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施 劲 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北京 100710)
目 次
一 金 沙遗址祭祀区的出土遗物 二 金 沙遗址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比较 三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文化面貌与性质 四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特点及原因 五 金 沙时期成都平原的文化格局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又一个重要遗址。 1995 年在成都金沙遗 址范围内的黄忠村一带已发现商周时期的遗存 〔1 〕 , 2001 年在金沙村出土大批遗物 , 由此开始 了对金沙遗址的大规模发掘。 多年的发掘与研究已确认金沙遗址面积超过 5 平方公里 , 内含大 型建筑区、 宗教祭祀活动区、 一般居址区和墓地等。 目前学术界的基本认识是 , 金沙可能是商代 晚期至西周时期的蜀国都邑 , 它所代表的文化属十二桥文化, 同时与三星堆文化有紧密的传承 关系〔2 〕 。 在金沙遗址已发掘的各地点中, 以宗教祭祀活动区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和重要。 祭祀区位 于金沙遗址的“ 梅苑” 地点, 地处横穿金沙遗址的摸底河南侧, 面积约 22 万平方米。 经勘探确认 的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 梅苑” 地点中北部 , 面积约 8 万平方米( 图一) 。 在此发现可能与祭祀相 关的遗存 26 处, 出土各类质地的遗物 5000 余件 , 以及数以千计的象牙和野猪獠牙等。目前所 知并经报道的金沙遗址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遗物均出自“ 梅苑” 祭祀区 〔3 〕 。 学术界对金沙遗址“ 梅苑” 祭祀区( 以下简称金沙祭祀区 ) 出土遗物已有不少研究, 对青铜
〔 1 〕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成都市黄忠村遗址 1999 年度发掘的主要收获》 ,《 成都考古发现 ( 1999) 》 , 科学出版社 , 2001 年。 〔 2 〕 朱章义、 张擎、 王方 : 《 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 发掘与意义》 ,《 四川文物》 2002 年 2 期。 〔 3 〕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 《 金沙淘珍》 , 文物出版社 , 2002 年 ;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成都金沙 遗址 I 区“ 梅苑” 地点发掘一期简报》 ,《 文物》 2004 年 4 期 ; 成都文物考古研 究所 : 《 金沙—— 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 ,四 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5 年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 —— 21 世纪 中国考古新发现》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2005 年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玉器》 , 科学出版社 , 2006 年。 — 183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器、 玉器、 石 器等的类 别、 风格 和 制作工艺等也有专门探讨 〔1 〕 。在 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全面考察 金沙祭 祀区出土遗物 , 以深入 了 解这些遗物的特点、 性质 , 金沙遗 址与三 星堆遗址的关 系, 以及 该 时期成都平原的文化面貌。
一 金沙遗址祭祀区的 出土遗物
( 一 ) 遗物的类别 金沙祭祀区的遗物大多集中 出土, 较多的情况是象牙与玉器、 铜器 , 玉器与 铜器、 金 器, 或玉 器 与石器 共出, 多为平 地掩埋或 是 出自土坑。金沙祭祀区第一期发 掘简报报道, 祭祀区出土铜器 400 多件、 金器 56 件、 玉器 500 多件、 石器 200 多件。随着发掘与整理的深入, 现知祭祀区出土青铜器 1200 余件、 金器 200 余件、 玉 器 2000 余件、 石器近 1000 件, 另有骨器、 陶器、 木器、 象牙、 卜甲等。其中 , 铜器多为小形器物, 器类主要有立人像、 人头像、 人面形器、 人形器、 眼形器、 动物造型、 戈、 璋、 璧形器、 圆角方孔器、 铃、 挂饰和容器残片等。金器以金片和金箔为主 , 主要有金带、 面具 , 以及大量几何形和动物形 金片。玉器主要为戈、 璋、 璧形器、 环形器、 琮、 凿等。石器有璋、 璧形器、 饼形器、 人物和动物雕 像等。陶器有豆、 罐、 器盖、 猪首等。木器有神人像和面具。金沙遗址现已出土的金器、 象牙、 卜 甲 , 以及绝大多数青铜器和玉器均出自祭祀区。 金沙祭祀区遗物的埋藏方式、 类别和组合, 与金沙遗址大型建筑区、 居址区、 墓葬区的遗物 出土情况完全不同。 在祭祀区之外的其他地点, 遗物多出自灰坑、 墓葬、 房址和地层。 遗物主要 是陶器而不见象牙或象牙制品 , 除“ 兰苑” 地点据报道有金箔外〔2 〕 , 余均无金器。铜器只有很
图一 金沙遗址及祭祀区位置示意图
〔 1 〕 王 方: 《 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 的初步研究》 ,《 四 川文物》 2006 年 6 期 ; 王 方 : 《 对成都金沙 遗址出土石雕作 品的几点认 识》 ,《 考古与文物》 2004 年 3 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玉器》 , 科学出版社 , 2006 年。 〔 2 〕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成都市金沙遗址“ 兰苑” 地点发掘简报》 ,《 成都考古发现 ( 2001) 》 , 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 184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少的兵器和工具, 如黄忠村出土少量剑、 锛和削 〔1 〕 ,“ 兰苑” 地点出土七件钺、 戈、 斧和饰件。在 “ 兰苑” 地点、 “ 置信金沙园一期” 地点 〔2 〕 、 “ 万博” 地点〔3 〕 等发现少量玉器, 主要是斧、 锛、 凿等 工具。 玉礼器很少, 仅“ 兰苑” 地点出三件璋, “ 万博” 地点出一件璋和一件瑗。 根据对 2003 年前 金沙遗址各地点出土玉器的统计 , 在属于居址区和墓葬区的 10 个地点仅发现 70 件, 除极个别 的璋和璧形器外, 主要是斧、 锛、 凿和玉料 〔4 〕 。为数不多的石器如斧、 锛、 凿、 矛、 钺等也见于以 上几个地点, 仅在“ 郎家村” 地点出土一件石璋 〔5 〕 。 由此可见 , 金沙祭祀区与其他地点的遗物在埋藏形式、 数量、 器类等方面差别很大。 祭祀区 出土遗物基本上都是礼仪用器而非实用器 , 器类、 器形多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遗物相同或相 近。 因而这些遗物应是作为祭祀器物而被埋藏的 , 将集中出土这类遗物的地点推断为祭祀区具 有合理性。 ( 二 ) 遗物的时代 金沙祭祀区的遗物出自不同的地层和遗迹单位。 祭祀区因基建工程而被发现 , 大量遗物出 自基建挖掘的下水沟。 随后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但为保护遗址而未发掘至生土。 据发掘简报介 绍 , 该区域的文化层堆积厚近 5 米 , 至少有 16 层。 大部分探方发掘至第 8 层 , 深约 1. 2 米, 仅个 别探方发掘至第 12 层。 关于这些地层 , 第 5 层仅有局部分布 , 时代约相当于春秋前期。 第6层 与第 5 层时代接近。 第 7 层出土陶敛口尖底杯、 敛口尖底盏、 圈足罐、 高领罐等并与十二桥文化 第一期晚段的同类陶器相同或相近, 时代相当于西周前期。该层下的遗迹单位出土大量金器、 铜器、 玉器、 石器和象牙器。第 8- 12 层出土陶器很少并与十二桥文化第一期陶器的组合及器 形相近 , 时代约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第 12 层下的遗迹单位中仍有大量玉器、 金器、 铜 器、 石器等。第 12 层下尚未发掘的地层中仍出土此类遗物 , 有的与三星堆 1 号坑出土器物接 近。 金沙祭祀区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的地层中都包含大量遗物。 这些遗物并不同时 , 但现已 不能还原其遗迹单位。又因很多遗物具有共同点而不易找出早晚间的变化, 因而也很难据器 类、 器形进行分期。 但上述地层关系及地层年代可以说明金沙祭祀区与三星堆遗址在时代上可 能交错 , 祭祀区的部分遗物可能与三星堆器物坑的器物同时。
〔 1 〕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成都市黄忠村遗址 1999 年度发掘的主要收获》 ,《 成都考古发现 ( 1999) 》 , 科学出版社 , 2001 年。 〔 2 〕 成 都市文 物考古研 究所 : 《 成都 金沙遗址 “ 置信金沙 园一期” 地 点发掘简 报》 ,《 成都 考古发现 ( 2002) 》 , 科学 出版社 , 2004 年。 〔 3 〕 成 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成都金沙遗址万 博地点考古勘探与发掘收获》 ,《 成 都考古发现 ( 2002) 》 , 科学出版社 , 2004 年。 〔 4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玉器》 , 13 页 , 科学出版社 , 2006 年。 〔 5 〕 成 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成都市金 沙遗址郎家村“ 精品房” 地点发掘简报》 ,《 成 都考古发现 ( 2004) 》 , 科学出版社 , 2006 年。 — 185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二 金沙遗址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比较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遗物数量和种类丰富, 而且多不见于成都平原以外的地区或文化, 具有 极鲜明的地域特点。要合理认识这类考古发现 , 途径之一就是联系可供比较的已知材料, 并将 它们放在由相关考古资料所构建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与金沙祭祀区遗物联系最紧密的是 三星堆遗址的两个器物坑 〔1 〕 , 研究金沙祭祀区遗物首先就需要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作对 比研究 , 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两地遗物的认识 , 而且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遗址的关系, 以 及在三星堆和金沙作为都邑时成都平原的文化面貌。 将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相比较的研究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首先 , 考 古发现与研究表明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关系密切 , 两遗址的文化相似、 相承。 其次, 金沙祭祀 区的考古发现有别于其他地点, 遗迹主要为遗物堆积 , 遗物又都是为某种特定目的而被埋藏的 祭祀用器。三星堆器物坑也因某种特定原因埋藏了大量的青铜器、 金器、 玉器和象牙等。两地 的遗物因性质和埋藏方式相似而具有可比性。 第三, 金沙祭祀区的很多器类仅见于三星堆器物 坑 , 如金带与金面具, 青铜人像、 面具、 眼形器、 璧形器、 圆角方孔器 , 以及玉戈、 璋等。金沙祭祀 区部分遗物尽管也见于其他地区 , 但它们与三星堆器物坑的同类器关系更近。 对于类别和形制 相同、 相似的遗物 , 我们可以进行直接的对比。 基于上述理由 , 以下首先就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遗物进行比较和分析〔2 〕 。 ( 一 ) 青铜器 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器物坑的出土遗物均以青铜器最为重要。根据金沙祭祀区发掘简报 和三星堆器物坑发掘报告, 两地的青铜器比较如表一。 金沙祭祀区出土一件小型立人像, 头戴有十三道芒的太阳形冠, 脑后垂三股发辫, 身穿短 袍 , 腰束带, 双手举至胸前作握物状, 足下有一插件( 图二 , 1) 。 该人像与三星堆 2 号坑立人像的 造型很相似。三星堆立人像头上的冠被认为是莲花并象征太阳〔3 〕 , 或冠上残缺的纹饰为一对
