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东,宋豫秦,,雷兴山,韩建业;试论豫东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J];中原文物;1996年04期
2 宋豫秦;虞琰;;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J];中原文物;2006年03期
3 张忠培;;关于二里头文化和夏代考古学遗存的几点认识[J];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1期
4 韩建业;;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J];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1期
5 赵春青;张松林;;新砦聚落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J];中原文物;2010年02期
6 宋豫秦;夏文化探索评议[J];中原文物;1987年02期
7 李之龙;;对“中国文明史二里头起始论”的质疑[J];华夏考古;2009年04期
8 靳松安;;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10年01期
9 孙仲田,金国樵,潘贤家;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时期陶片的穆斯堡尔谱研究[J];核技术;1984年04期
10 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J];考古学报;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方酉生;;略论二里头遗址第一期遗存与夏代纪年——兼评《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3 王文华;丁兰坡;;大师姑夏代城址的发掘和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5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李德方;;中国古代宫城出现于龙山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建敏;;新砦城址是夏代早期都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学海;;五帝时代社会性质浅析——兼论部落向国家的过渡[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9 田广林;;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北类型中的中原文化因素[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10 张国硕;;夏都探寻[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忠培;关于文明探源工程的质疑[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开启华夏王朝文明篇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袁广阔;再思二里头文化的来源[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李维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二里头文化“手”形陶刻符浅谈[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记者 王泽远邋通讯员 许来伟 张长杰;焦作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陶拍[N];河南日报;2008年
6 赵海涛 陈国梁 许宏;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围垣作坊区[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王永飞;莫让二里头文化遗址复归地下[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记者 卢晓兵;蒲城店遗址分属龙山和二里头文化[N];平顶山日报;2006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届硕士毕业生 郝炎峰;二里头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赵春青;文明之火 照耀中国[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段天t
本文编号:2544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544149.html