括陇东 ) 的羌 人则别称为姜了 [46]。 从姜羌关系上看 , 刘家文化 亦应属古羌人文化的一支 — —— 姜姓羌族文化 , 也就是所谓的姜戎文化 。 既然高领袋足鬲是属于刘家文化的遗物 ,
83
的陶器有高领袋足鬲、腹耳罐、双耳罐、单耳 罐 ,晚 期 只 有 高 领 袋 足 鬲 一 种 ;陶 器 纹 饰 以 绳 纹为主 , 陶器口沿上有几何折线纹 , 耳部有 “× ” 纹和锥刺纹 。 葬俗的最大特点是偏洞室墓 , 就 是先挖一个长方形的竖井式墓道 , 在墓道的西 侧或南侧留一高约 0.4~0.75 米的生土台阶 。 再 在墓道北壁挖一长方形偏洞作为墓室 , 方向和 墓 道 大 体 一 致 。 墓 室 头 端 偏 出 墓 道 约 0.5 ~0.7 米 ,墓 室 的 下 部 向 外 扩 张 ,上 部 收 拢 呈 弧 形 拱 顶 。 墓室底部低于墓道底 , 两者间有很短的斜 坡 。 墓门用规整的土块封住 。 另外 , 高家村刘家文化墓葬则为我们提供 了不同形式的头龛 。 高家村带头龛的墓均有
[41]
土 圹 竖 穴 墓 室 ,墓 圹 多 口 小 底 大 ,在 头 端 墓 壁 的下部挖出一个洞龛 , 随葬器物均置于其内 。 有一棺一椁或一棺 , 周围或其上常置有大小不 等的石块 。 头龛由大变小 , 位置由低渐高 。 据此
2013 年 · 第 2 期
刘家文化又是姜姓羌族文化 , 那么随葬高领袋 足鬲的石鼓山 M3 的主人应当就是姜姓羌族后 裔 , 或者说是姜戎人 。 当然 , 从大的方面讲 , 仍 然属于周文化的范畴 。 总之 , 宝鸡石鼓山 M3 的主人是西周早期 的高等级贵族, 石鼓山西周 墓 地 是 姜 戎 族 的 户 氏 家 族 墓 地 。 户 氏 家族墓地的首次发现 , 填 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 丰富 了 宝 鸡 地 区 商 周 封 邑 的 分 布 区 域 。 M3 的 发 现 , 为 商周考 古 提 供了新资料 , 对丧葬制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
[1]
石鼓 山考 古队 《 陕西宝 鸡 石 鼓 山 西 周 墓 葬 发 掘 简 报 》,《 文 物 》 本 期 ; 高 次 若 《 宝 鸡 石 嘴 头 发 现 西 周 早期墓葬 》,《 文物 》1993 年第 7 期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同 [10] 。 刘 明 科 《党 玉 琨 盗 掘 斗 鸡 台 (戴 家 湾 )文 物 调 查 报告 》,《 宝鸡考古撷萃 》, 三秦出版社 ,2006 年 。 同 [15] 。 同 [15] 。 卢 连 成 、胡 智 生 《宝 鸡 国 墓 地 》, 文 物 出 版 社 ,
1988 年 。
张懋 镕 《 试 论宝 鸡 国青 铜器 的特 点 》,《 周 秦 文 明论丛 》 第一辑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 郭 宝 钧 《 商 周 铜 器 群 综 合 研 究 》, 文 物 出 版 社 ,
1981 年 。
王永 刚等 《 陕西 甘 泉 县 出 土 晚 商 青 铜 器 》,《 考 古 与文物 》2007 年第 3 期 。 张 懋 镕 《 西 周 重 食 文 化 的 新 认 识— —— 从 甘 泉 县 阎 家 沟 新 出 青 铜 器 谈 起 》,《 古 文 字 与 青 铜 器 论 集 》, 科学出版社 ,2010 年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 殷 墟 青 铜 器 》, 文 物出版社 ,1985 年 。 同 [15] 。 同 [23] 。 扶风 县博 物馆 《陕 西 扶 风 县 新 发 现 一 批 商 周 青 铜器 》,《 考古与文物 》2007 年第 3 期 。 同 [23] 。 同 [18] 。 同 [23] 。 同 [19] 。 同 [20] 图 10 。 同 [26] 。 同 [26] 。 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 同 [34] 。 同 [34] 。 同 [34] 第三章第四节图 17 。 同 [18] 。 张懋 镕 《 再 论 “ 周 人 不 用 日 名 说 ”》,《 文 博 》2009 年第 3 期; 张懋镕 《再论 “周人不用族徽 说 ”》, 《 古 文 字 学 论 稿 》, 安 徽 大 学出版社,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
陕西 省考 古研 究所宝 鸡 工 作 站 等 《 陕 西 陇 县 边 家 庄 五 号 春 秋 墓 发 掘 简 报 》, 《 文 物 》1988 年 第 11 期。 刘 宝 爱 、 啸 鸣 《 宝 鸡 市 博 物 馆 收 藏 的 陶 鬲 》, 《 文 物 》1989 年第 5 期 。 中国 社会 科学 院考古 研 究 所 丰 镐 发 掘 队 《 长 安 沣 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 》,《 考古 》1984 年第 9 期 。 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 研究 所丰 镐工 作队 《1997 年 沣西发掘报告 》,《 考古学报 》2000 年第 2 期 。 阎宏斌 《宝鸡林家村出土西周青铜器和陶器 》,《 文 物 》1988 年第 6 期 。 徐 锡 台 《 岐 山 贺 家 村 周 墓 发 掘 简 报 》,《 考 古 与 文 物 》1980 年第 1 期 ; 陕西省博物 馆等 《 陕西 岐山 贺 家村西周墓葬 》,《 考古 》1976 年第 1 期 。 邹 衡 《 论 先 周 文 化 》,《 夏 商 周 考 古 学 论 文 集 》, 文 物出版社 ,1980 年 。 宝鸡 市考 古工 作队 《 陕 西 宝 鸡 市 高 家 村 遗 址 发 掘 简报 》,《 考古 》1998 年第 4 期 ; 宝鸡 市考 古工 作队 《 陕 西 宝 鸡 高 家 村 刘 家 文 化 墓 地 发 掘 报 告 》,《 古 代文明 》 第 7 卷 , 文物出版社 ,2008 年 。 容 庚 、 张 维 持 《 殷 周 青 铜 器 通 论 》, 文 物 出 版 社 ,