4〕 眼睛 〔 。 眼睛形象在三星堆 2 号坑中大量存在并可能象征太阳。 因此 , 2 号坑的立人像所戴或
为太阳形冠。由此看来 , 两件立人像不仅形态相似, 而且表现的可能是身份相同并在进行同类 活动的人。但两者大小相异 , 金沙立人像通高仅 19. 6 厘米, 而三星堆立人像高达 260 厘米。
〔 1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 三星堆祭祀坑》 , 文物出版社 , 1999 年。 〔 2 〕 金沙遗址“ 梅苑” 地点发掘简报和多部图录对祭祀区的主要遗物有详细介绍 , 金沙遗 址博物馆展出了祭祀区出土的大 部分遗物。本文表一至表五有关金沙祭祀区出土遗物的种类和数量主要依据前 述简报和图录 , 准确统计以今后的正 式报告为准。 〔 3 〕 林巳奈夫 : 《 中国古代的日晕与神话图像》 ,《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 , 巴蜀书社 , 1993 年。 〔 4 〕 王仁湘 : 《 三星堆出土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 ,《 中华文化论坛》 2005 年 4 期。 — 186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表一
器类 人像 人头像 面具 眼睛造型 容器 动物形饰件 戈 璧形器 方孔器 挂饰 铃 具“ 神话色彩” 的青铜器 其他 尊、 瓿、 盘、 器盖 5 件 龙 柱形 器、 虎 形器、 龙形 饰 各 1 件 , 夔龙形羽饰 3 件 44 件 74 件 33 件
三星堆 1 号、 2 号坑与金沙祭祀区出土青铜器对照表
三星堆 1 号坑 小型人像 1 件 13 件 人面具 2 件 三星堆 2 号坑 大 型人像 1 件 , 小型 人像 6 件 , 鸟足人身像 1 件 44 件 人面 具 20 件 , 兽面 9 件 , 兽 面具 3 件 眼形 饰 5 件 , 眼形器 71 件 , 眼泡 33 件 尊、 13 件 , 残片及 器盖 7 件 龙 形 饰 28 件 , 蛇、 鸟、 兽及 铜箔饰件若干 17 件 58 件 25 件 圆形、 龟背形、 扇贝形、 箕形 器 112 件 43 件 神 树、 太 阳 形器、 人身 形牌 饰、 神坛、 神殿等 19 件 璋 5 件 , 箔饰若干 璋、 钺、 镞、 菱形器、 喇叭形器各 1 件 , 锥形器 8 件 , 螺形器 10 件 , 板形器 14 件 , 长条形器若干 金沙祭祀区 小型人像 1 件 , 人形器 2 件 1件 人面形器 2 件 眼形器 25 件 , 眼泡 2 件 圈足等残件 4 件 龙形器 7 件 , 虎 1 件 , 兽首 4 件 , 鸟 5 件, 鱼形 器 2 件 , 羽状饰 2 件 , 蝉形器 1 件 31 件 142 件 100 件 圆形、 圆角方形、 多边形器 78 件 12 件
金沙祭祀区有二件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的人形器, 人呈站立状, 器上端为圆弧形而无头, 器身上部有一个边缘凸起的圆孔 , 孔两侧为下垂并与胯相连的双手。 人腰身细长, 下肢较粗 , 双 脚分开 , 双膝外屈 , 足尖向外上翘。 其中一件宽 4. 5、 高 10. 3 厘米 〔1 〕( 图二 , 2) 。 除立人像和人 形器外 , 在金沙祭祀区未见三星堆器物坑中那些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像。 金沙祭祀区仅出土一件小型青铜人头像, 圆顶, 头顶中部和两侧有孔 , 中空。 该头像与三星 堆两个坑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应属同类器, 但造型不同 , 高仅 4. 5 厘米 ( 图二, 3) 。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二件人面形器为变形的人面形。一件中部纹饰锈蚀, 长仅 15 厘米。另 一件带彩绘( 图二 , 4) 。这与三星堆两个坑出土的大量人面具或属同类器物, 但形制差异大 , 形 体也很小。 金沙祭祀区出土较多眼形器。 其中一类器身中部较宽 , 两端分别向上下弯曲, 瞳孔、 眼角及 周缘有墨绘( 图三 , 1) , 形制与三星堆 2 号坑的眼形饰相似。 但三星堆 2 号坑有的眼形饰形体巨 大 , 残长即达半米。金沙的另一类眼形器呈菱形 , 中部略外弧 , 或墨绘瞳孔、 眼角和眼眶 ( 图三, 2) , 或用镂孔表示 ( 图三 , 3) , 长一般不足 20 厘米。三星堆 2 号坑有大量类似的眼形器 , 或为菱
〔 1 〕 四川省文化厅、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 《 天府藏珍 ——四川馆藏文物 精华》 , 36 页 , 四川出 版集团、 四川科 学技术出版社 , 2009 年。 — 187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图二 青铜器
1. 立人像 ( 2001CQ J C ∶ 17) 2. 人形器 3. 人头像 ( 2001CQ JT 8206 ∶ 1) 4. 人面形器
形 , 眼球凸起 , 眼角有棱脊; 或用二件钝角三角形器或四件直角三角形器拼合而成 ; 形体均较 大 , 完整器多长 50 余厘米。 金沙还有中空的半球状眼泡, 高 2. 6 厘米( 图三 , 4) 。 此类眼泡也见 于三星堆 2 号坑, 但其种类和数量更多、 形体更大。 金沙祭祀区出土四件容器残片。其中二件应为圈足, 一件带条状扉棱和多圈雷纹 ( 图三, 5) , 一件饰椭圆形和折线纹 ( 图三 , 6) , 这些纹饰与三星堆器物坑青铜容器完全不同。金沙遗址 博物馆展出有二件容器的腹部或圈足残片 , 残缺的变形兽面纹似与三星堆铜容器的纹饰相近。 金沙祭祀区出土不少青铜动物形象。五件青铜鸟中 , 有一件鸟尾上翘后前卷 , 似为容器上 的立鸟。 有二件长尾下垂 , 足部残, 似为从其他器物上脱落的立鸟 ( 图三, 7) 。 还有二件鸟首 , 一 件为长喙 , 有冠; 一件为粗颈 , 饰鳞状纹。 后四件鸟与三星堆 2 号坑出土的鸟近似。 金沙祭祀区 出 土的兽首中有二件形同牛首 ( 图三, 8) , 有一件( 2001CQJT 8406 ∶2) 与一铜环相连 , 可能 都是容器上的牺首。还有一件带双耳的兽首则与三星堆 2 号坑中的铜怪兽相似。金沙祭祀区 出土七件龙形饰中 , 一件呈弧形 , 圆眼中空 ( 图三 , 9) 。 此外 , 还出土鱼形器 ( 图三, 10) 、 羽状镂孔 饰等。这些器物在三星堆 2 号坑都有大量发现。但相比之下 , 三星堆器物坑还有青铜蛇等 , 器 物形体更大。金沙祭祀区出土一件器体扁平的铜虎 , 巨头 , 张口, 长尾上卷, 呈行走状。表面有 浮雕, 出土时周围有绿松石片, 估计凹槽内嵌有绿松石( 图三 , 11) 。 1984 年曾在三星堆遗址鸭
— 188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图三 青铜器
1. 眼形器 ( 2001CQ J C ∶ 393) 2. 眼 形器 ( 2001CQ JC ∶ 692 ) 3. 眼形 器 ( 2001C Q JC ∶ 1272) 4. 眼 泡 ( 2001C Q JC ∶ 330) 5. 圈足 ( 2001CQ J C ∶ 210) 6. 圈足 ( 2001CQ J C ∶ 840) 7. 鸟 ( 2001C Q JC ∶ 553) 8. 牛首 ( 2001CQ JC ∶ 198) 9. 龙形器 ( 2001CQ J C ∶ 506) 10. 鱼形器 ( 2001CQ J C ∶ 1285) 11. 虎
子河出土一件形制基本相同但形体更大的嵌绿松石铜虎 〔1 〕 。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铜戈均无胡, 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援细长, 本宽大 , 上下刃有细而深的连 弧状齿 ( 图四 , 1) ; 第二类刃部的齿较宽( 图四, 2) ; 第三类戈数量最多, 刃部齿不明显, 但援部有 多道短横脊( 图四 , 3) ; 第四类仅一件 , 长条形援 , 长方形内 , 窄阑, 无穿( 图四, 4) 。第一、 二类戈 在三星堆两个坑中都有发现 , 相互间的形制和大小无太大差别。 第三类戈不见于三星堆而为金 沙所特有。第四类戈与其他戈差别明显, 也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 铜璧形器是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两个坑都大量出土的器类。 金沙璧形器大致有四类: 第一 类中心圆孔两面有外凸的斜缘( 图四 , 5) ; 第二类两面凸出直缘 , 有一件带短柄并于两面饰三只 飞鸟 ( 图四 , 6) ; 第三类是仅一面凸出孔缘, 有的标本极薄( 图四 , 7) ; 第四类无凸出的孔缘且器 形较小、 较薄 ( 图四 , 8) 。第一类有 124 件而占绝大多数, 后三类数量很少。三星堆两个坑出土 最多的一类璧形器也是两面凸出斜缘 , 它们间的器形和大小无太大差别。 直缘璧形器在三星堆 两个坑中也有发现 , 但没有带柄并饰鸟纹者。金沙祭祀区的第三、 四类璧形器不见于三星堆器 物坑。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圆角方孔器数量很多并可分两类。 第一类 89 件, 呈梯形, 绝大多数方孔
〔 1 〕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 : 《 中国青铜器全集?巴蜀》 , 图版 66, 文物出版社 , 1994 年。 — 189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图四 青铜器
1. 戈 ( 2001CQ JC ∶ 169) 2. 戈 ( 2001CQ JC ∶ 873) 3. 戈 ( 2001CQ JC ∶ 844) 4. 戈 ( 2001CQ JC ∶ 646) 5. 璧形 器 ( 2001CQ J C ∶ 307) 6. 璧形器 ( 2001CQ J C ∶ 588) 7. 璧形器 ( 2001C Q JC ∶ 1202) 8. 璧形器 ( 2001C Q JC ∶ 552) 9. 圆角方孔器 ( 2001CQ J C ∶ 686) 10. 圆角方孔器 ( 2001CQ J C ∶ 381)
一面凸出斜缘 ( 图四 , 9) , 仅少数缘近直 ; 第二类 11 件, 为圆角方形, 中央的孔较大 , 单面斜缘 ( 图四, 10) 。与第一类圆角方孔器形制基本相同但形体略大的器物在三星堆两个坑都有出土, 被称为戚形方孔璧。 金沙祭祀区的挂饰很多 , 第一类为圆形 , 两侧有翼或带齿 ( 图五 , 1) ; 第二类数量最多, 为圆 角方形 , 两侧有翼或隆起的一面有脊棱( 图五, 2) ; 第三类为多边形 ( 图五 , 3) 。 器形均不大, 报道 的标本高均不足 5 厘米。三星堆 2 号坑也出大量挂饰, 有圆形、 龟背形、 扇贝形和箕形等, 其中 以龟背形和扇贝形挂饰与金沙圆角方形挂饰最相近。但三星堆挂饰高多在 10 厘米以上。 两地 挂饰虽无完全相同者, 但风格相同, 应为同类器物。 金沙祭祀区出 12 件铃 , 有梯形( 图五 , 4) 和带翼长方形( 图五 , 5) , 报道的标本高均不足 10 厘米。三星堆 2 号坑中也有大量铜铃 , 除梯形、 长方形外 , 还有鸟形、 兽形、 花形等 , 形制多样且 形体普遍较大。 金沙祭祀区仅出土一件铜璋 , 双阑, 无齿, 刃内凹。器物极薄, 长仅 4 厘米 ( 图五, 6) 。在三 星堆 2 号坑也有类似的用铜箔制成的璋形器, 另有中部有钩、 射部弯曲的较大型铜璋。金沙祭 祀区还出土不少菱形和条形器( 图五 , 14) , 形制与三星堆 2 号坑出土的某些玉璋相似。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 10 件螺形器中心上凸 , 器壁呈螺旋状, 外沿突出一尖( 图五, 8) 。 还有一 件喇叭形器, 小平顶上有孔 , 无旋状纹和外突的尖( 图五, 9) 。 这类器物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 , 但
