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藏金代全真道石碑考
[Abstract]:The stone tablet of Quanzhen Taoism in the Jin Dynasty in Luoyang was originally based on Tan Chu-tuan 's view of Qixia, and Bei Yang is Tan's book "Tang du Tian Shi's sudden surprise" and the formula of spiritual practice, which reflects that Quan Zhen Tao paid attention to the purport of individual practic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ao. It is the inheritance of du Guang Ting's thought of devoid of emotion and desire to consolidate essence and give birth to Dan. Bei Yin for 47 years after Tan's disciple Wang Dao Ming carved Qiu Zhi Li's book two lines of poetry, Qiu son Ren Quanzhen Road after the palm of the door put forward to stand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self-cultivation, so as to make the door of great prosperity. The Yin and Yang inscriptions of stone tablets can arrange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one and three generations of Tan Zhouduan, and there is no direct inheritance with Quanzhen Daonan School in the Ming Dynasty. Tan Zhouduan's theory of creating Quanzhen School of Educ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adhering to the seven true and false masters after the decline of the whole True Tao.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K87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祖国;;《太平经》注释商兑[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2 鲍新山;;北宋士大夫参与斋醮活动述评[J];船山学刊;2008年04期
3 闫雪;;台湾故宫藏明本《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卷上)初探[J];中国藏学;2012年02期
4 锺国发;;道教神灵谱系简论[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5 陈星;张隽;;皖南目连戏的音乐特点[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王永国;;明代高道任自垣[J];中国道教;2005年06期
7 时国轻;;道教与壮族麽教关系浅析[J];中国道教;2006年02期
8 卢政;;茅山炼师张绍英[J];中国道教;2008年01期
9 李志鸿;;抚州华盖山天心正法考[J];中国道教;2008年04期
10 刘屹;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之二──成书年代考订[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秦德颇;郭旭阳;;古均州“静乐宫”名考辨[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王家葵;陈楚明;孙灵根;吴纯洁;;炮炙“火候”考略[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傅凤英;;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对北京道教的影响[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4 闵丽;;基督教与道教在人神关系问题上的区别及其影响[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文龙;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魏泽吉;陆西星丹道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马源;中国古代叩齿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贺志伟;李白诗歌道教语言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怡;浅析全真道戒律的社会控制功能[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3期
2 午火;李刚教授等参加“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J];宗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3 唐怡;;全真道戒律的发展历史与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陈金凤;;宋元明清时期江西全真道发展述论[J];宗教学研究;2007年02期
5 于光;;“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6 郭武;;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小考[J];中国道教;2008年04期
7 肖海燕;;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王晓颖;;全真道研究综述[J];才智;2009年03期
9 张琰;;金元之际泰山全真道的兴衰[J];中国道教;2010年02期
10 陈明;吕锡琛;;全真道研究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傅凤英;;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对北京道教的影响[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2 何敦铧;;福州历代道教探略[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姜生;被覆盖的历史:全真道迁佛史迹再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牟钟鉴;全真道与齐鲁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3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张焯;金元之际全真道入据云冈石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道文;道教的两大派别——正一和全真[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明;全真道的道德修养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昊;金元全真道的“全真而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侯照民;尹志平及其全真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建顺;天水玉泉观道教碑刻及全真道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云燕;祁志诚全真道思想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冬游;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活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王辉刚;晚清民国成都二仙庵传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17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41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