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9 21:53
【摘要】: 龙山至二里头时代,一般是指中国文献记载的夏代及其以前的尧舜禹时代,其中龙山时代代表了公元前3000~2000年之间的考古学文化;而二里头时代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但其并不能完全包括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因为这些考古学文化的主要年代多数已进入了商纪年。 考古资料表明,龙山至二里头时代是中国史前城邑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龙山时代各地区城邑的蓬勃发展和二里头时代中原地区城邑的继续发展而周边地区城邑的相继衰落。由于城邑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被看作是国家和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进行比较研究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和形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依据各地区间地理环境和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差异,在龙山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区的基础上,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可分为中原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巴蜀地区、太湖地区和河套地区等六大区域。在各地区考古学文化分期的基础上,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可进行一定的考古学分期,其中,龙山时代城邑可划分为4期,二里头时代城邑依据其共存关系,可初步分为两期。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时空范围的确定无疑为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由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各地区城邑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分化到融合的历史大趋势的推动之下,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经历了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由多中心到一个中心的变革。而这一过程正与文献记载的从“万邦”林立到夏王朝统一国家的出现的社会变革相一致。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的特点,即多元一体的演进模式。在这一演进模式的推动下,龙山至二里头时代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由“万邦”社会正式迈入到了文明与国家的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东,宋豫秦,,雷兴山,韩建业;试论豫东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J];中原文物;1996年04期

2 宋豫秦;虞琰;;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J];中原文物;2006年03期

3 张忠培;;关于二里头文化和夏代考古学遗存的几点认识[J];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1期

4 韩建业;;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J];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1期

5 赵春青;张松林;;新砦聚落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J];中原文物;2010年02期

6 宋豫秦;夏文化探索评议[J];中原文物;1987年02期

7 李之龙;;对“中国文明史二里头起始论”的质疑[J];华夏考古;2009年04期

8 靳松安;;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10年01期

9 孙仲田,金国樵,潘贤家;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时期陶片的穆斯堡尔谱研究[J];核技术;1984年04期

10 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J];考古学报;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方酉生;;略论二里头遗址第一期遗存与夏代纪年——兼评《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3 王文华;丁兰坡;;大师姑夏代城址的发掘和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5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李德方;;中国古代宫城出现于龙山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建敏;;新砦城址是夏代早期都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学海;;五帝时代社会性质浅析——兼论部落向国家的过渡[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9 田广林;;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北类型中的中原文化因素[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10 张国硕;;夏都探寻[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忠培;关于文明探源工程的质疑[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开启华夏王朝文明篇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袁广阔;再思二里头文化的来源[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李维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二里头文化“手”形陶刻符浅谈[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记者 王泽远邋通讯员 许来伟 张长杰;焦作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陶拍[N];河南日报;2008年

6 赵海涛 陈国梁 许宏;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围垣作坊区[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王永飞;莫让二里头文化遗址复归地下[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记者 卢晓兵;蒲城店遗址分属龙山和二里头文化[N];平顶山日报;2006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届硕士毕业生 郝炎峰;二里头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赵春青;文明之火 照耀中国[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段天t

本文编号:2544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44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f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