— 190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图五 青铜器
1. 挂饰 ( 2001CQ J C ∶ 1324) 2. 挂饰 ( 2001CQ JC ∶ 1082) 3. 挂饰 ( 2001CQ JC ∶ 1376) 4. 铃 ( 2001CQ JC ∶ 44) 5. 铃 ( 2001CQ J C ∶ 497) 6. 璋 ( 2001CQ J C ∶ 713) 7. 钺 ( 2001CQ JC ∶ 498) 8. 螺形器 ( 2001CQ JC ∶ 542) 9. 喇叭形器 ( 2001CQ JC ∶ 555) 10. 板形器 ( 2001CQ JC ∶ 392) 11. 板形器 ( 2001CQ J C ∶ 882) 12. 环形器 ( 2001CQ JC ∶ 1283) 13. 锥形器 ( 2001CQ JC ∶ 386) 14. 条形器 ( 2001CQ JC ∶ 1287)
在三星堆遗址仁胜村时代更早的墓葬中出土六件玉蜗形器 〔1 〕 , 也是一面呈盘状内凹, 一面外 弧 , 外沿有一缺口 , 器中有一圆孔。 仁胜村还出四件泡形器 , 一面平 , 一面圆凸 , 中部有一圆孔或 一圆窝, 与金沙的喇叭形器相近。 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 3 号基址内的一座中型墓葬中也出土有 类似的斗笠状白陶器, 每件斗笠状器可能与一件绿松石管状饰配合使用 〔2 〕 。以上这些器物质 地不同、 用途不详 , 但形制相近。 此外 , 金沙祭祀区还出土有环形器 ( 图五, 12) 、 钺( 图五 , 7) 、 菱形器、 锥形器 ( 图五, 13) 、 镞 和用途不明的板形器( 图五 , 10、 11) 等。 由以上比较可知, 金沙祭祀区青铜器的主要器类都见于三星堆器物坑, 与铜虎、 螺形器、 喇 叭形器类似的器物还见于三星堆遗址。 金沙祭祀区的大部分璧形器、 圆角方孔器和部分戈等与 三星堆器物坑的同类器基本相同, 其他如立人像、 眼形器、 挂饰、 铃、 璋和部分容器等与三星堆 铜器风格一致 , 人头像、 面具、 人形器、 动物形器等也仅是形制有所差别。 因此 , 金沙祭祀区青铜 器相对于三星堆青铜器在器类上并无明显差异 , 只个别器类在形制或纹饰上有所变化 , 这突出 表明了两地青铜器显著的共性。而从立人像、 眼睛造型、 挂饰、 铃等器类和器物风格看 , 金沙祭 祀区青铜器与三星堆 2 号坑铜器更为接近。
〔 1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 : 《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仁胜村土坑墓》 ,《 考古》 2004 年 10 期。 〔 2 〕 许宏、 陈国梁、 赵海涛 : 《 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 考古》 2004 年 11 期。 — 191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但两地铜器也有差别, 表现在金沙祭祀区没有三星堆 2 号器物坑中那些具神话色彩的大 型铜器和兽面具等 , 立人像、 人头像、 人面具、 容器等的种类和数量也不丰富。 就共有器类而言, 金沙祭祀区铜器的形制不是那么多样 , 除璧形器等少数器物外形体普遍较小而且轻薄 , 较之于 三星堆铜器, 立人像、 人头像等大小尤为悬殊。 ( 二 ) 金器 金沙祭祀区出土金器以金片和金箔为主, 种类丰富。 三星堆器物坑也有大量用金箔或金片 制成的金饰。两地金器比较如表二。
表二
器类 面具 条形饰 鱼纹带饰 鱼形饰 圆形饰 其他 虎形饰 1 件 三星堆 1 号坑 1件 1件 1件 19 件 6件 四叉形器 1 件 , 璋形器 14 件 , 残 片 5 件 , 残屑 56 件 2件 若干
三星堆 1 号、 2 号坑与金沙祭祀区出土金器对照表
三星堆 2 号坑 2件 14 件 3件 3件 11 件 蛙形饰 7 件 , 环形饰 4 件 , 喇叭形器 3 件 , 盒、 三角形器、 “ 几” 字形器各 1 件 , 残片 14 件 金沙祭祀区
金沙祭祀区的金面具为圆脸, 弯眉 , 鼻梁高直, 双眼和大口镂空。器高 3. 74、 宽 4. 92 厘米 ( 图六, 3) 。 金沙博物馆展出的一件更为完整。 三星堆两个坑共出土三件用金箔捶打成的面具, 宽均为 20 厘米左右, 大小、 造型同共出的青铜人头像。另外 , 2 号坑中还有四件青铜人头像有 金面罩。金沙金面具显然与三星堆金面具属同一类器物 , 但形体小得多。 金沙祭祀区出土三件鱼纹金带饰。其中一件呈圆环形并被认为是冠饰, 出土时断为条形, 复原直径约 20 厘米 , 大致与头冠相当。 冠饰上錾刻有四组相同的纹饰, 每组由一鸟、 一鱼、 一箭 和一个圆圈纹组成 ( 图六, 1) 。三星堆 1 号坑出土一件长 143 厘米的金杖 , 上有相同的鸟、 鱼和 箭 , 仅纹饰组的一端不是圆圈而是戴冠的人头像。金沙另二件金带 , 饰长喙上勾的鱼纹 ( 图六, 7) 。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三件鱼形饰呈柳叶形, 头部有孔, 身饰鱼剌纹和剌点纹 , 长约 5 厘米 ( 图 六 , 2) , 与三星堆 2 号坑的鱼形金饰相同而形体偏小。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圆形饰中 , 有一件有镂空四鸟绕日图案 , 直径 12. 5 厘米( 图六, 8) , 未见 于他处。 其他圆形饰直径约 1 厘米, 或器表略弧、 中心有一圆孔 , 或器表平整、 边缘有一穿孔 ; 还 有的稍大, 带镂空图案。三星堆 2 号坑也有圆形金箔饰, 直径约 2 厘米。 此外, 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 2 号坑都出土不少条形金饰。金沙还有金喇叭形器( 图六, 9) 、 蛙形饰( 图六 , 6) 、 环形器、 盒( 图六 , 5) 、 三角形器( 图六, 4) 、 几字形器等, 但又不见三星堆器物 坑的虎形饰、 四叉形器和璋形器。
— 192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图六 金器
1. 冠饰 ( 2001CQ JC ∶ 688 ) 2. 鱼形 饰 ( 2001C Q JC ∶ 1359) 3. 面 具 ( 2001C Q JC ∶ 465) 4. 三角形 器 ( 2001C Q JC ∶ 834) 5. 盒 ( 2001CQ JC ∶ 591) 6. 蛙形饰 ( 2001C Q JC ∶ 215) 7. 带饰 ( 2001CQ J C ∶ 687-1) 8. 四鸟绕日饰 ( 2001 CQ J C ∶ 477) 9. 喇叭形饰( 2001CQ J C ∶ 31)
从总体上看 , 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器物坑的金器也有明显共性, 金面具、 鱼形饰、 圆形饰, 以及金带上的鱼鸟纹饰等尤为相近。 金沙的环形饰、 蛙形饰、 几字形器、 喇叭形器和一些残片上 均附有铜锈, 金面具等表面抛光而内壁粗糙 , 三角形器、 环形饰、 几字形器、 圆形饰等器缘内卷。 喇叭形器的形制、 大小还与青铜喇叭形器相同。 这些都表明很多金器可能附于铜器或其他器物 的表面。金沙祭祀区金器之所以普遍小于三星堆金器, 可能就在于所附铜器形体较小。 ( 三 ) 玉器 玉器是金沙祭祀区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遗物, 它们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玉器比较如表三。 金沙祭祀区出土玉戈 31 件 , 简报将其分为五型。其中 A 型为宽援尖锋, 长方形内 ( 图七, 1) 。 B 型 10 件 , 量最多 , 上下刃均有弧形脊 , 援本部两面刻有方框纹饰, 有上下阑, 长方形内 ( 图 七 , 2) 。C 型尖锋分岔形成两个三角形歧锋, 阑部有三组对称的齿 ( 图七 , 3) 。 D 型为窄长援 , 中 部起脊 , 上刃至前锋处斜收 , 长方形内较长 ( 图七 , 4) 。 E 型仅一件, 援两侧边呈连弧状刃 ( 图七, 5) 。 三星堆 1 号坑出土有 B 型、 D 型、 E 型戈; 另有一类戈援和内都近似 B 型, 但尖锋分岔; 又有 一件戈 ( K1∶155- 1) 阑部有齿, 但锋不分岔 ; 还有一件戈( K 1∶246) 援呈梯形, 刃为连弧形 , 此 形制不见于金沙祭祀区。 1 号坑出土有一类 D 型玉璋 , 前端为岔形锋, 阑部两侧有三组齿饰 , 与 金沙的 C 型戈非常相似。 三星堆 2 号坑出土的玉戈则大致与金沙的 A 型、 B 型和 D 型相近 , 不 见锋分岔的戈( 即 1 号坑中的 D 型璋) 。 金沙祭祀区玉戈所举标本长均不足 40 厘米, 但三星堆 两个坑中的一些戈长五六十厘米。
— 193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表三
器类 戈 璋 斧 凿 璧形器 环形器 磨石 斤 ( 锛形器 ) 剑 锛 凹刃凿形器 琮 刀 瑗 2件
三星堆 1 号、 2 号坑与金沙祭祀区出土玉器对照表
三星堆 1 号坑 18 件 40 件 12 件 35 件 3件 1件 2件 斤6件 1件 2件 3件 1件 1件 7件 玉料 2 件 , 盒 1 件 , 珠饰、 管饰若 人面像 1 件 , 钺 4 件 , 矛 11 件 , 箍形器 9 件 , 多 边形饰 3 件 , 椭 圆形器、 球形器、 镂 孔饰、 贝形 饰各 1 件 , 特殊玉器 34 件 , 美石 19 件 , 残件 7 件 , 玛瑙珠 2 件, 绿松石珠管 15 件 21 件 17 件 1件 43 件 2件 1件 6件 斤1 件 三星堆 2 号坑 31 件 101 件 , 圭 1 件 9件 65 件 62 件 61 件 47 件 锛形器 4 件 3件 18 件 33 件 12 件 3件 金沙祭祀区
其他
玉料、 戚形饰各 1 件
干, 绿 松石 贝 1 件 , 绿松 石 珠 2 件
玉璋是金沙祭祀区出土最多的一类玉器, 发掘简报将 101 件璋分为三型。 在可辨形制的璋 中 , A 型最多 , 其刃呈弧形内凹 , 刃尖一高一低 , 有的璋有阑并带齿状饰 ( 图七 , 7) , 个别璋无阑。 B 型刃呈“ V” 字形, 阑部有齿或有凹槽( 图七, 9) 。C 型为平刃 , 阑部有齿 ( 图七, 10) 。另有一件 玉器被称为圭 , 平刃, 阑部有凹槽 ( 图七, 8) , 近似于 C 型璋。三星堆 1 号坑中也有凹弧刃、 “ V” 形刃的璋, 与金沙玉璋相似。 1 号坑出土最多的一类刃部分岔的 D 型璋 , 同金沙的 C 型戈; 还有 一件平刃带齿的器物被称为斤 , 也与金沙的 C 型璋相近。但 1 号坑也有两类璋不见于金沙祭 祀区, 一类为璋的前端呈鸟形; 另一类仅一件 ( K1 ∶81 、 97) , 为两端已残的长条形, 上饰几何纹 带 , 残长 162 厘米。三星堆 2 号坑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璋刃呈“ V” 字形, 其中部分璋与金沙璋有 一个明显差别 , 即两侧齿饰的上下两齿呈云雷纹状内卷。 金沙祭祀区最多的凹刃璋在 2 号坑仅 发现一件, 而 2 号坑还有部分璋呈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见 , 金沙祭祀区与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 玉璋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 从总体上看 , 金沙祭祀区玉璋与三星堆 1 号坑所出璋更加接近。 从 所举标本看, 金沙祭祀区除一件平刃璋长 42 厘米外 , 其他璋长一般不足 30 厘米。而三星堆有 不少璋形体较大, 不乏长五六十厘米者。 金沙祭祀区的玉斧呈上小下大的梯形 , 外弧刃( 图七 , 11) 。 这类梯形斧见于三星堆 1 号坑。 另外, 三星堆两个坑还出土长条形斧。从所举标本看 , 金沙玉斧形体更小。
— 194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图七 玉器
1. 戈 ( 2001CQ J C ∶ 32 ) 2. 戈 ( 2001CQ JC ∶ 683) 3. 戈 ( 2001C Q JC ∶ 168 ) 4. 戈 ( 2001CQ J C ∶ 196 ) 5. 戈 ( 2001C Q JC ∶ 478) 6. 剑 ( 2001CQ J C ∶ 583) 7. 璋 ( 2001CQ JC ∶ 6) 8. 圭 ( 2001CQ JC ∶507) 9. 璋 ( 2001CQ JC ∶ 461) 10. 璋 ( 2001C Q JC ∶ 956) 11. 斧 ( 2001CQ JC ∶ 590) 12. 锛 ( 2001CQ JC ∶ 557)
