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历史视角下刀耕火种农作技术与遗产评价及保护

发布时间:2018-11-03 18:08
【摘要】:"刀耕火种"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体系是包括农作技术与采集、狩猎及各种农业礼仪、民俗和宗教文化的综合体,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朴素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作为一种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刀耕火种"在兼具复合型、活态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还拥有残存性、历史性、区域民族性、生态性和社会组织性等特点。目前,有必要从农学、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充分挖掘刀耕火种所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智慧,并从改变传统认知、加强科学研究、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立补偿机制、探索示范模式等方面,推进对这一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Abstract]:The history of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olithic Age. Its system includes farming techniques and collection, hunting and various agricultural rituals, folklore and religious culture, showing obvious originality, simplicity, nationality and uniqueness. As a kind of technical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slash-and-bur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type, livability and strategy, as well as remaining, historic, regional nationality, ecolog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tap the simple and profound wisdom contained in slash-and-burn far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gronomy, history, ethnology, ecology, anthropology, culturology, sociology, and so on, and to change traditional cognition.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declar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establish compensation mechanism, explore demonstration model, and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technical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粟起源与海外传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为SK2013013 万国鼎人文基金项目“农业起源的发生和动力机制探索——以粟的栽培和驯化为中心”,项目编号为WGD201305
【分类号】:K878;S-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诸锡斌,李健;试析农业现代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耕作技术——对云南和山地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再认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2 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J];农业考古;1984年01期

3 吴Oz新;;从江侗族地区刀耕火种存在之原因[J];农业考古;1986年02期

4 王秀娥;;半坡的原始农业浅析[J];农业考古;1988年01期

5 尹绍亭;;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J];农业考古;1988年01期

6 吴Oz新;;从江县侗族刀耕火种经过[J];农业考古;1988年02期

7 尹绍亭;;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续)[J];农业考古;1988年02期

8 杨伟兵;森林生态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兼论刀耕火种的分类体系[J];农业考古;2001年01期

9 李志雄;张缘子;许文昆;;布朗山最后的刀耕火种[J];文明;2007年12期

10 黎霞;开发云南刀耕火种旅游农业的构想[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群,曾晓丽;从古农书中透视中国传统农业施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2 李会娥;;原始社会饮食之初级加工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3 薛荣;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4 高东海;;先秦农业生态观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5 杨晓靖;;农业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6 马萧;张蓉;;通过发展旅游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学探析——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7 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8 刘伟;王乐;;《l>胜之书》中关中作物播种期的古今对比[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8期

9 刘兴林;;河南内黄三杨庄农田遗迹与两汉铁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芳;;神农氏炎帝与粟[J];宝鸡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李玉洁;;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张存信;王家武;;发挥气候优势繁育良种进行专业化生产[A];论中国种子工程——全国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贺志华;胡亮;张一凡;;农业现代化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探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6 杨宗广;;论发扬我国农学优良传统发展豆科作物生产[A];经济科技研究论集[C];2010年

7 王宝卿;;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庞世明;孙业红;魏云洁;刘某承;;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孙业红;周洪建;闵庆文;;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的中西比较——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魏云洁;孙业红;闵庆文;何露;;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可持续农业生态旅游研究——以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为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保宁;气候、市场与国家:山东耕作制度变迁研究(1560-1960)[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燕;金善宝与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胡明;民国苏南蚕业生产改进研究(1912-1937)[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胡茂胜;晚清至抗战前士绅与江苏农业近代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阚国坤;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侯扶江;草地-马鹿系统的草地表现[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申作平;耒阳市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方丹;现代农庄的开发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亮;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辉;《山居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唐小勇;三峡地区夏商时期青铜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先强;三才论视域下《农政全书》哲学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芳芳;清代曹州府社会经济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桑京京;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靖泉;;“文化遗产”析义[J];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2期

2 熊礼明;李映辉;;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探讨——与闵庆文等学者的商榷[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4 朱诚如;文化遗产概念的进化与博物馆的变革——兼谈无形文化遗产对当代博物馆的影响[J];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

5 李根蟠,王小嘉;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古今农业;2003年03期

6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J];古今农业;2004年03期

7 韩燕平;刘建平;;关于农业遗产几个密切相关概念的辨析——兼论农业遗产的概念[J];古今农业;2007年03期

8 闵庆文;;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J];古今农业;2007年03期

9 周真刚,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庆文;;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J];生命世界;2009年06期

2 吕耀;肖玉;;农业文化遗产里的朵朵奇葩[J];生命世界;2009年06期

3 徐旺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J];生命世界;2009年06期

4 孙业红;;体验“刀耕火种”[J];生命世界;2009年06期

5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通知(第二轮)[J];中国农史;2010年02期

6 李明;沈志忠;陈少华;;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农史;2012年01期

7 赵飞;谢萍;;“惠州农业文化遗产暨广东农史研究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古今农业;2012年04期

8 赵艳萍;;惠州农业文化遗产暨广东农史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考古;2012年06期

9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2013年10期

10 路璐;王思明;;我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范式与复兴路径[J];中国农史;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贺志华;胡亮;张一凡;;农业现代化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探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大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N];科技日报;2008年

2 曹幸穗;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农民日报;2011年

3 邱明瑜 陶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而今迈步从头越[N];光明日报;2013年

4 杨绍品 农业部党组成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农耕文明[N];农民日报;2014年

5 记者粘新;中华农耕文化展 传承悠久农业文明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N];中国食品报;2012年

6 记者 谢忠军;气候适应能力是重要评定标准[N];中国气象报;2012年

7 记者 李慧;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赵亚辉;探底农业遗产 建立保护清单[N];人民日报;2006年

9 苑利;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本文编号:2308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08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