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
本文关键词:贾湖遗址2001年度浮选结果分析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1年·第3期
当,陶器群也是以釜、钵类为主,食物遗存中也同样有稻属植物[49],估计也来自与贾湖一期遗存同一时期类似的南方文化系统。可以想见,黄河中下游地区6000BC以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长江流域和淮汉一带文化及人群北进的结果。
本文对贾湖遗址一期遗存的认识,看上去似乎是意在揭示一种“贾湖一期文化”遗存的存在,但贾湖一期遗存已发掘和已发表的资料并不多,文化的分布区域和年代也不十分确定,还有很多相关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根据现有资料,仅从陶器群、绝对年代和经济形态三个方面提炼出这类文化遗存的文化和时代特征。判断这类以角把罐和有
手的钵为特
征的遗存,其内涵不同于裴李岗文化,年代早于裴李岗文化,大致与南方地区的彭头山文化和小黄山文化同时。其来源应当是南方的长江流域,在全新世大暖期即将来临之际向北方黄河流域扩展,在与北方新石器文化相遇的过程中发展为黄河中游的裴李岗和老官台等文化。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也应当是由这类遗存同时期的相邻遗存发展而来的。有线索表明,这类遗存中的稻作农业在当时的取食经济中所占比例虽不大,但稻种的驯化程度很高,甚至高于时代晚于这个时期的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所在的地区。种植农业可以应对或补充华北南部寒冷的冬季以及采集经济歉收的年景,这应当是贾湖一期遗存能够迅速向北扩展的主要原因。而在它向北扩展的同时与华北北部同时期旱作农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则是以后需要关注的课题。总之,贾湖一期遗存在全新世大暖期到来之际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此后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方向明确的基础性探索研究课题“中国农业起源及早期发展研究(2009)”的资助。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第531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3][4]
同[2],第502页。
韩建业《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5]
张弛《邓州市八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第268~269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报道完成于遗址的发掘工作刚结束而陶片尚未经过整理之际,因此文中对这个时期器物的说法多有不确之处,当以本文为是。[6]
张居中《试论班村遗址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第157~163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7][8]
同[2],第528~531页。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等《新安荒坡———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三)》,第13~1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9]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等《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一)》,第11~1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临汝中山寨》,《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郏县水泉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
[1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
[13]
同[2],第529~530页。
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2期;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
附记:笔者得到刘莉、郑云飞、秦岭在有关水稻小穗轴研究方面的指教以及王海明在小黄山遗存分期方面的指教,在此致谢。本文获
52
[14]
□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
报》,《考古》1979年第3期。
[15][16][17][18]
同[4]。
同[2],第515~516页。同[2],第515~519页。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碳十四年代数据为利用OxCal3.0版本校正的树轮校正年代,可能性为95%。
[19]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第804~8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0][21][22][23]
同[12]。同[12]。同[6],第160页。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等《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存》,《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24]
巩义市文物管理所《河南巩义市瓦窑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6年第7期。
[25]
赵志军、张居中《贾湖遗址2001年度浮选结果分析报告》,《考古》2009年第8期。
[26]
秦岭等《河姆渡遗址的生计模式———兼谈稻作农业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27]
刘莉等《关于中国稻作农业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28]
罗运兵、张居中《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再研究》,《考古》2008年第1期。
[29]
邓振华《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第9~11页,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
[30][31][32]
同[29],第20页。同[29],第28页。
DorianQFuller,LingQin,YunfeiZheng,ZhijunZhao,XugaoChen,LeoAoiHosoya,Guo-PingSun,TheDomesticationProcessandDomesticationRateinRice:SpikeletBsasesFromtheLowerYangtze,Science,Vol.323,pp.1607-1610,2009.
[33]
郑云飞等《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科学通报》2007年第9期。
[34][35]
同[32],第1609页。
孔昭宸等《渑池班村新石器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人类环境学上的意义》,《人类学学报》1999年第18卷第4期。
[36]王海明等《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发掘》,《2005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6年;王海明《浙江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的探索与思考》,《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3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头山与八十学出版社,2006年。
》,科
[3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
[39][40]
同[38],第222~227页。
焦天龙《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文物出版社,2006年。
[4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都城背溪》,第117、139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42]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15卷第2期。
[4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发现———新密李家沟遗址发掘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1月22日。
[44]张弛《中国南方的早期陶器》,《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45]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考古》2007年第9期。
[46]范树国等《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学特征》,《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
[47]严文明《再论稻作农业的起源》,《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48]张弛、魏尼《裴李岗文化墓葬随葬品研究》,《古代文明》(第7卷),文物出版社,2008年。
[49]GaryW.Crawford、陈雪香、王建华《山东济南长清区月庄遗址发现后李文化时期的炭化稻》,《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王霞)
53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高中教育、出国留学、高等教育、自然科学、IT计算机、计划方案以及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_图文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贾湖遗址2001年度浮选结果分析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