金沙祭祀区出土很多玉凿, 有的无使用痕迹而非实用工具。凿均呈条形 , 一端或两端出双 面刃。其中一类较细长 , 长 20 多厘米 ( 图八 , 1) ; 另一类体较宽 , 长 10 多厘米 ( 图八 , 2) 。形制、 大小相近的玉凿在三星堆 1 、 2 号坑中都有出土。 金沙祭祀区还出一类很有特色的凹刃凿形器, 呈长方形, 一面平直, 一面外弧, 平直面在近刃口处内凹, 单面外弧刃( 图八, 3) 。此类凿在三星 堆 1 号坑出土三件。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 62 件璧形器形同青铜璧形器并大致可分两类 : 第一类数量较多 , 中央 圆孔, 孔缘两面凸出, 有的边缘还有四组齿饰( 图八, 8) ; 第二类孔缘不凸出( 图八, 9) 。 玉璧形器 在三星堆器物坑中很少 , 其中 1 号坑出土三件孔缘两面凸出的戚形璧 , 不同于金沙璧形器。 2 号坑出土二件两面凸出孔缘的璧 , 与金沙璧形器相近。相比于三星堆璧形器 , 金沙璧形器有的 形体较大, 有的则很小。 金沙祭祀区的环形器或环面窄而厚( 图八, 10) , 或环面极薄。三星堆两个坑分别出土一件 玉环形器, 上下凸出孔缘, 近似于璧形器。另外 , 三星堆两个坑中都出土玉瑗 , 有的孔径很大而 肉径很窄, 近似金沙玉环, 但也都上下凸出孔缘。
— 195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图八 玉器
1. 凿 ( 2001CQ J C ∶ 142) 2. 凿 ( 2001CQ J C ∶ 67) 3. 凹刃凿形器 ( 2001CQ JC ∶ 62) 4. 锛形器 ( 2001C Q JC ∶ 40) 5. 琮 ( 2001CQ J C ∶ 1) 6. 刀 ( 2001C Q JC ∶ 118) 7. 琮 ( 2001CQ JC ∶ 556) 8. 璧形器 ( 2001CQ JC ∶ 11) 9. 璧形 器 ( 2001CQ J C ∶ 474) 10. 环形器 ( 2001CQ J C ∶ 466)
金沙祭祀区出土很多磨石, 这在三星堆器物坑也有发现。磨石均呈不规则形 , 上有磨痕。 金沙祭祀区出三件玉剑 , 扁茎 , 剑身中部一面内凹、 一面外凸( 图七, 6) 。 三星堆 1 号坑出土 一件相同的玉剑。 金沙祭祀区的玉锛呈上窄下宽的梯形 , 体宽短, 身较厚, 单面刃 ( 图七 , 12) 。三星堆 1 号坑 也出玉锛 , 但形体较长。 金沙祭祀区还出长条形、 单面弧刃的锛形器( 图八, 4) , 类似三星堆 1 号 坑中的斤。 金沙祭祀区出土 12 件琮, 其中二件器表分节并有纹饰 ( 图八, 5) , 其他十件较矮 , 不分节, 素面( 图八, 7) 。素面琮在三星堆 1 号坑出土一件。金沙带节的琮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而是更 接近良渚文化的琮 , 其来源不明。 金沙祭祀区的三件玉刀中有二件为条形, 横剖面为三角形 ; 一件为上小下大的梯形 , 平刃, 平背, 有四个单面钻穿孔, 形体较大 , 背长 56. 4、 刃长 62 厘米( 图八 , 6) 。三星堆 2 号坑也出一 件带柄玉刀, 与金沙的两类刀不同。 此外 , 金沙祭祀区还出土玉人面像 ( 图九, 6) 、 钺( 图九, 3- 5) 、 矛 ( 图九, 9) 、 箍形器 ( 图九,
— 196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图九 玉器
1. 梯 形器 ( 2001CQ JC ∶ 109) 2. 贝形 器 ( 2001CQ JC ∶ 632) 3. 钺 ( 2001CQ J C ∶ 546) 4. 钺 ( 2001CQ JC ∶ 7) 5. 钺 ( 2001C Q JC ∶ 775) 6. 人面像 ( 2001CQ J C ∶ 167) 7. 椭圆形器 ( 2001CQ J C ∶ 19) 8. 镂孔饰 ( 2001CQ JC ∶ 130) 9. 矛 ( 2001CQ J C ∶ 132) 10. 箍形器 ( 2001CQ J C ∶ 172)
10) 、 梯形器( 图九 , 1) 、 多边形饰、 椭圆形器 ( 图九 , 7) 、 镂孔饰( 图九 , 8) 、 贝形饰 ( 图九, 2) 和特殊 玉器等 , 均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但玉人面像近似三星堆器物坑的青铜人像 , 玉镂孔饰近似三 星堆 2 号坑的部分铜镂孔饰 , 玉椭圆形器近似眼睛造型 , 玉贝形饰则类似于 2 号坑的青铜贝。 玉箍形器曾在三星堆遗址真武仓包包出土一件 〔1 〕 , 同一形制的陶器也见于三星堆 1 号坑。 由上可知 , 金沙祭祀区绝大部分玉器的种类和形制都与三星堆器物坑玉器相同, 且有不少 器类或形制仅见于这两地。两地玉器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殊风格 , 如璋、 戈、 璧上的齿状饰等。 据现有材料 , 金沙祭祀区锋分岔和连弧状刃的戈、 剑、 平刃带齿璋、 梯形斧、 锛、 凹刃凿形器、 琮 等 , 仅见于三星堆 1 号坑而不见于 2 号坑。 金沙祭祀区的戈和璋在总体上也与 1 号坑的同类器 更相似。 这似乎表明金沙祭祀区玉器与青铜器不同, 它们与 1 号坑玉器更相接近。 三星堆器物 坑有不少大型的玉戈、 璋、 斧等, 金沙祭祀区有个别较大的刀、 琮、 璧等, 但两地的很多玉器形体 相近。 ( 四 ) 石器
〔 1 〕 四 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工作站、 广汉市文 物管理所 : 《 三星堆遗址真武仓包包祭 祀坑调查简报》 ,《 四川考古报 告集》 , 文物出版社 , 1988 年。 — 197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石器较多且很有特色, 它们与三星堆器物坑的石器比较如表四。
表四
器类 矛 斧 璧形器 其他 戈 27 件 , 斤 2 件 , 铲 3 件, 凿 1 件 , 方台 1 件 2件 34 件 3件 戈 10 件 , 瑗 2 件
三星堆 1 号、 2 号坑与金沙祭祀区出土石器对照表
三星堆 1 号坑 三星堆 2 号坑 11 件 23 件 87 件 人像 12 件 , 动 物 18 件 , 饼形器 46 件 , 璋 16 件 , 小 型璋若干 , 锛 9 件 , 钺、 环形器各 1 件 金沙祭祀区
金沙祭祀区出土三类石矛 : 第一类矛叶较宽, 无脊无 脊, 不明显; 第三类有明显的边刃和 大 , 与金沙矛不同。
( 图一○, 2) ; 第二类叶身细长, 有
。三星堆 1 号坑出土二件矛 , 尖叶形 , 有边刃, 形体较
图一○ 木、 石器
1. 石 璋 ( 2001CQ JC ∶ 262) 2. 石矛 ( 2001CQ JC ∶ 102) 3. 石蛇 ( 2001CQ JC ∶ 719) 4. 石虎 ( 2001CQ JC ∶ 3) 5. 石 璧 ( 2001CQ JC ∶ 726) 6. 石人像 ( 2001C Q JC ∶ 717) 7. 石钺 ( 2001CQ JC ∶ 587) 8. 石斧 ( 2001CQ JC ∶ 990) 9. 木神 人头像 10. 木兽面
金沙祭祀区出土石斧为上窄下宽的长条梯形, 双面弧刃( 图一○, 8) , 形体大小不一。类似 的斧也见于三星堆 1 号坑。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石璧形器与孔缘不外凸的玉璧形器近似 ( 图一○, 5) , 所举标本形体都 不大。 另外还出不少石饼 , 有的中心有未钻透的孔 , 整器未经打磨 , 或为半成品。 三星堆 2 号坑 也出石璧和石瑗, 但上下凸出孔缘。
— 198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金沙祭祀区还有石璋 ( 图一○ , 1) 、 锛、 钺 ( 图一○ , 7) 、 环形器等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的器 类 , 而三星堆器物坑的石戈、 斤、 铲、 凿等又不见金沙祭祀区。不过两地石器的器类和形制大多 与同类玉器近似。 金沙祭祀区石器的特别之处在于有许多人像和动物形象。 人像均为双手被反缚的跪坐状, 头项呈“ V” 字形, 脑后有辫, 裸体赤足 , 高约 20 厘米左右( 图一○, 6) 。动物形象有虎( 图一○, 4) 、 蛇( 图一○ , 3) 和鳖等, 这些形象在三星堆器物坑中多用青铜制成。 另外,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 还陈列有大量长仅数厘米的小型璋, 当为石质。此类小璋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 但在三星堆遗 址博物馆中陈列有出自三星堆遗址的同类小石璋。 ( 五 ) 其他遗物 金沙祭祀区还出土有象牙、 陶器、 木器等, 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同类遗物比较如表五。
表五
器类 象牙 骨、 牙器 陶器 海贝 木器 卜甲 13 根 骨器碎片 10 件 尖底盏、 器座、 罐、 平底盘等 39 件 62 枚 4600 枚 人像 1 件 , 兽面 1 件 , 木胎漆器若干 若干
三星堆 1 号、 2 号坑与金沙祭祀区出土其他遗物对照表
三星堆 1 号坑 67 根 象 牙 珠 120 枚 , 象 牙 器 残 片 4 件 , 虎牙 3 枚 三星堆 2 号坑 若干 镞、 锥 形器、 柱形 器 等 57 件 , 獠 牙、 鹿角数千 纺轮、 器盖、 豆、 罐、 猪首等 18 件 金沙祭祀区
金沙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一样都出土大量象牙, 但很多象牙被截成段或片的情况不见 于三星堆器物坑。骨、 牙器由象牙、 鹿骨和牛骨等制成, 与三星堆器物坑的骨、 牙器有区别。金 沙祭祀区出土的陶器不多, 器类和器形与三星堆 1 号坑出土陶器不尽相同。 金沙祭祀区还出土 木器, 其中一件由整木制成的长 80 厘米的“ 彩绘神人头像” , 上部刻有人眼、 眉、 口等 , 并绘黄、 红、 黑彩, 头项中部有一圈“ V” 字形槽, 可能有其他物质粘贴于其内。木器下部呈尖状向前弯 曲 , 形似象牙 , 下端有可能是用于安插的小孔( 图一○ , 9) 。 另有一件木兽面, 突出的双眼向两侧 展开, 鼻、 口等不甚清楚 ( 图一○ , 10) 。三星堆器物坑中虽无此类木器, 但却有大量类似的青铜 人头像和兽面具。此外 , 金沙祭祀区出土很多卜甲和数量不详的漆器, 而三星堆器物坑则出土 大量海贝, 这是两地遗物的区别。
三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文化面貌与性质
根据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的异同 , 金沙祭祀区出土遗物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与三星堆器物坑遗物基本相同。 多数玉器和少数小件青铜器即属此类 , 另有部分石
— 199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器和象牙。具体而言, 玉器有剑、 梯形斧、 锛、 凹刃凿形器、 琮、 部分戈和璋 , 铜器有璧形器、 圆角 方孔器、 部分戈和眼泡等, 石器有斧和璧形器。 第二类与三星堆器物坑遗物形制有差别, 但风格相同。 这包括大多数青铜器, 部分金器、 玉 器和石器。具体有青铜立人像、 人头像、 面具、 眼形器、 挂器、 铃、 璋、 部分戈、 动物形器、 部分容 器 , 金面具、 鱼形饰、 鱼鸟纹金冠带和金带, 部分玉戈、 刀、 璧、 带齿璋 , 以及石矛等。 第三类是不见于三星堆器物坑的器类 , 具体有青铜虎、 螺形器、 喇叭形器、 人形器、 板形器、 钺、 锥形器、 部分容器, 金四鸟绕日饰件、 环形器、 盒、 蛙形饰、 喇叭形器、 三角形器、 几字形器 , 石 璋、 锛、 钺、 环形器、 人物与动物形象, 木雕像 , 漆器等。 金沙祭祀区遗物无论是器类还是数量, 都以第一、 二类居多 , 其中很多器类和器形只见于 三星堆器物坑和金沙祭祀区 , 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三类器物较少, 而且其中的青铜虎 在三星堆遗址中有发现 , 石雕人像和动物像、 木雕神人像和兽面等在三星堆器物坑中有相应的 青铜制品, 石锛、 璋、 环形器等在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器物坑都有同类玉器。 因而第三类遗物中 完全为金沙新创者并不多。因而 , 两地遗物首先具有相似性并因此显示出共同的文化面貌。 但金沙祭祀区未发现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一些重要器类, 尤其如三星堆 2 号器物坑的神 树、 太阳形器、 神坛、 兽面具等具神话色彩的大型铜器。 另外, 青铜人像、 人头像、 人面具、 容器等 的种类和数量也有限。 根据金沙祭祀区和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的异同, 我们可以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 一 ) 金沙祭祀区遗物的相对年代 金沙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基本相同的器物主要是玉器、 小件铜器和个别石器。 它们中有 的可能时代相同, 金沙祭祀区的地层堆积也说明存在这种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 , 金沙祭祀区 的一些玉器更接近三星堆 1 号坑玉器。对于三星堆器物坑 , 发掘者认为 1 号坑的器物时代略 早 〔1 〕 。如此 , 金沙祭祀区有一部分玉器和小件铜器的时代可能早于三星堆 2 号坑的遗物。这 说明在三星堆城址废弃或三星堆两个器物坑形成前 , 人们已开始在金沙进行祭祀活动。 金沙遗 址与三星堆遗址在时代上有重叠 , 只不过金沙遗址的时代下限更晚。 金沙祭祀区大多数的青铜 器、 金器、 石器、 木器等与三星堆器物坑遗物风格相近而形制有别 , 它们可能才是金沙成为政 治、 宗教和文化中心后的产物。至于那些只见于三星堆器物坑的器类, 可能因某种原因而未在 金沙延续下来。 ( 二 ) 金沙祭祀区遗物的文化面貌 对三星堆器物坑的一种初步认识是 : 1 号坑埋藏的可能是陈设于宗庙的祭祀器物, 青铜人 头像、 面具等是部族首领的形象 , 金杖、 青铜龙柱形器等是与权力相关的仪仗用品 , 1 号坑的遗 物反映的是祖先崇拜; 2 号坑埋藏的可能是神庙内的器物 , 青铜太阳形器、 神树、 鸟、 人眼 , 以及