[3] [4] [5] [6] [7]
[8] [9]
[10] [11]
2008 年 。 [40] [41] [42]
陕西周原考古队 《 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 》, 《文物 》1984 年第 7 期 。 同 [9] 。 甘肃 省文 物考 古研 究 所 《 崇 信 于 家 湾 周 墓 》 附 录 六 《 崇 信 赤 城 香 山 寺 发 现 先 周 墓 葬 》, 文 物 出 版 社 ,2009 年 。 李仲操 《 姜水辨 》,《 文博 》1989 年第 3 期 。 邹衡 《 再论 先周 文 化 》,《 周 秦 汉 唐 考 古 与 文 化 国
1984 年 。
见 《 陶 斋 吉 金 录 》 ( 卷 一 、 二 ) 《 卣 与 觥 》 ( 图 二 )、 《 欧 米蒐储 支那 古铜 精华 》( 图九 )、《 柉 禁 の 考 古 学的考察 》( 图 25 上 ) 等著录 。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 《 西周夔纹铜禁 》,《 文物 》1975 年第 3 期 ; 李 先登 《 西 周 夔 纹 铜 禁 的 出 土 与 流 传 经历 》,《考古与文物 》1982 年第 6 期 。
[12]
[43] [44]
[13]
张懋镕《西周方座簋研究》,《考古》1999 年第 12 期。
84
■ 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
际 学 术 会 议 论 文 集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科学版 ) 增刊 ,1988 年 。
1960 年增订本 。 [46]
同 [8] 。
[45]
徐 旭 生 《 中 国 古 史 的 传 说 时 代 》, 科 学 出 版 社 ,
( 责任编辑 : 李缙云
周艳明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Western Zhou Tombs at Shigushan Wang Hao , Liu Dong and Xin Yihua In June 2012 , some bronzes were occasionally discovered on Shigushan at Shizuitou Village , Shigu Town in Baoji City , Shaanxi. The location where the bronzes were found was identified as an an cient tomb ( M3 ) by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ions. This tomb had features of multi -recesses , wide ledges and chariots buried in the grave with the tomb occupant , etc. The bronze ritual vessel assemblage in the grave goods was complete , and the ritual vessels were in huge size and with exquisite decorative designs , the No. 1 jin -stand was the first and only bronze jin -stand scientifically discovered to date. The unearthed grave goods showed that the occupant of M3 was a high-ranking aristocrat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Shigushan Western Zhou Cemetery was the family cemetery of the Hu Clan. The discovery of the Hu Clan cemetery made up the gap in the historic literature and enriche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fief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Baoji area. The discovery of M3 pro vided new data for the Archaeology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burial systems.
(上接第 76 页 )
本文作者认为不排除在这些高台地区域有大型礼 仪性建筑的可能性 。 刘 莉 、 陈 星 灿 《 中 国 早 期 国 家 的 形 成 》,《 古 代 文 明 》( 第 1 卷 ),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 倪振逵《淹城遗址出土的铜器 》,《文物 》1959 年第 4 期;赵玉泉《武进县淹城遗址出土春秋文物 》,《东南 文化》1989 年第 4、5 期合刊; 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 发掘队《发掘淹城遗址的主要收 获 》,《 南 京博物院 建院六十周年纪念文集 (1933~1993 )》, 1994 年。 这一认识基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 , 随着今后考 古工作的深入开展 , 仍有再探讨的空间 。 同 [7] , 第七章 “ 祭台 ”。
[55] [56] [57]
[58] [59]
( 责任编辑 : 王
霞)
85
本文关键词: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3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