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术交感与魇制:战国前考古学图像的典型特征
[Abstract]:In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pedigree and types befor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or patterns. These im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act that they are not merely artistic embellishments, but are often a special medium of witchcraft, or a form of religious nightmare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re: bronze and jade cannibalism images, witchcraft phenomenon, fishing color pottery patterns, hunting images and so on, which is the vivid portrayal and typical law of the early art genesi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From this angle, we can see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primitive witchcraft religion.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J];文物;198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天鹏;;从原始狩猎巫仪主要元素看傩的史前遗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湛群;;《考工记》五行思想与传统工艺美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崔海洋;;从侗族传统生计看现代农业内涵的不确定性——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10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定云;;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图腾与炎帝彤鱼氏——兼论炎帝名号的由来[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6 杨孝军;;从徐州地区的自然灾害来看灾异思想融入汉画像石的进程[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俊男;;尧帝生、葬湖南攸县的证据及专家论证会简况[A];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10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志军;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浩成;地域形象的载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丽;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陈曦;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妍利;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的族文化[J];东南文化;2004年01期
2 张全民;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原媛;;浅谈《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与程序》[J];商;2014年02期
4 钟礼强,吴绵吉;《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评述[J];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5 陈淳;谈谈考古学的科学性[J];文物世界;2000年04期
6 李润权;陈星灿;;美国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0年04期
7 陈淳;谈考古学的学术定位[J];文物世界;2001年06期
8 安志敏;考古学的定位和有关问题[J];东南文化;2002年01期
9 孙长初;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奠基[J];东南文化;2002年05期
10 高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J];化石;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虎;;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2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3 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4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5 俞伟超;;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新世纪展望[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6 于建设;;于建设在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上的讲话[A];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2年
7 陈存洗;;闽族文化的考古学观察[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8 李东红;;中国边疆考古学的学术取向: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10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考古学文化分区必须注意当时人的认识[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袁永明;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辨正[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王昌燧 张爱冰;考古学文化的动态特征[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变迁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周晓陆 曾智泉 卢f ;艺术考古学:相关理论探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陈胜前;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中的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考古所 袁靖;论考古学方法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不能把细石器作为中石器的同义语[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曹兵武;美国考古学中的民族学传统[N];中国文物报;2001年
10 赵春青;关于考古学定位的再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霍东峰;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宁;安徽江淮地区西周考古学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常兆福;黄土高原东北部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杨小燕;新石器时代中期伊、洛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观察[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贾姗;图们江流域汉代以前的几种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崔品;脂类物质分析技术运用于考古学的方法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孙周勇;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杨难得;湘江中上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蒋超年;甘青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及族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志刚;泥河湾小长梁文化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范芳芳;中国考古学期刊现状调查与发展方向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98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9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