〔 1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 三星堆祭祀坑》 , 432 页 , 文物出版社 , 1999 年。 — 200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广泛存在的太阳纹、 鸟纹、 眼形纹等可能都用以表现太阳 , 它们突出反映了崇拜太阳的信仰。 因 此在三星堆文化中可能是王权和神权并存 〔1 〕 。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能直接表现这两种崇拜的遗物虽然不多 , 但少数遗物却突出表明三星 堆时期的信仰在金沙时期仍然存在。比如 , 金沙金冠饰就可能象征王权或表现权力, 特别是冠 上的纹饰除人像被简化或抽象外, 整组图案与三星堆金杖纹饰相同, 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含 义。至于金杖上的鱼鸟纹为两排两组、 金冠饰的纹饰为一排四组, 这应是因器类差异而采取的 不同的构图方式。 有趣的是 , 金沙的另一条金带上的鱼纹 , 长长的鱼嘴如同鸟喙, 仿佛表现出鱼 和鸟的结合。 金沙祭祀区也出多件青铜龙形器, 其中那件呈弧形的龙首形器可能用于包裹其他 柱状器 , 或许类似于三星堆 1 号坑的龙柱形仪仗用器。 金沙祭祀区最突出地表现太阳崇拜的遗物便是四鸟绕日金饰。另一件青铜带柄璧形器在 圆孔外围有三只同样的飞鸟 , 可能寓意相同。 青铜立人像所戴太阳形冠应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的头冠一样象征太阳。金沙祭祀区有很多青铜眼形器, 甚至一些陶器上也有眼形图案 , 如陶器 座上的镂孔即为眼睛形 〔2 〕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一些青铜鸟可能是容器上的装饰物, 但也有一 些与三星堆 2 号坑中的鸟造型相近。这些眼睛和鸟的形象可能都与太阳崇拜相关。 可见, 金沙祭祀区出土遗物仍然突出了权力 , 以及崇拜太阳的信仰。 仅此而言 , 这些遗物所 代表的文化的确延续了三星堆文化的传统。 ( 三 ) 金沙祭祀区遗物的组合与功能 金沙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具有相似性并反映出相同的文化与信仰, 但器物的 组合和具体功能却有所不同。 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遗物按表现对象或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 〔3 〕 。第一类可归为祭祀对 象 , 在 1 号坑中有表现部族首领的青铜人头像和人面具、 象征权力的金杖和青铜龙柱形器等, 在 2 号坑中有象征太阳的青铜太阳形器、 神树、 眼形器、 鸟 , 以及可能表现神的凸目面具和鸟身 人面像等。 第二类用以表现祭祀者、 巫师和祭祀场景, 这主要是出自 2 号坑的各类青铜人像、 人 头像、 人面具、 神坛等。 第三类为祭祀用器, 如两个坑共有的青铜容器、 戈、 戚形方孔璧、 瑗, 各类 玉器、 象牙、 海贝等。另外, 器物坑中的一些虎、 蛇、 兽等动物形象可能是巫师所用的工具。 以上三类器物在金沙祭祀区都有发现。 可能属于前两类的器物不多 , 有金冠饰、 金面具 , 青 铜眼形器、 鸟、 立人像、 人头像, 以及石人像。值得一提的是石人像 , 其形态为跪姿, 头顶呈“ V” 字形, 双手被反缚。三星堆 2 号器物坑即有不少呈跪姿的青铜人像或人物图案, “ 神坛” 上有四 个立人的头顶也呈“ V” 字形。特别是石人像通常与石蛇、 石虎和玉璋共出, 在成都方池街遗址
〔 1 〕 施劲松 : 《 三星堆器物坑的再审视》 ,《 考古学报》 2004 年 2 期。 〔 2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 21 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 125 页图 97, 五洲传播出版社 , 2005 年。 〔 3 〕 施劲松 : 《 三星堆器物坑的再审视》 ,《 考古学报》 2004 年 2 期。 — 201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还有一件同样的石人像与卜骨共出 〔1 〕 。这些共出物应是巫师通神、 祭祀、 占卜用的工具。因 此 , 被缚的石人像可能用以表现将巫师作为牺牲或以石像作为巫师替身来进行某种祭祀〔2 〕 。 但金沙祭祀区目前尚未发现更多用以表现祭祀对象或祭祀场景的大型器物。金沙祭祀区出土 的大量小件青铜器、 青铜容器, 以及玉器、 石器、 象牙、 兽牙、 兽骨和卜甲等 , 应是祭祀用器。 从金沙祭祀区遗物的出土情况和共存关系 , 可以了解这些祭祀器物的使用概况。 根据已出 版的论著〔3 〕 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内容, 可知有以下几类情形。 一是以象牙为主的组合, 多伴出玉器、 铜器、 漆器和兽牙。如 1 号坑 , 长 1. 6、 残宽 0. 6 米, 下层为玉器和铜器, 上层有规律地堆积有八层象牙。 相距二米处为 11 号遗迹 , 长 2. 5 、 宽 1 米, 底层为柱状象牙段和一件玉器, 中层为柱状象牙段和漆器等, 上层为十余根完整象牙和一件镶 玉片漆器。10 号遗迹, 面积 1. 5 平方米( 也有报道为 3. 4 平方米) 〔4 〕 , 下层为 16 件玉器 , 上层 为七根象牙 〔5 〕 。 1 号遗迹, 长 2. 5、 宽 1. 2 米, 中央为一根象牙, 四周规整地排列有 28 枚兽牙。 二是以金器、 铜器和玉器为主的组合。 这类组合的遗迹较多, 遗物数量差异也很大 , 多者数 百件, 少者数件。如 6 号遗迹 , 面积 26. 8 平方米, 出土遗物 300 多件 , 包括 156 件玉器、 108 件 铜器、 16 件金器、 52 件石器、 7 件骨器、 2 件陶器。14 号遗迹 , 长 2、 宽 1 米 , 出土 330 件玉器、 43 件金器、 4 件铜器、 4 件石器、 3 件骨器。 8 号遗迹 , 出土 45 件金器、 95 件铜器, 以及玉器和石器。 4 号遗迹, 面积 1. 37 平方米, 出土 12 件玉器、 2 件铜器、 2 件石器。 三是以石器或以玉器为主的组合。如位于祭祀区南部的 3 号遗迹, 长 19、 宽 14 米 , 出土大 小不一的石璧、 石饼形器和石璋。石璧和饼形器均为西北—东南向呈扇形层层叠压, 一旁为石 璋。19 号遗迹 , 出土 33 件遗物 , 包括石人、 石蛇、 石虎、 石璧、 象牙器等。 四是牙、 角堆积。 如 2 号遗迹 , 面积约 500 平方米( 也有报道为 300 平方米) , 堆积大量的野猪 獠牙、 鹿角、 麂角, 以及少量象牙、 铜器、 玉器、 美石和完整陶器, 其中玉器 43 件、 铜器 7 件〔6 〕 。 五是陶器堆积。 如 28 号遗迹 , 在一面积约 13 平方米的长方形浅坑内, 有 100 多件陶器 , 主 要是尖底杯和尖底罐。 六是卜甲堆积。位于祭祀区西部 , 发现大小卜甲 19 片。
〔 1 〕 徐鹏章 : 《 我市方池街发现古文化遗址》 ,《 成都文物》 1984 年 2 期 ; 王毅、 徐鹏章 : 《 方池街古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 ,《 成 都文物》 1999 年 2 期。 〔 2 〕 施劲松 : 《 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 ,《 文物》 2010 年 9 期。 〔 3 〕 成都文 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 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 , 5、 6 页 ,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5 年 ; 成都文物 考 古研究所 : 《 金沙—— 21 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 12- 16 页 , 五洲传播 出版社 , 2005 年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 玉器》 , 14、 15 页 , 科学出版社 , 2006 年。 〔 4 〕《 金沙—— 21 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和《 金沙—— 再现 辉煌的古 蜀王都》 介绍 10 号遗 迹面积为 1. 5 平方米 , 《 金沙玉 器》 介绍面积为 3. 4 平方米。 〔 5 〕 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有 10 号遗迹出土的遗物 , 除有多件玉凿、 玉器残件外 , 尚有铜戈、 绿松石和美石。 〔 6 〕《 金沙—— 21 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介绍 2 号遗迹面积为 300 平方米, 《 金沙 — — 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 则说面积为 500 平方米, 两者均未介绍有铜器出土。《 金沙玉器》 介绍面积为 500 平方米 , 出土 7 件铜器。 — 202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据发掘者研究 , 金沙祭祀区的各类遗迹大体分三个阶段。在相当于殷墟第二、 三期的第一 个阶段 , 祭祀用品以象牙、 石器为主 , 另有一些陶器和极少量的玉器, 如第 11 号、 第 3 号遗迹。 在相当于殷墟第三、 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的第二阶段 , 以玉器、 铜器和金器为祭品的遗迹较多, 如第 6 号遗迹; 象牙与玉器的组合仍然流行, 如第 10 号遗迹。 在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 第三阶段, 则大量使用野猪獠牙、 鹿角、 美石和陶器, 如第 2 号、 28 号遗迹, 早期的铜器、 玉器和 象牙数量骤减 〔1 〕 。这三个阶段与本文得出的金沙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遗物比较结果及时 代推断相一致 : 即金沙祭祀区的玉器和石器与三星堆 1 号坑玉器具有更多共性而时代接近 , 将 象牙作为祭祀用品的情况同样见于三星堆 , 故金沙以玉石器和象牙为主的组合时代可能最早; 金沙的青铜器和金器与三星堆同类器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 这类组合应稍晚; 以兽牙、 兽角、 卜甲 和陶器为主的组合与三星堆器物坑遗物差别最大, 时代也应相距较远。 在各种堆积类型中 , 以玉石器和象牙堆积最普遍, 遗物种类和数量最多, 它们应是金沙遗 址最主要的祭祀用器。铜器和金器次之, 陶器、 卜甲和牙角堆积则较为特殊。遗物又分平地和 浅坑两种方式埋藏。 不同的组合与埋藏方式可能缘于时代差异, 但也可能是祭祀内容有别。 鉴 于各类堆积都很特别, 它们或分别用于不同类的祭祀。 虽然我们目前只知这些堆积的大致器类 而不清楚更具体的组合 , 但似乎也可确定在金沙祭祀区还未见组合完全相同的堆积。 这说明不 同的祭祀用器不同 , 或同类祭祀每次使用的器物也不固定。 与三星堆器物坑的遗物组合相比 , 金沙祭祀区器物组合多属祭祀用品, 祭祀者和被祭祀对 象较少。同时 , 无论是浅坑还是平地掩埋, 规模都较小, 一个遗迹单位中的遗物相对较少, 遗物 也没有被有意毁坏和焚烧的痕迹。 这说明金沙祭祀区的遗迹、 遗物可能是在长时间内由一次次 实际进行的祭祀活动而留下的。这不同于三星堆器物坑是因发生某种特殊事件而将宗庙与神 庙的器物毁坏并集中掩埋。 这进一步表明了金沙时期的祭祀活动或许有所变化, 即不再制作那 些突出的祭祀对象和祭祀者形象供奉于庙宇中 , 但实际举行的小规模祭祀活动更为频繁。 金沙 祭祀区遗迹和遗物的三个阶段则表现出不同时期祭祀方式和埋藏内容的特点与变化。
