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从地下遗存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烧砖的演进

发布时间:2018-10-15 14:19
【摘要】:从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烧砖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距今约6300~5500年前,出现了用于修建祭祀场所、陶窑、铺垫坑底、建筑房屋基础及柱础的形状不规则的烧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烧砖;距今约5500~5000年前,烧砖形状初步规则,其用途扩展至筑墙、砌井壁、铺垫道路及房屋地面,这与石灰、水泥性能材料的发明相适应,是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距今约5000~2600年前,烧砖的形状趋于规整,烧制工艺趋于成熟;距今约2600年左右,烧砖形状及工艺完全成熟。
[Abstract]:From the underground material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brick burning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gone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ages: about 6300-5500 years ago, it was used to build sacrificial places, pottery kilns, and laying pit bottoms. The irregularly shaped brick of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and foundation, the earliest brick in the world; about 5500 to 5,000 years ago, the initial rules of the shape of the brick were extend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alls, well walls, paved roads and the floor of houses, 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lime. The invention of cement property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bout 5000 ~ 2600 years ago, the shape of fired brick tended to be regular and the firing process tended to mature, and about 2600 years ago, the shape and process of fired brick were completely mature.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南北两大生业区早期文明进程比较研究”(编号:13XZS03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湖北潜江龙湾放鹰台Ⅰ号楚宫基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3年03期

2 李乃胜,张敬国,毛振伟,冯敏,王昌燧;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凌家滩“红陶块”[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2期

3 黄金贵;;“甓”义考[J];考古;1993年05期

4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J];考古;1993年07期

5 ;湖北均县朱家台遗址[J];考古学报;1989年01期

6 吴晓;放鹰台一号基址[J];江汉考古;2001年04期

7 刘俊男;;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J];中原文物;2013年01期

8 方酉生;;楚章华台遗址地望初探[J];中原文物;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君;;楚文化“天人合一”在建筑观上的体现[J];安徽建筑;2006年05期

2 李中扬,夏晋;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J];包装工程;2003年04期

3 方向明;;反山、瑶山年代问题的再讨论[J];东方博物;2008年02期

4 田名利;;略论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变迁——兼谈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区和类型[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5 何国俊;;两翼-中轴:岭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6 方向明;;崧泽文化玉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7 高倩;;天圆地方 人在中间——浅谈中国古代楚国“天人合一”建筑观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福建建筑;2009年03期

8 段炼,刘俊,张楠;地域文化滥觞与当代市民社会运动的结合──长沙五一市民广场设计方案示例[J];规划师;2002年01期

9 邓翔;秦军;;荆州市水文化初探[J];规划师;2006年03期

10 蒋波;朱战威;;三十年来楚方城研究述要[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茹;陈纲伦;;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与承传[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巩启明;巩文;;论仰韶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汪峰;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朝霞;楚国西部疆域演变与民族融合[D];武汉大学;2011年

5 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李强;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纺织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李敏秀;中西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8 李乃胜;我国新石器时期建筑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郑建明;环太湖地区与宁绍平原史前文化演变轨迹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为;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2 张树霞;寿春古城墙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潇;楚美术造型特征在动画片中的应用与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伟;良渚文化玉璧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历程[D];吉林大学;2011年

5 蔡唯为;湖北竹山县“三盛院”庄园的保护和复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彭罕之;明清时期南漳山寨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苏莹莹;楚国纪南城南垣水门的复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闻磊;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义雄;基于生存环境演变的良渚文化信息图谱[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灿_g;城市街道空间景观构成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年03期

2 郭京宁;王湾三期文化研究历程评述[J];华夏考古;2005年02期

3 张昌平;;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J];华夏考古;2006年03期

4 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J];江汉考古;1998年01期

5 ;钟祥乱葬岗夏文化遗存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6 王劲;;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J];江汉考古;2007年01期

7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年04期

8 ;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78年01期

9 赵春青;张松林;张家强;张巧燕;钱立森;魏新民;;河南新密市新砦城址中心区发现大型浅穴式建筑[J];考古;2006年01期

10 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魏兴涛 赵文军 楚小龙 徐序白;[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春君;刘俊男;;从地下遗存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烧砖的演进[J];中原文物;2014年02期

2 罗丽馨;明代灾荒时期之民生─—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J];史学集刊;2000年01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维忠;洪卫;;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变化及对防洪的影响[A];纪念’98抗洪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文集[C];2008年

2 胡维忠;洪卫;;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变化及对防洪的影响[A];纪念’98抗洪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文集[C];2008年

3 韩青山;;长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夏季炎热程度的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2272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72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a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