四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特点及原因
金沙祭祀区遗物相对于三星堆器物坑有明显的自身特点, 之所以形成这些特点又有其原 因。对此可着重由青铜器入手分析。 ( 一 ) 出土遗物的特点 首先, 金沙祭祀区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 已出土的器类没有表现祭祀对象和祭祀 场景的神树、 太阳形器、 神坛、 神殿等大型器物, 青铜人像、 面具、 容器等数量有限。
〔 1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 21 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 12- 16 页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2005 年。 — 203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其次, 金沙青铜器形体普遍较小。最突出的如青铜立人像和人头像 , 与三星堆器物坑中同 类器物相比形体差异极大。而三星堆 2 号坑中高大的人像并不只一件, 另如鸟身人像 , 残高即 为 80 多厘米。据已发表的金沙祭祀区铜器数据 , 除与三星堆器物坑同类器形制相同的少部分 戈和璧形器等外, 多数戈、 璧形器 , 以及人面具、 眼形器、 龙、 鸟、 圆角方孔器、 璋、 挂饰、 铃等形体 均很小 , 与三星堆同类器相比大小甚至相差数倍。 第三, 金沙祭祀区青铜器更为轻薄。经对 13 件铜器标本的测量和检验, 圆角方孔器、 眼形
1〕 器和一些残片的厚度一般为 0. 02 厘米左右 , 仅个别残片厚 0. 07 厘米 〔 。据金沙祭祀区发掘
者张擎先生告知, 已测量的 10 件眼形器厚多为 0. 08- 0. 12 厘米。这显然薄于三星堆眼形器。 据已公布的数据或相关介绍 , 其他如璧形器、 戈、 镂孔饰、 挂饰等也都很薄。还有的圆角方孔器 中间为极大的方孔而仅存一条很窄的边缘 , 与三星堆的方孔器完全不同。 第四, 金沙祭祀区青铜器的制造和装饰技术不同于三星堆青铜器。对金沙前述 13 件铜器 标本的金相检验表明, 除一件璧形器和一件残片为铸造外 , 其余 11 件样品均为热锻成形。 据分 析这些器物可能是先铸造成较厚的铜片 , 然后再根据需要加热锻打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2 〕 。 当然, 这一检测和分析的结果也可能受限于样品多为片状器, 但即使如此 , 也表明金沙祭祀区 的很多铜器确实是锻造成型的。 而对三星堆器物坑青铜器所做的同类分析则表明 , 测试标本均 为铸造成型 〔3 〕 。 三星堆器物坑的很多青铜器形体高大、 厚重, 有铸造成型的复杂纹饰。 而金沙 祭祀区的青铜器形体小而且轻薄 , 多用彩绘或镂孔进行装饰。 比如在很薄的眼形器上就使用墨 绘和镂孔表现眼眶、 瞳孔、 眼角, 在人面形器上也使用彩绘表现五官。又如金沙立人像 , 身上并 没无三星堆立人像那些复杂的服饰和装饰。还有很多金沙铜器则为素面。 第五, 三星堆器物坑中的一些青铜器类 , 在金沙祭祀区则为石雕、 木雕制品和玉器。 最突出 的就是大量的石雕人物和动物形象, 木雕神人头像和兽面 , 玉人面像、 镂孔饰、 椭圆眼形器和贝 形饰等。 以上是金沙祭祀区青铜器相较于三星堆器物坑青铜器的突出特点。 但金沙祭祀区的玉器、 石器、 木器和象牙等并不如此, 其种类和数量反而很丰富 , 形体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至于金沙的 金器形体较小 , 那很可能是由于许多金器附于铜器表面, 铜器形体决定了金器的大小。 当然, 金沙祭祀区并未全部发掘 , 因此对遗物特点的上述认识存在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 , 已 出土的青铜器确实存在小型化、 轻薄化、 锻造成型和以其他质地器物代替青铜器的情况。 ( 二 ) 出土遗物特点的成因 金沙祭祀区青铜器及其他遗物之所以形成上述特点 , 需要从多方面分析。
〔 1 〕肖 〔 2 〕肖 、 杨军昌、 韩汝玢 : 《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属器的实验分析与研究》 ,《 文物》 2004 年 4 期。 、 杨军昌、 韩汝玢 : 《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属器的实验分析与研究》 ,《 文物》 2004 年 4 期。
〔 3 〕 曾中懋 : 《 广汉三星堆一、 二号祭祀坑出土铜器成分的分析》 ,《 四川文物》 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 , 1989 年。 — 204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首先需要考虑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可能有一段并存期, 并存期的金沙或许不如三星堆 重要, 祭祀器物的规格也相应较低。 这可以解释金沙祭祀区的一些遗物, 特别是玉器, 形制与三 星堆器物坑遗物相同但形体偏小。 但当金沙继三星堆成为成都平原新的中心或都邑时 , 其祭祀 器物理应具有如同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物那样的规格。 事实上, 此阶段金沙祭祀区除青铜器之外 的遗物的确如此, 金器、 玉器、 石器、 木器等都很丰富 , 玉琮等的制作水平更高 , 象牙等的数量更 多。 这可以说明金沙时期的兴盛并不逊于三星堆时期。 如此, 金沙青铜器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 当另有原因。 其次需要考虑 , 金沙祭祀遗迹与三星堆器物坑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 金沙祭祀区遗物是由 实际举行的祭祀活动留下的 , 并非像三星堆器物坑那样埋藏的是宗庙与神庙内的陈列器, 因而 没有表现祭祀对象和祭祀场景的大型器物。但这不足以解释金沙青铜器数量少、 小型化、 轻薄 化的特点。况且金沙祭祀区也有少数立人像、 人头像、 眼形器和鸟等小型器物。金沙各时期的 祭祀用品组合不同 , 有的阶段并不流行青铜器, 这恐怕也难用祭祀方式的差异来解释。 第三也要考虑到, 人们价值观、 审美情趣或信仰的变化会影响青铜制品的制作。但金沙遗 址与三星堆遗址时代紧密衔接 , 文化面貌基本一致, 社会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 人们在同一环 境中生活并具有共同的信仰。 在此背景下, 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会突然变化并进而影响到 青铜器的生产与使用。两地遗物风格明显的相似性也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 最可能导致金沙祭祀区遗物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就是铜矿资源匮乏。 就铜器的器形而言 , 铜料不足将限制人们制作更多、 更大的青铜器, 数量有限的铜器被尽 量制作得小巧轻薄 , 甚至采取诸如将圆角方孔器的方孔扩大的办法节省铜料。 三星堆青铜器给 人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当时的铜矿资源更富足, 如最大的一件人面具即高 72、 宽 132 厘米 , 如此 一件铜器所用的铜料在金沙足以制作出大量同类器。 当然 , 三星堆的统治者可能也采取了控制 或聚敛铜矿资源的措施以满足于制作宗庙、 神庙内的器物, 因为相对于两个器物坑, 三星堆遗 址其他地点出土的青铜器也不多。 但即便如此, 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铜器和其他祭祀 器物的总体情况看 , 三星堆拥有更充足的铜矿资源。 从器类上看 , 金沙时期因铜料不足而开始用木器、 石器来代替本应用青铜铸造的器物, 并 尽可能用金器、 玉器、 石器、 象牙、 陶器、 漆器、 獠牙、 鹿角等作为祭祀用器。正如此 , 金沙祭祀区 的一些玉器、 石器等的规格并不低, 有的器物甚至更大、 更精美 , 而漆器也开始出现。 从铜器制作技术上看, 铸造与锻造是两种不同的技术 , 两者间的一个突出差别就是锻造技 术可以大为节省铜料。贝格立先生最近撰文谈及商代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器制造业的主要差 别即在于对铸造法和锻造法各有所重 , 这种差异缘于一个经济问题 , 即商代的工匠没有金属资 源匮乏的顾虑 , 而其他地区如近东则总是采用锻制技术来解决金属资源不足的问题〔1 〕 。三星
〔 1 〕 贝格立 : 《 商时期青铜铸造业的起源和发展》 ,《 南方文物》 2009 年 1 期。 — 205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堆与金沙的工匠无疑具有制作铜器的相同的知识和技术。 金沙铜器中有铸造成型者, 甚至那些 锻造成型的器物也是先铸后锻, 说明三星堆的铸造技术至金沙时并未中断。反之 , 三星堆 2 号 坑中出土的很多铜箔饰件等也是捶打成型 , 其上还同样使用了錾凿纹饰和彩绘的装饰方法 , 只 不过这种制造技术和装饰方法运用不多。导致金沙与三星堆青铜器主要成型和装饰技术互换 的原因可能就是金沙时期铜矿资源的匮乏。 青铜器成分的检测和分析也证明两地铜器的矿源的确有所变化。对金沙祭祀区出土的戈 钺形器、 容器、 璧环类器、 像生和装饰类器、 杂器等 54 件铜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 戈形器、 锄 形器( 即方孔器) 、 璧形器等多含与三星堆青铜器铅同位素组成完全一样的高放射成因铅, 但也 出现了含普通铅的器物 ; 一半以上的像生和装饰类器物含高放射成因铅 ; 杂器和容器多含普通 铅。分析认为 , 这一结果揭示出金沙时期延续利用了早期开发的高放射成因铅青铜原料产区, 同时矿业活动也由开采已久的早期矿区逐渐向新矿区转移 〔1 〕 。延续开采早期矿区和向新矿 区转移的具体情况难以知晓 , 但检测和分析表明金沙时期的矿源确实有了变化。 在经分析的金 沙铜器中, 含高放射成因铅者以戈、 方孔器和璧形器居多 , 这几类器物恰好与三星堆器物坑的 同类器差别不大, 它们也可能是与三星堆同时代的器物。或许可以认为 , 金沙祭祀区含高放射 成因铅的铜器时代较早。 金沙像生类器物、 装饰类器物、 杂器和容器多为普通铅, 它们恰好与三 星堆青铜器的差异更明显, 因而也更可能生产于金沙时期。 青铜器金属成分的差异同样表明三 星堆时期的矿源在金沙时期可能中断并致使资源匮乏。 再从金沙祭祀区器物组合的三个阶段看, 第一阶段应与三星堆器物坑时代相同或相近 , 当 时金沙并非中心城邑, 祭祀器物规格较低。 第二阶段晚于三星堆器物坑, 金沙已成为新的中心, 祭祀区的遗物组合最丰富, 铜器增多。 但铜料来源中断或不足导致青铜器发生了明显变化。 到 第三个阶段, 铜料可能更加匮乏 , 祭祀器物以兽牙、 兽角、 美石和陶器为主。铜料不足不仅影响 了祭祀用品的组合 , 甚至有可能改变了祭祀方式 , 即人们不再用青铜制作那些巨大的崇拜对象 和表现祭祀场景的器物并陈列于庙宇中, 而是更多地使用其他质地的器物在河滩上进行祭祀。 铜料匮乏的现象在金沙遗址其他地点和成都平原东周时期的其他考古材料中也有体现。 金沙遗址在祭祀区以外的地点发现很多墓葬, 但从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均无青铜器, 只在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墓葬中才出土为数不多的铜戈、 矛、 剑等兵器和工具, 其中有的还是明 器 〔2 〕 。 2000 年在成都市商业街发现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合葬墓 〔3 〕 , 宋治民先生经对墓葬的 埋葬特点、 葬具和出土遗物进行分析后认为墓葬时代应为春秋后期 〔4 〕 。从商业街墓出土遗物 与成都平原春秋时期遗存的相似性, 以及该墓与四川地区战国墓的差异看, 将商业街墓定为春
〔 1 〕 金正耀、 朱炳泉、 常向阳、 许之咏、 张擎、 唐飞 : 《 成都金沙遗址铜器研究》 ,《 文物》 2004 年 7 期。 〔 2 〕 江章华 : 《 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 ,《 文物》 2010 年 2 期。 〔 3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 , 文物出版社 , 2009 年。 〔 4 〕 宋治民 : 《 成都市商业街墓葬的问题》 ,《 四川文物》 2003 年 6 期。 — 206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秋后期更为合理。 商业街墓规模很大 , 出土 17 具独木棺, 其中 9 具为巨大的船形棺。 但墓中仅 出 20 件青铜器, 为矛、 戈、 钺、 斤、 削刀、 印章、 带钩、 饰件, 有的矛和戈极为轻薄而非实用器。该 墓虽然曾遭严重破坏, 但仍有部分棺木完整。比如至少有六具船形棺保存相对完好, 其中一具 葬人和一具专门放置随葬品的棺甚至未被盗。这些棺木中也没有发现大型的青铜礼乐器。这 表明商业街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并无太多缺失, 青铜器较少是该墓的特点之一。 与缺乏铜器形成 对比的是, 墓葬中随葬了种类和数量丰富的漆器 , 如篦子、 耳杯、 盒、 盘、 簋、 案、 几、 床、 器座、 鼓、 鼓槌, 以及杂器等 , 另外还有很多专用于放置粮食、 肉食和瓜果蔬菜的陶瓮和竹筐。 可见作为目 前在四川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业街墓葬, 体现墓葬规格的可能是巨大的船形独木棺、 丰富 的漆器和大量的食物 〔1 〕 。但到了战国时期 , 成都平原墓葬中的青铜器明显增多 , 如同样是独 木棺墓、 但规模小得多的成都百花潭 10 号墓〔2 〕 、 绵竹墓 〔3 〕 和新都马家大墓 〔4 〕 等都出土了 大批青铜容器、 兵器和工具等, 与商业街墓形成强烈反差。这或许表明金沙时期出现的铜料匮 乏的情况直至战国时期才有所改变。 如果金沙时期铜料果真出现了匮乏 , 那么这将是了解从三星堆到金沙的社会变化的重要 线索, 并为我们研究三星堆和金沙两个遗址的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 目前我们并不清楚三星堆 城址废弃的确切原因, 两个器物坑或许表明当时发生了某种突发事件。 金沙在三星堆作为中心 时已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区, 但我们并不清楚它在何种情况下替代三星堆成为新的中心。 但可以 肯定的是 , 无论是在三星堆还是在金沙, 青铜制品对维系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至关重 要 , 铜矿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 铜矿资源中断或不足将引发社会动荡或其他严 重后果。 因此 , 是因战乱或社会动荡使成都平原的统治中心由三星堆转移到金沙并进而发生了 铜料匮乏, 还是因为铜料来源的中断导致了三星堆的衰落和金沙的兴起 , 这非常值得关注。 总之, 金沙祭祀区青铜器及其他遗物显现出的特点, 以及该时期可能出现的铜矿资源的匮 乏 , 有助于说明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上两个中心城邑历经的变化。
五 金沙时期成都平原的文化格局
金沙祭祀区出土的绝大部分遗物与成都平原之外其他地区、 其他文化的遗物完全不同。 从 总体上看, 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延续了三星堆文化 , 具有极强的地方性。 但也有部分遗物例外。比如金沙遗址出土的那类合瓦形青铜铃也见于二里头遗址 〔5 〕 ,铜
〔 1 〕 施劲松 : 《 南方东周时期的独木棺合葬墓》 ,《 考古学集刊》 第 18 集 , 科学出版社 , 2010 年。 〔 2 〕 四川省博物馆 : 《 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 ,《 文物》 1976 年 3 期。 〔 3 〕 四川省博物馆 : 《 四川绵竹县船棺墓》 ,《 文物》 1987 年 10 期。 〔 4 〕 四川省博物馆、 新都县文物管理所 : 《 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 ,《 文物》 1981 年 6 期。 〔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 110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 207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螺形器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白陶器相近。至于可能是从容器上脱落的牛首、 兽首等, 在中原商 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上很常见。玉器中有一些器形也如此 , 如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 金 沙最高的那件带节琮就被视为是较为典型的良渚式琮, 较矮的一类玉琮在中原商周时期的遗 址中也有发现 ; 玉箍形器见于良渚文化、 二里头遗址和殷墟; 玉璧形钺见于二里头遗址 ; 有领玉 璧见于殷墟及长江中下游的商代墓葬 ; 带齿牙璧见于陕西神木石峁和延安芦山峁 , 以及华北和 辽东等 ; 玉凹刃凿形器在滇东南、 桂西和越南都有发现; 玉璋、 玉戈、 玉钺的发现更广泛 , 玉斧形
1〕 钺上的兽面纹还与中原铜器上的兽面纹相似 〔 。
但除铜螺形器、 带齿玉牙璧、 玉璧形钺和弧刃钺外, 上述的其他器物也见于三星堆器物坑 或三星堆遗址。 与铜螺形器相近的器物还见于三星堆仁胜村土坑墓。 因此, 金沙祭祀区这些与 其他文化器物相近似的遗物, 更可能是沿袭了三星堆的器类而非直接来自成都平原之外。如 此 , 金沙祭祀区的出土物似乎并未受到成都平原之外其他文化的明显影响。 相对而言 , 三星堆文化虽然同样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文化 , 但外来文化的痕迹却更为 明显。比如, 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尊、 、 瓿和盘等容器虽有地方特点, 但基本器形和纹饰 仍属于商文化系统。 三星堆文化的一些青铜器、 玉器和陶器也与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的器物相 近 , 它们可能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出现。 显然 , 三星堆文化与外界有着更多的联系和交往。 从 青铜容器看, 商文化因素可能来自长江中游 〔2 〕 。金沙祭祀区出土遗物似具有更强的地方性, 甚至那些青铜容器残件也很独特。 仅从祭祀区的出土遗物看, 金沙似乎缺少与外界尤其是中原 商周文化的直接交往。 但在金沙作为中心都邑的商末和西周时期 , 成都平原的其他地区却有商周文化的影响 , 相 关的重要发现之一是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青铜器。1959 年在成都东北约 40 公里的彭县竹瓦街 发现 1 号窖藏 , 在一个大陶缸内出土 21 件青铜器, 包括五件 ( 图一一, 2、 3) 、 一件尊( 图一一, 5) 、 二件觯( 图一一 , 9) 、 八件戈 ( 图一一 , 6- 8) 、 二件钺、 一件戟、 一件矛和一件锛 〔3 〕 。1980 年 又在距该窖藏约 25 米处发现 2 号窖藏, 同样是在一个大陶缸内装有 19 件青铜器 , 包括四件 ( 图一一, 1、 4) 、 十件戈、 三件钺和二件戟 〔4 〕 。这两批铜器的埋藏现象及铜器数量、 器类、 器形 和纹饰都很相近, 一般认为它们的埋藏年代和埋藏性质相同。对于这两批青铜器 , 徐中舒先生 较早提出 1 号窖藏的尊和觯为商末之器 , 其余为蜀地仿制, 最晚年代应在西周较早期, 埋藏年 代距周初开国时期不远 〔5 〕 。冯汉骥先生认为 1 号窖藏的尊和觯可能为晚商殷人之器 , 其余四 川本地所铸的铜 和铜兵器若仅从花纹看当不晚于西周初期 , 但在蜀地 , 特别是从当地冶铸发
〔 1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 《 金沙玉器》 , 18- 25 页 , 科学出版社 , 2006 年。 〔 2 〕 施劲松 : 《 论我国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大口尊》 ,《 文物》 1998 年 10 期。 〔 3 〕 王家 :《 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 ,《 文物》 1961 年 11 期。 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 ,《 文物》 1962 年 6 期。 〔 4 〕 四川省博物馆、 彭县文化馆 : 《 四川彭县西周窖藏铜器》 ,《 考古》 1981 年 6 期。 〔 5 〕 徐中舒 : 《 四川彭县 — 208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图一一 彭县竹瓦街出土铜器
1- 4. 5. 尊 6- 8. 戈 9. 觯
展历史看可以晚到西周末期或春秋初 〔1 〕 。李伯谦先生认为竹瓦街尊、 觯、 的铭文、 花纹具有 商末周初风格 , 的造型和某些装饰为西周早期的典型形制与纹饰 , 长援直内戈的时代可早到 商代, 而三角援戈属西周早期, 有的可能晚到西周中期 〔2 〕 。李学勤先生认为青铜器时代应属 周初, 二件觯虽然不制造于蜀地 , 但在年代上和其他器物仍是吻合的 〔3 〕 。李明斌先生认为除 有铭铜觯外, 其余铜器铸造于蜀地, 铜器时代为西周早期 , 窖藏年代为西周后期, 下限或可至春 秋初期 ; 同时提出这批铜器是作为三星堆器物坑所出重器的对立物和替代物而出现在古蜀的, 它们与 的
〔 4〕
国墓地的密切关系还表明十二桥文化时期的四川盆地与北方进行的交流是多方面
。孙华先生提出这批铜器都呈现出典型的西周前期的特征而没有更晚风格的迹象; 那些 并没有什么四川的地方特点 , 它们都应是周王朝铜器作坊或在周
被认为是具有地方色彩的 级贵族埋下的遗存 〔5 〕 。
王朝铜器工艺传统指导下制作的, 两个窖藏有可能是鱼凫王朝被蒲卑王朝取代时由前朝的高 我同意多数学者的观点 , 即这批铜器具有商末或西周早期的特点 , 时代不晚于西周早期。 除竹瓦街外, 四川新繁水观音也出土长援直内的青铜戈〔6 〕 , 时代应与竹瓦街同类戈相近。我 认为竹瓦街青铜器的主要特色在于重 的组合 , 就铜器的形制与纹饰而言, 带铭文的觯和尊固
〔 1 〕 冯汉骥 : 《 四川彭县出土的铜器》 ,《 文物》 1980 年 12 期。 〔 2 〕 李伯谦 : 《 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 ,《 考古与文物》 1983 年 2 期。 〔 3 〕 李学勤 : 《 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的再考察》 ,《 四川考古论文集》 , 文物出版社 , 1996 年。 〔 4 〕 李明斌 : 《 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窖藏考辨》 ,《 南方文物》 2002 年 1 期。 〔 5 〕 孙 华: 《 彭县竹瓦 街铜器再 分析—— 埋藏性 质、 年代、 原 因及其文 化背景》 ,《 长 江流域 青铜文 化研究 》 , 科学 出版社 , 2002 年。 〔 6 〕 四川省博物馆 : 《 四川新繁县水观音遗址试掘简报》 ,《 考古》 1959 年 8 期。 — 209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然是来自北方的产品,
也无明显的当地特点, 它们或许都不是蜀文化的产物。
竹瓦街青铜器与三星堆青铜器具有一定的时代距离 , 尊、 和戈与三星堆器物坑的同类器 差别明显, 它们之间应没有直接联系。竹瓦街青铜器与金沙遗址时代相当并被归为十二桥文 化 , 但竹瓦街青铜器与金沙遗址青铜器明显不同。金沙遗址没有发现青铜觯 , 已出土的青铜容 器残片也不同于竹瓦街的尊或 。金沙祭祀区和竹瓦街虽然都出土大量铜戈, 但形制全然不 大多形体高大、 纹饰繁缛、 制作精良。 其中 1 号窖藏的大
〔 1〕
同。即使是金沙祭祀区仅见的一件长援有阑戈也与竹瓦街的有阑戈有差异。从竹瓦街青铜器 群也看不出铜料匮乏, 因为那些青铜 高 68 厘米 , 2 号窖藏的大
高 79 厘米 , 后者被认为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
。
即使我们考虑到金沙祭祀区铜器是祭祀用器而竹瓦街青铜器出自窖藏, 这仍不足以说明 两者的显著差异。 对于时代相同、 出土地点相近的这两批铜器 , 我认为其间还缺乏直接联系 , 也 很难认为它们同属一个文化。 徐中舒先生认为觯的形体和“ 覃父癸” 、 “ 牧正父已” 的铭文与中原 商器相同, 应是蜀人参加武王伐纣的战利品或周王颁赐的俘获品。 宋治民先生指出宝鸡竹园沟 覃父癸” 商代晚期铜爵, 陕西陇县韦家庄 M 1 出土一件“ 牧正” 商代晚期铜尊, 商 M 7 出土一件“ 的“ 覃” 氏和“ 牧正” 氏家族铜器分别出自不同的地方 , 证明了徐中舒先生的推断〔2 〕 。将竹瓦街 青铜器与陕西等地及金沙的发现相比较, 可以认为竹瓦街的铜 也是外来的。
金沙祭祀区青铜器与竹瓦街青铜器的差异或许表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文 化面貌并不一致。 金沙祭祀区出土遗物代表的是由三星堆文化而来的成都平原的本土文化 , 竹 瓦街青铜器虽出土于蜀地但却来自商周文化。 商周文化影响到了彭县一带, 却未进入到作为中 心都邑的金沙。 金沙祭祀区的最晚年代大约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 祭祀区出土的那些重要器类在此后 便很少见。 金沙遗址其他地点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开始出现铜器, 但却不同于祭祀区的发现。 成 都平原东周时期的其他遗址和墓葬更不出土金器和象牙 , 青铜器和玉器也完全不同。 三星堆和 金沙时期的那些信仰和崇拜 , 并不见于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 金沙祭祀区出土遗物所代表的文 化在成都平原似乎并未延续下来。 在四川地区东周时期的考古发现中, 反而可以看到一些与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相关的特点。 竹瓦街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 , 1 号窖藏出土一套五件, 据推断 2 号窖藏的 也应为五件, 只 因某种原因而在埋藏时少了最小的一件 〔3 〕 。冯汉骥先生提及抗日战争时期川西出土过一套
〔 1 〕 孙 华: 《 彭县竹瓦 街铜器再 分析—— 埋藏性 质、 年代、 原 因及其文 化背景》 ,《 长 江流域 青铜文 化研究 》 , 科学 出版社 , 2002 年。 〔 2 〕 宋治民 : 《 从三星堆的新发现看早期蜀文化》 ,《 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 , 巴蜀书社 , 1991 年。 〔 3 〕 孙 华: 《 彭县竹瓦 街铜器再 分析—— 埋藏性 质、 年代、 原 因及其文 化背景》 ,《 长 江流域 青铜文 化研究 》 , 科学 出版社 , 2002 年。 — 210 —
施劲松 : 金 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一大四小的 一
〔 1〕
, 可惜当时即遭失散而下落不明,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 兽纹壶” 可能即是小 , 但大小相次的成套“ 列 ” 进一步体现了
之
。在三星堆器物坑中已出铜
〔 2〕
在当地文化中
〔 3〕
的重要性。 在四川东周时期的墓葬或器物坑中仍有很多 二件
, 如茂县牟托石棺墓及陪葬坑出土有 , 其中一些 。 的形制和
, 在成都一环路、 三洞桥、 金马公社 , 以及汶川阿尔村等地也都出土 , 孙华先生认为这也是重
具有西周铜器的特点且形体高大。 新都马家战国墓出土的大批青铜器中也包括五件一套的 在成都商业街船棺墓中还有大量陶 纹饰与彭县竹瓦街 有所不同, 但重 的体现 〔4 〕 。上述
的传统在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中却得以保留。此外 , 竹
瓦街那种三角援的戈型在四川地区的东周墓中很常见, 甚至在金沙遗址的春秋墓中也有发现。 多戈而少矛也被认为是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的一个共同现象〔5 〕 。由此可以认为, 巴蜀青铜器中 的一些重要特点与竹瓦街青铜器更相一致 , 与金沙祭祀区青铜器却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 , 金沙大约在商末至西周晚期时成为成都平原的区域文化中心 , 金沙祭祀区出土 遗物所代表的文化是对三星堆文化的延续并变得更为独立。金沙祭祀区的那类遗物自西周以 后已不再见, 如同三星堆文化的消失曾一度让人不解一样 , 金沙那样一种文化的去向同样值得 关注。 而竹瓦街出土的青铜器则表明商周文化影响到了金沙遗址之外的成都平原的其他地区, 竹瓦街青铜器的一些特点直至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中仍有所见。
附记 :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 学院“ 基础 学者资助计划” ( 2009- 2012 年 ) “ 长 江流域的青铜文明” 系列成 果之一。
THE RESEARCHES ON TH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SACRIFICIAL ZONE OF JINSHA SITE
by Shi Jinsong In t he Sacrificial Zone of Jincha Site in Cheng du Cit y, many gol den w ares, br onzes, jades, sto ne and w ooden im plement s and ivor ies dat ed as fro m t he l at e Shang Dynast y to t he Spring and-Aut um n Period w ere uneart hed. T hese art ifacts have str ong similarities t o t hose
〔 1 〕 冯汉骥 : 《 四川彭县出土的铜器》 ,《 文物》 1980 年 12 期。 〔 2 〕 茂县羌族博物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 : 《 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 及陪葬坑清理简报》 ,《 文物》 1994 年 3 期。 〔 3 〕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 : 《 成都三洞桥青羊小区战国墓》 ,《 文物》 1989 年 5 期 ; 阿坝州文管所: 《 汶川发现西周时期蜀文化青 铜 》 ,《 四川文物》 1989 年 4 期。 〔 4 〕 孙 华: 《 彭县竹瓦 街铜器再 分析—— 埋藏性 质、 年代、 原 因及其文 化背景》 ,《 长 江流域 青铜文 化研究 》 , 科学 出版社 , 2002 年。 〔 5 〕 孙 华: 《 彭县竹瓦 街铜器再 分析—— 埋藏性 质、 年代、 原 因及其文 化背景》 ,《 长 江流域 青铜文 化研究 》 , 科学 出版社 , 2002 年。 — 211 —
考古学报 2011 年第 2 期
uneart hed fr om the sacrif icial pit s in Sanx ing dui Sit e in Guang han Co unt y, w hich show ed t hat the cul ture r epresent ed by t he art ifacts found fro m Jinsha Site and t hat by t he art if act s fo und f rom Sanx ing dui Site had identit y and cont inuit y. Similar t o t hose o f Sanx ing dui Sit e, t he art ifact s uneart hed fro m the Sacrificial Zone o f Jincha Sit e also em phasized pow er and the sun w or ship; how ever , t hese art ifacts w er e left by many tim es of act ually conduct ed sacrif icial ceremo nies, and t he cerem onies held in dif ferent t imes and t hem es had diff erent art if act assem bl ag es and burying m et hods. T his ref lect ed t hat in t he t ime of Jinsha Cult ure, t he sacrif icial act iv ities w ere diff er ent fro m t ho se of Sanxingdui Cult ure , t he latt er o f which were m aking lar ge amo unt s of art if act s represent ing t he w orshipped deit ies, sacrif icial ceremony part icipant s, sacrif icial ceremo ny scenes and so on and o ff er ing t hem in t he ancestr al t em ples or deit y t emples. T he cat egor ies and quant it ies of t he bronzes uneart hed fro m Sacr if icial Zo ne of Jinsha Site w ere bot h much f ew er t han t hat of Sanx ing dui Sit e ; mo reo ver t hey w ere made in smaller sizes and thinner bodies w it h f org ing t echnique and decorat ed w ith openw or k o r co lor paint ing , and were usually replaced by sto ne and w ood carv ings, jades and lacquer w ares. Ref err ing to the com po nent anal ysis resul ts of the bro nzes , w e can infer t hat t hat t he bronzes of Jinsha Sit e had t hese f eatures w as because at t he tim e o f Jinsha Cult ure, t he raw mat erials fo r m aking bronze w as scanty . T he insuff iciency of resour ces mig ht be a new clue for us t o underst and t he abandonment of Sanxingdui Sit e and t he rising of Jinsha Sit e. T he rel ics of Jinsha Sacr if icial Zone show ed clear local f eat ures and the cult ure represent ed by t hem bore more independence. T his is dif f erent f rom t he archaeolog ical discov eries at Zhuwajie in Peng zhou City , t he bro nzes among w hich bear ing Shang and Z hou st yl es sho wing that t he Shang and Zhou Cult ures had inf luenced ot her pl aces o n Chengdu Plain outside t he Jinsha Site . M or eov er , t he relics w it h f eatures l ike t ho se of t he art if act s fr om Jinsha Site disappeared since t he West ern Zhou Dy nasty , and t he w hereabouts of t he cult ure represented by t hem becam e a new research issue. How ever, som e features of t he Zhuw ajie bronzes were inherit ed by t he Ba -Shu Cult ures in t he East ern Zhou P eriod . 责任编辑 : 谭长生
— 212 —
本文关键词: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